《情僧錄》《金陵十二釵》《風月寶鑒》
字數:13546 加入書籤
空空道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由於曆史上字、號玉峰和梅溪的人太多,所以對“吳玉峰”和“東魯孔梅溪”的考證也很多。有人認為“吳玉峰”是《清史列傳》中康熙四十三年去世的吳雯,字天章、號玉峰。還有人認為“玉峰”是指康熙二十五年的江蘇巡撫趙士麟,字玉峰。更有學者認為江蘇昆山又名“玉峰”,所以那些江南吳地的詩文才俊,在特定意義之下皆可被稱為吳“玉峰”。
而對於“東魯孔梅溪”,有考證其為孔子第六十九代孫孔繼涵的,也有考證其為清代文人李漁的,還有考證其為戲曲家孔尚任的等,其實,這些考證的緣由無非從“吳”、“玉峰”、“東魯”、“孔”以及“梅溪”等這幾個詞而聯想到一些相關人物才形成的,應該說都沒有什麽令人特別信服的憑證,有的甚至連時間點都對不上。
還有一種觀點,因為古時的文學作品裏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人們對”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這句話理解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斷句。如果我們將“吳玉峰”三個字看作一個人名,那麽按照這種理解而形成的斷句便是“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意思是“書傳至吳玉峰手裏,其將書名定為《紅樓夢》”。如果我們不把“吳玉峰”三個字看作人名而是將它斷開來讀,即形成這樣的斷句“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在這裏,“吳”是指吳地,包括現在的浙江、江蘇南部及安徽東南部一帶。“玉峰”則是“欲封”的諧音,就是“欲將封殺”之意。那麽按照這種斷句來解釋這句話,就應該是“此書傳至吳地,欲被封殺,便將其題名為《紅樓夢》”。
後麵“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一句中的“孔梅溪”就同樣有可能也不是一個人名。“孔梅溪”這裏應是“恐沒惜”的諧音,這本書恐怕沒有人珍惜,於是,這句話便可以理解為“山東文人擔心不能引起人們對這部書的重視和珍惜,遂將其題名為《風月寶鑒》”。
改了書名就能躲過封殺,就能引起人們的珍惜,我看不一定吧!所以,我還是以《紅樓夢》文本和一些重要的批語為主來解讀。對應“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的有一條眉批,【甲戌眉批雪芹舊有《風月寶鑒》之書,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餘睹新懷舊,故仍因之。】這一句話是批書人在告訴我們,他看到《石頭記》這部“新”作時,就想起“雪芹舊有《風月寶鑒》之書”,不但想起了這本舊書,還想到了相關的人,雪芹之弟棠村為舊書寫了序!如今棠村都死了,時光流水,物換人非,批書人“睹新懷舊,故仍因之”。“故仍因之”四個字,在沒有更好的解釋前,隻能理解為“因此沿用了《風月寶鑒》這個書名”。也就是說,“餘睹新懷舊”,所以才將雪芹的新作定名為《風月寶鑒》。那麽,“餘”就是我的意思,我又是誰?《紅樓夢》文本裏明白地寫著,“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因此,我認為,甲戌本上這條有相當地位的批語,批書人應該叫梅溪。
把書再往後翻,到第十三回,就真有了一條署名“梅溪”的眉批。這條批語是針對“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而寫的“不必看完,見此二句即欲墮淚。梅溪。”此批語甲戌本、庚辰本皆有。古人寫筆記作批語,落款時留名、字而省略姓,是再常見不過的了。由批語內容可知,梅溪不但確有其人,而且與雪芹的關係非同一般,就是文本裏的“孔梅溪”,那麽反推過去,“吳玉峰”也是個姓吳名玉峰的人,“孔梅溪”批語裏的雪芹也在文本中也出現了姓。
【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這一句文本是說曹雪芹多次修改、增刪過《紅樓夢》,他把《石頭記》進行過整理,分出了章回,編纂了目錄,又起了個新名字叫《金陵十二釵》。同時,這一句文本也進一步想強調曹雪芹不是原作者。這一句後有一條重要的批語。
【甲戌眉批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係誰撰?足見作者之式猾之甚。後文如此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
批書人說,如果雪芹僅僅是《石頭記》的整理者,那麽從開頭讀到現在的這一大段引子又是誰寫的呢?可見作者太狡猾了,套路太深。往下讀,文本中含糊其辭的地方還有不少,這正是畫畫時,故意煙雲模糊的地方,讀者們可千萬別上作者的當,才是巨眼英雄啊!
