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風雲突變1-2

字數:4462   加入書籤

A+A-


    13-1
    一覺醒來,已是河北的土地。
    深秋的河北,原野遼闊,秋風細微,空氣中晨煙飄蕩,陽光閃耀。眾人四下瞭望,這就是向往已久的河北?
    看著天地遼遠,眾人心中一片迷茫。這裏有過多少跌宕起伏的史跡。燕國、齊國、趙國的子孫們在這裏繁衍生息,大漢帝國的子民在這裏仰望長安,樂毅的功績、項羽的霸氣、韓信的銳利、還有無數兵戈鐵馬的豪氣,都留在了這裏。而今,四方混戰,百姓流離。未來,又是怎樣的命運……
    劉秀也在心中默默感慨,離開了洛陽,終於有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但這一片自由的天地,卻是完全陌生的土地,從哪裏開始?路在何方?
    劉秀看眾人迷茫的張望,知道這一片陌生的土地對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劉秀笑著對眾人道:“從現在起,我們代表漢家天子來到這裏,共同安撫河北,以定天下,以後這裏就是咱們縱馬馳騁的天地。”
    眾人臉露喜悅,滿懷期待。
    劉秀向北望去,淡淡晨霧在陽光中正一點點散去,遠處炊煙升騰,隱隱約約處是山巒的輪廓。劉秀回看眾人道:“此處乃冀州之地,大禹在兩千年前治水之時,將天下分為九州。冀為九州之首,也是最古之州。今天,九州之首就在我們腳下,大家努力,早日天下太平。”
    劉秀見眾人滿臉向往之色,又道:“河北地廣人多,曆代都是王公豪傑繁盛之地。如今豪強大戶遍布河北,又有各路變民兵馬,大家要切記謹慎相處,勿要等閑視之,不能因我們的疏忽而讓朝廷與百姓失望。”
    劉秀帶著眾人從河內郡開始行動。河內郡已經歸降更始政權,郡縣官吏對劉秀上下格外熱情。河內郡下有懷縣、河陽、朝歌和野王四縣,在新朝時被王莽分別改為河內、河亭、雅歌和平野,郡縣官吏名稱也作了更改。劉秀首先發文將郡縣名稱和官吏的稱呼恢複為漢時的名稱,大尹恢複為太守、大尉恢複為縣尉、縣宰恢複為縣令。然後又帶著眾人審查刑獄訴訟,清理冤情,將新朝時代的暴政一一廢除。重新製定政策,同時考核官吏,免除不稱職的官員。
    經過二十多天的整治,整個河內郡顯出了新興的氣象,吏治清明,政策公平。官民們都看到了新政權的希望。
    世間並無永恒的真理,但總有長久的法則。
    光明的政權能讓人看見社會的良知,讓民心舒暢,黑暗的政權隻會把良知掩埋,讓民心失望。
    無論一個國家是富強還是貧窮,真正能夠支撐國家長存的永遠是百姓。百姓對於公平的政權從無二心,總是全身心地擁護,得點好處他們便感恩戴德,受點損失他們也甘心承受。而掌握權力的官員和擁有知識的士人總有人蛇鼠兩端,帶給自己利益便高呼萬歲,哪怕是不勞而獲,有損自己利益便憤憤不平,哪怕隻是丁點的犧牲。
    劉秀公平正直,鐵麵無私,讓良知官吏對剛剛建立起的劉漢政權充滿了信心,也讓貪官汙吏對他充滿了嫉恨,隻有老百姓發自內心地擁護為民著想的新政。劉秀為百姓所做的事,令百姓歡欣鼓舞,劉秀每到一處,百姓都爭先恐後獻上美酒佳肴,劉秀與屬下從不拿取分毫。
    劉秀的屬下對這麽短時間取得的如此成就滿心歡喜,馮異卻毫無喜悅,單獨對劉秀進言道:“明公像現在這樣招撫,恐怕並不足以體現明公的威德,更別說成就大業了。”
    劉秀大吃一驚,“公孫何意?”
    “明公是世不二出的英雄,上天讓您到河北,正是要給您成就大業的良機。”
    “現在安撫好河北不正是我的大業?”
    “明公的威德與能力豈隻是為人安撫一方。”
    劉秀笑道:“公孫跟我到河北不是為了來奉承我吧。”
    馮異沒有絲毫笑意,正色道:“我有幾句話想對明公講。”
    “但有所想,盡管講。”