“煙雲模糊”,不光是作者不願意表明真實身份,也是作者的寫作手法之一,後文中有很多,在此我先舉一個例子。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是容量豐富的一回,文筆精彩、亮點紛呈。文本這樣描寫“原來寧府西邊另一個院子,黑油柵欄內五間大門,上懸一塊匾,寫著是‘賈氏宗祠’四個字,旁書‘衍聖公孔繼宗書’。兩旁有一幅長聯,寫道是肝腦塗地,兆姓賴保育之恩;功名貫天,百代仰蒸嚐之盛,亦衍聖公所書。”後邊還有兩塊匾額,兩幅對聯,則“俱是禦筆”,是皇帝寫的。能給賈府宗祠寫匾、對聯還跟皇帝所寫的並列,“衍聖公孔繼宗”可不一般啊!
“衍聖公”是爵位,是封建社會對孔子嫡派後裔的封號。孔子死後,後世王朝對孔子不斷追封,成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的後裔也倍受眷顧和優待。戰國封文信君,秦改封文通君,西漢封關內侯,東漢封褒成侯,隋封紹聖侯。唐玄宗時,封孔子三十五代後裔孔璲之為世襲文宣公,已經是公侯伯子男裏頂尖的公爵了。宋仁宗至和二年改授孔子四十六代孔宗願為衍聖公,從此經曆宋、金、元、明、清,到1935年,國民黨政府改封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止,衍聖公封號持續八百餘年。
曆史上的帝王將相隻是一朝一代的顯赫大貴族。惟有孔子後裔憑借孔子一代宗師的地位,得以世代相承。《紅樓夢》中,賈府為“詩禮簪纓之族,鍾鳴鼎食之家”,由“天下文官之首,曆代帝王之師”的衍聖公來題寫家族宗祠匾聯也就相當有麵子了。而且,文本中說“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玉堂殿和金馬門都是漢代未央宮的附屬建築,是學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場所,玉堂金馬就演變成了翰林院的雅稱,由孔子後裔題匾聯也正符合了賈家所炫耀的詩禮之家、書香門第。
《紅樓夢》裏的“衍聖公”是真的,可“孔繼宗”假的,這就叫“煙雲模糊”。孔子後裔排行輩分特別嚴格,明太祖朱元璋賜孔氏五十六代以下10個字,用來排輩,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因避諱該為衍)”。清乾隆五年,又續“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10個字。這裏麵就有“繼”字。道光十九年,再續了“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10輩。直到現在孔氏族人大多仍然嚴格按照行輩取名,比如孔尚任、孔慶東、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輝。
按照輩分,“孔繼宗”,如果是真的,他應為孔子第六十九代嫡孫,真實曆史上,第六十九代衍聖公情況很特殊。孔子第六十九代嫡孫叫孔繼濩(hu),字體和,號純齋,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十三歲英年早逝,他的衍聖公爵位是死後追贈的。孔繼濩的父親是六十八代衍聖公孔傳鐸,孔傳鐸因患足疾不便行走,於雍正九年(1731年)直接將爵位襲讓給了孫子,也就是孔繼濩的兒子孔廣棨(qi)。很顯然,“衍聖公孔繼宗”是作者的虛構。
衍聖公的襲封、朝拜、婚娶、喪葬等重要事情都須經皇帝批準,是震動朝野的大事。對衍聖公府的這些史實,《紅樓夢》作者這樣的一代文豪必定是了然於胸的。為表現賈家的地位,“請”一位衍聖公到《紅樓夢》裏來給宗祠題聯是不奇怪的。同時,這也成為一個時間坐標,“煙雲模糊處”隱隱約約有個半真半假的“衍聖公孔繼宗”,側麵反映出了《紅樓夢》成書的大體年代。虛構一位不存在的衍聖公也不至於讓人對號入座,犯了孔聖人“天下第一家”的忌諱。
另外,作者說《紅樓夢》本是“假語村言”,書中在朝代、官職、服裝、用品、飲食習慣等等方麵“煙雲模糊”、朦朧虛掩,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無形中增加了閱讀的趣味,仔細讀一本《紅樓夢》相當於溫習了好多本書,這也是《紅樓夢》的藝術魅力!作者不但給《紅樓夢》起了個新名字叫《金陵十二釵》。
並題一絕雲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甲戌雙行夾批此是第一首標題詩。】
注意批書人說這是作者寫的第一首標題詩,大家耳熟能詳,我不再多作解釋。前麵讀過的第一首詩,“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這是批書人作的詩。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午八月淚筆。】
關於這一段批語,各種解讀五花八門,還有認為批語是假的,我說一下我的看法,前幾句都好理解,“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午八月淚筆。”意思是,我常常想能不能去青埂峰問問補天石後麵沒寫完的故事,隻是我不知道哪是去青埂峰的路,又遇不到“癩頭和尚”指點,無奈!感慨!惆悵!這樣一本奇書未能完成。現在隻希望造物主能再孕育出芹和脂硯齋,一位負責構思、撰寫,一位負責謄抄、點評,對於這麽一部不朽的作品來說是多麽的幸運啊!我們二人也能心滿意足的去另一個世界了。如今,芹,先我而去,我也快眼淚流幹而死,怎麽到九泉之下見他呢?我不爭氣,書沒完成,眼淚也不爭氣,沒辦法,甲午八月淚筆。
就這樣吧,以待高明。
回到文本,最後一句,【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看來甲戌年是在甲午年之前,那是脂硯齋第二次負責謄抄點評的時候,用了作者起的“本名”,就是《石頭記》這個名字。作者如此小心,用了好幾個書名,多次強調“大旨談情”,“毫不幹涉時世”,批書人也多次點出“甄士隱賈雨村”,“煙雲模糊”主要還是怕“文字獄”,
文字獄一般是指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事兒,不光發生在中國,相鄰的朝鮮、日本也有類似事件發生。文字獄的起因都是知識分子的文章犯了統治者的忌諱。
文字獄在我國曆史上多次發生,例如司馬遷寫《史記》,寫漢高帝劉邦的時候,可以說是秉筆直書,把劉邦的發家史和一些陰暗麵做了忠實的記錄,我以前做曆史視頻的時候跟大家討論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作為參考。
但是司馬遷寫漢武帝劉徹的時候,就用了很多曲筆。盡管這樣小心,《史記》也沒敢在漢武帝時期公之於眾,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受過宮刑,死裏逃生。在《報任安書》裏,他說的很清楚,忍辱負重苟且活著也是為了能完成《史記》,漢武帝時期不敢公開,已經不是擔心自己性命那麽簡單了,主要是怕嘔心瀝血完成的《史記》被禁或者被篡改。
司馬遷充分考慮到《史記》的內容有批判性,就安排了一些保護措施。他說要“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藏在深山裏,你想燒也找不到,就可以流傳後世。或者讓自己的後人保管好,選擇時機,在一些大的城市裏傳播,把《史記》流入民間,這樣一來,想也不一定能禁得徹底!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在二十年後讓《史記》大放異彩。楊惲幫外公躲過了文字獄,可他自己就不那麽幸運了,《漢書》明確記載,楊惲因《報孫會宗書》引得漢宣帝大怒,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判處腰斬。
曹魏末年,嵇康寫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得罪了權臣司馬昭,嵇康也被斬於東市。
北魏時期,崔浩主持編纂國史,秉筆直書揭露了拓跋氏祖先屈辱不堪的曆史,太武帝拓跋燾下令將崔浩滿門抄斬,同時株連崔浩姻親,有老婆的娘家,有兒女親家,範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都被牽連進去。
隋唐時期的統治者相對開明、開放、大度、寬容。也有知識分子因詩文遭貶,罷官的事件發生,處罰相對輕微。要不,白居易也不敢發表《長恨歌》啊!
到了宋朝情況變了,文字獄增多,蘇東坡烏台詩案,還有同文館之獄、車蓋亭詩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幾乎盡人皆知。這還都是大案要案,小型文字獄更多,、焚書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很多野史被禁被毀。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馬背上的蒙古族統治的時候,把全國公民分了四個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南人指南方的漢人,就是最晚被征服的南宋境內江浙﹑湖廣﹑江西還有河南南部的漢人。北方連年戰亂,經濟文化中心不斷往南遷移,南人裏精英最多,卻被劃為最低的一等,由此可見,元朝統治者不懂得中國式管理。思想文化政策比較寬鬆,基本沒有文字獄的記錄,結果南部先亂,南部最亂,南人把蒙古人趕回草原,元朝統治不到100年。
有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愛搞文字獄,我找不到確鑿的證據,但燕王朱棣就不一樣了,“靖難之變”後,方孝孺因為拒絕替他草擬即位詔書,被滅十族,連學生都算做一族,共計873人,太慘了。這還不算完,其他跟方孝孺有關的文字也不能出現,為建文帝的殉難的其他大臣詩文一律禁止發行,一切有關建文帝的文字都不許露麵,還鼓勵告密,殺一儆百。明成祖之後,文字獄時有發生,隻不過畫麵不再那麽血腥。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二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清軍入關的時候,有滿、蒙、漢人包衣八萬五千兵力,吳三桂在山海關的駐軍是三萬五千人,合在一起也就十二萬。將要統治的人口有好幾千萬,滿族統治者要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皇太極深知要想統治中國,就必須取得原有漢族統治勢力的支持。因此他比較重視漢族知識分子、地主階級和明朝降官叛將的作用,對他們采取招降收買政策。
武力征服隻是第一步,要管理這麽大的國家,統治這麽多的人口,就必須把漢族的文化精英也吸收進管理層。想讓漢人幫著管理國家,又對漢人不放心,怎麽辦?得統一思想,得教育這些漢人,什麽樣的教育意義最深刻,影響最深遠,最能讓人長記性呢?文字獄!所以,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且隨著滿清統治的穩固而進一步加深,到乾隆時期,已經達到無以附加、登峰造極的地步。
跟元朝不同的是,滿清先祖曾被明朝統治,而且有明確記載,都進過多少貢,交過多少稅,幹過什麽活,當過什麽官兒。占領中原之後,滿清皇帝對此段史實諱莫如深,因此,皇太極不僅將舊有史料篡改、銷毀,而且對繼續編寫乃至收藏的這段曆史的,以“大逆”之罪濫加屠殺。
順治時期到康熙初年,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尤其是一些不願意投降的漢族士大夫眷戀明朝,這種文化思想加上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漢人藩王的勢力,對滿清統治極為不利。反清思想必定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也是順治、康熙時期推行文字獄的主要原因。
康熙晚年,皇族中權力鬥爭空前激化,九子奪嫡。雍正跟康熙不一樣,他早年不被看好,壓抑了很久,經曆了殘酷的政治鬥爭,不安全感非常重,這導致他刻薄寡恩,手段毒辣。雍正即位之後,為了鞏固已得的權力,除嚴厲打擊參與皇位爭奪的諸王外,不惜借助文字獄來打擊諸王的黨羽勢力,這也是雍正時期推行文字獄的主要原因。
到乾隆執政的時候,他比前幾位統治者想的還周到,當時經曆過明朝滅亡,記得清朝初年血腥曆史的那一代漢人,都已經死的差不多了。乾隆皇帝想把清朝初年屠殺漢人的曆史徹底抹去,讓後人們徹底忘記這些事情。
舉個例子,大名鼎鼎的史可法,他是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可以說是生逢亂世,明朝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接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史可法擁立福王朱由崧當弘光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史可法率領軍民堅守孤城,激烈抵抗,無奈實力懸殊揚州城破。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正值熱天,幾世繁華的揚州城,火光衝天,屍體堆積如山,水溝池塘都被血水填滿。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幸免於難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焚燒,後來被和尚收殮的屍體仍然超過了80萬。所有有關揚州屠城的記載隨著文字獄被刻意掩蓋,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揚州十日記》才從海外帶回中國,使人們能了解到那段曆史。
為了鞏固統治,乾隆開始在全國搜書,進行全麵整改。凡是涉及到對統治不利的地方,都篡改、刪除、銷毀,甚至明朝的大量檔案也不見了,最後挑出來沒問題的編了一套《四庫全書》。研究者認為《四庫全書》編入的書籍數量跟被毀掉的書籍數量是差不多的。在這個毀書、編書的過程中,被牽連進文字獄的人不計其數。連瘋子都不放過,有好幾個瘋子,說了些胡話或者寫了些胡話,都被淩遲處死了。
上一集,我們專門討論了,“煙雲模糊處”隱隱約約有個半真半假的“衍聖公孔繼宗”。孔子後人繼子輩排行就是乾隆皇帝禦賜的,《紅樓夢》成書於文字獄空前絕後的乾隆年間,這部奇書當然要像《史記》那樣倍加小心了。那麽《紅樓夢》究竟有沒有內容觸犯了當時的統治者呢?我認為有不少呢,我們隨著文本會一一讀到,這裏,我先舉一個例子。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文本有這樣的描寫“因又見芳官梳了頭,挽起攥來,帶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妝,又命將周圍的短發剃了去,露出碧青頭皮來,當中分大頂”,再往下讀,寶玉還給她改名叫“耶律雄奴”。作者的寫作筆法“煙雲模糊”,衣著打扮的描寫上也是費盡心機,“周圍的短發剃了去,露出碧青頭皮來”顯然是滿族的特色,作者是在影射“剃發令”。
“揚州十日”不久,明弘光帝投降,豫親王多鐸率清軍進入南京,第一次頒布了“剃發令”,當時統治者擔心激起民變,對於剃頭一事還是相當謹慎的,公告這樣說剃頭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而且不準私自剃頭。
誰知戰局出人意料的順利,江南半壁迅速臣服,除了東南西南,滿清基本已控製了整個中國,安撫政策達到目的,有些漢奸推波助瀾,自動剃發,表示忠心不二,有些漢奸不但自己剃了頭,還給滿清統治者上書建議全國推行滿製,以謀取賞識。
於是,清軍又發了第二道剃發令,命令十天之內,江南人民一律剃頭,“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前,長期在關外白山黑水樹林草地裏討生活,頭發長了打理起來麻煩,為了在山區放牧打獵方便,就把頭發盡量剃掉,入關的時候,滿清人隻在後腦留下少量頭發,紮成小辮,跟咱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還不太一樣。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孔孟儒家思想已經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漢族人被要求統統剃頭,就引了起大規模的反抗!書生候峒曾、黃淳耀在嘉定小城(今上海嘉定)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統治。兩個書生組織的“鄉軍”雖集合了十幾萬人,但都是平民百姓,屬烏合之眾,熙熙攘攘,擁擠堵塞,毫無紀律,更談不上戰鬥力了。吳淞總兵李成棟隻有不足五千兵力,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嘉定城破,搶劫的同時,李成棟下令屠城,市民之中,上吊的,跳河的,投井的,被砍斷手腳還在掙紮哭喊的,骨肉狼籍。婦女們慘遭強奸,如遇抵抗,官兵就用長釘把抵抗婦女的雙手釘在門板上,然後再肆意奸淫。大屠殺持續了一天,直到屍體堵塞了河流,李成棟才率軍離開。
大屠殺後的第四天,僥幸逃脫的嘉定百姓開始溜回城裏。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又兩千多人,這群人要報仇。朱瑛領導著幸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了一場反屠殺運動,處死了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李成棟又殺回嘉定城,把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了個精光,積屍成山,放火焚燒。
二十多天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殺得城內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吳之番數百士兵砍殺殆盡,順帶又屠殺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再次血流成河,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的起因就是被《紅樓夢》作者所影射的,看似不起眼兒的“剃發令”。通過我先說的這一個例子,我想大家就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為什麽要“煙雲模糊”,為什麽要多次強調本書“大旨談情”,“毫不幹涉時世”了
【出則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書雲】
【甲戌側批以下係石上所記之文。】下麵就是石頭記錄的故事了。
【當日地陷東南】
石頭上寫的這句開頭,妙,有五點好處。
一、與之前引文中的女媧補天神話遙相呼應,傳說共工撞倒不周山,導致天塌了個窟窿,從此“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之後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
二、長期以來我國古人的活動範圍都在黃河、長江流域,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古人認為西北高就離天近一些,東南低就離天遠一點,因此說“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補充交代了女媧隻是補了天,並沒有去維修天地間的支柱---不周山。
三、“地陷東南”還是有缺陷的,預示著將有災難發生,否則作者直接寫“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就可以了,沒必要當頭一棒說“地陷東南”,果然有大事發生,甄士隱碰到一僧一道後先丟了女兒,接著家也被燒了個精光。東南的可不隻有甄士隱家,還有甄寶玉家。
四、在後天八卦中東南方向是巽xun卦,巽代表風,陰陽五行中屬木,春夏之交,由木生火,是甄士隱家失火的伏筆。
五、巽卦也有順從的意思,這也是甄士隱終會順從這一僧一道的伏筆,跟著“瘋道人飄飄而去”。另外巽卦也有“入”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們從這裏進入《紅樓夢》的故事,從現在開始,石頭要講述整個故事了。
【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甲戌側批是金陵。】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曆史上南京的名稱很多,冶城、白下、江寧、石頭城、丹陽、建業、建康、秦淮、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都、天京等,可沒有一次把南京稱為姑蘇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都知道姑蘇是蘇州,批書人為什麽說是金陵呢?
我認為應是指老百姓口中的金陵省,或者說是南直隸、江南省。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叫應天府,姑蘇屬於應天府直轄地區,南京城周圍所轄的一片地域稱為直隸。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北京叫順天府,北京城所直轄的地域也叫直隸。為了區分,以南京為中心的就叫南直隸省,清朝京畿周圍還叫直隸省,但是把南直隸省改為江南省。
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老太太介紹王熙鳳“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隻叫他‘鳳辣子’就是了。”王熙鳳是王家的人,“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請來金陵王”,王家是金陵望族。南省,還是指江南省,還是老百姓口中的金陵省。
文本中“江南的甄家”,“江南甄家”,“江南甄府”多次有出現。“江南”有兩個意思,指長江以南可以,指江南省也可以。根據文本中,有“金陵省體仁院總裁甄家”的描寫,江南甄家就是江南省甄家,就是金陵省甄家。所以,甄士隱家明明在“姑蘇”,這裏批語“是金陵”,應該指金陵省。
《紅樓夢》文本第一回,癩頭和尚說【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
“三生”就是“前生”“今生”“來生”,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就是我們常說的“眼緣”,第一眼的美好。林黛玉進賈府第一眼見寶玉,“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寶玉見多了一個姊妹,也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為什麽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就是因為有前生的緣。人嘛!都逃不過生老病死,今生相遇、相知、相愛後,又期待來生再續,到時,情比金堅、恩愛非常,這就是“緣定三生”。
“三生”最早源於佛教的因果輪回學說,佛教從西方古印度傳入我國,因此作者強調,“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我國的宗教文化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借鑒、互相滲透了,“人道”“佛道”“天道”為一體的三生石被作者擺在集天地靈氣的靈河岸上,那這三生石當然也通靈了,順其自然,三生石畔一棵小草也就通靈了。
批書人讀到“三生石”也感歎說【甲戌側批妙!所謂“三生石上舊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來壓卷,其後可知。】批書人說的“三生石上舊精魂”,是用了一個典故來說明今生緣來生續,續的結果喜中有悲。
蘇東坡的文章《僧圓澤傳》是這個典故的出處,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唐朝一個叫李源的紈絝子弟,做官兒的父親在安祿山叛亂中死去,悲痛之中李源感到事事無常,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最後幹脆住進洛陽惠林寺裏修行,出家了。李源每天跟寺裏的圓澤禪師學習佛法,成了至交。
一天,他們要去青城山、峨嵋山修煉,李源想從湖北走水路,圓澤禪師卻主張從長安斜穀由陸路出發。古代沒有像樣的路,特別是山區、丘陵,再遇到下雨天,行路難,難於上青天。水路交通是古代重要的出行方式,特別適合中長距離的旅行。對於旅客來說,坐在船上,下雨下雪照樣趕路,比騎馬坐轎舒適度更高,還能在船上吃住,節省開支。李源執意要走水路,圓澤禪師隻好同意並感歎道“命不由己!”
於是兩人從水路發,到了南浦碼頭,在河邊見到一位孕婦,圓澤就哭了,對李源說“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李源就很驚訝,大禪師竟然哭了。忙問原因,圓澤說“我注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三年還生不出來,現在既然遇到了,我看她很痛苦,就不能再逃避。三天以後給嬰兒洗澡的時候,請你來她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十三年後的中秋,你再來杭州的天竺寺,我一定和你見麵。”
李源悲痛之中為圓澤沐浴更衣,之後,圓澤就死了,那個婦女也順利的生下孩子。和尚死應該叫“涅槃”或者“圓寂”,據說修煉到很高境界的和尚在去世時,肉身會化作一道彩虹,進入無量宮,就佛教所說的空行淨土、極樂淨土。
很多和尚都以“死後升天”為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圓澤當然也想跳出“六道輪回”,不願意再入紅塵。這次他選擇跟李源走水路,可以說是來成全那位孕婦的,我想圓澤禪師這一次也該算---修行功德圓滿,煩惱邪惡寂滅了。
三天以後李源去看嬰兒,嬰兒剛洗了澡見到李源果真微微一笑,李源據實相告,那家人便出錢把圓澤埋葬了。李源再也沒有心思去青城峨眉,就回到洛陽惠林寺,小和尚才對他說,其實圓澤禪師這次出發時就寫好了遺書。
十三年後,李源從洛陽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圓澤的約會,剛到寺外忽然聽到牧童唱歌,唱的是
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長存。
李源聽了,知道他就是圓澤,忍不住問“大師,你還好嗎?”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你正潛心修行,我卻塵緣未了,我們都要繼續努力,將來在極樂淨土還有見麵的機會。”
批書人用“三生石上舊精魂”的典故,結合《紅樓夢》文本,我感悟很深。林黛玉的三生很明確,可以簡單的概括如下“一生”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顆絳珠草,“二生”是“受天地精華,得雨露滋養,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終日遊於離恨天外”的絳珠仙子。“三生”是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給賈寶玉的林黛玉。
賈寶玉的“一生”是“赤瑕宮神瑛侍者”,“二生”是賈寶玉。所以我認為,“三生”的林黛玉遇到的是“二生”的賈寶玉,就如同典故裏李源跟圓澤禪師那樣,冥冥之中是李源帶領著圓澤禪師見到孕婦的,李源本來想要跟圓澤禪師共同修成正果,可惜圓澤禪師塵緣未了。
林黛玉也有帶領寶玉,引領寶玉的意思,林黛玉本來也想帶領寶玉修成正果,可惜,賈寶玉塵緣未了,林黛玉先死返回太虛幻境,賈寶玉還要做兩回和尚才算了卻塵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