    “如今天下未定,朝中混亂,官吏不知所向,百姓無所依靠,這就像一個人,饑渴太久,反而容易滿足。老天爺已經把廣袤的天地給予明公,如今又把這些渴求英雄的百姓給您,正是千古良機。隻是如今這樣一個縣一個縣去安撫,實在太慢,難以體現明公的威德與誌向,更無法順應將來的天下大變。明公應該派遣官屬使節,按照明公之意,分別前往各地郡縣,迅速把明公的善政與恩義廣為傳播。”
    劉秀對馮異所言深為讚同,當即將隨行人員分成幾組,分別前往不同的郡縣去傳播政策,為百姓平定冤情,實施安撫。
    劉秀與眾人約定到邯鄲相聚。
    13-2
    這日,劉秀帶著馮異等人在鄴城奔忙一天,剛回到驛站,就聽有故人來訪。
    劉秀正自奇怪鄴城何來故人?就見一位英武的青年已笑嗬嗬走進屋來,布履青衫,風塵滿麵。竟是鄧禹,當初的少年郎已經成長為挺拔的青年。劉秀心中欣喜,驚問道:“仲華何以到了這裏?”
    鄧禹笑道:“聽說明公前往河北,我千裏馳行,卻不料明公神龍見首不見尾,一直追到這裏才見到你。”
    劉秀哈哈大笑,無法想象鄧禹為自己千裏馳行。但見鄧禹一身風塵,雖是笑語,卻並非戲言。劉秀不禁心中感動,仿佛一下又回到了一起在長安求學時的淳樸時光。劉秀笑道:“皇上授權我可以封官授爵,仲華不遠千裏追來,莫非是想加官進爵?”
    “不想。”
    “千裏之行,不會隻為了來敘舊吧?”兩人相知多年,彼此感情深厚,相互之間無不可言。
    “我隻希望明公威德加以四海,我能做你的屬下,為你盡一寸忠心,使我的聲名也能因你而永載史冊。”鄧禹平靜地看著劉秀。
    劉秀心中一驚,一言不發,把鄧禹拉進屋,將房門關好,這才笑道:“一別之後,一直沒有你的音訊,你去了哪裏?”
    “你離開長安後,我又呆了一段時間。後來回到新野,知道你和伯升起事,宗族鄉親也共同起事,但因家事未了,沒有和他們一起前往。本欲後麵再去和你們會合,卻不料聽說伯升被害,我就沒再出來。後來劉玄幾次下詔要我前去,我沒有應,隻是一直呆在家裏閑讀詩書。”
    劉秀笑道:“多好的生活啊。”
    “大丈夫豈能因為好生活安閑一世。前些日子,我才得知你到河北招撫,我便馬上出發,馬不停蹄來找你。我隻望能隨你創立流芳百世的大業。”
    “如今天下大亂,我劉秀沒有一兵一卒,也沒有一寸土地,何來流芳百世的大業?”
    鄧禹道:“天下混亂,正是英雄豪傑創立大業的好時機。自伯升去後,放眼天下還有誰是真正的英雄?赤眉軍有數十萬之眾,樊崇也是一代英雄,但他隻是草莽英雄,不具備安定天下的智慧與胸懷。而更始帝劉玄,連草莽也算不上,他不過是一個庸碌之徒,憑著機運爬到高位,隻知道弄權享樂。他的那幫將領,也都是平庸之輩,不過是借著起事圖謀發財,他們配不上得有天下,其他的人更是不值一提。”
    劉秀笑道:“在仲華眼裏,隻怕難得有安定天下的大英雄。”
    鄧禹道:“自古以來,聖明君王的興起,不過兩個條件,一是‘天時’,二是‘人事’。從天時來看,天下各路人馬雖有一時之盛,卻不得天時,反使天下混亂百姓蒙難。從‘人事’而言,這些將領既難服眾,又不得人心,必然會最終失敗,成不了帝業。而明公胸懷天下,誌在千秋。明公為人公正,治軍嚴謹,昆陽之戰,千古良將也不能及。明公之貢獻,天下人無不敬仰。而明公禮賢下士,心憂百姓,在河北廣施善政,自古良吏也不過如此。明公之才德,令英雄傾心,讓百姓安定。當年高祖創業,拯救人民於水火,創立了大漢基業。現在明公創業,隻待時機成熟,必將重建高祖之偉業。”
    劉秀心中大悅,雖然一直心有大誌,但從未與人說起。馮異幾次三番委婉為劉秀說起圖謀大業,眾人追隨劉秀也是指望圖謀大業,但劉秀知道劉玄對自己堤防很緊,所以從不輕易與人談論胸中之誌。劉秀與鄧禹是太學同窗,感情深厚,加之劉家與鄧家有姻親關係,所以劉秀與鄧禹的親密自是別人難以相比的。
    兩人秉燭夜談,縱論天下之勢與時事之變。從自古以來的天下更替一直談到新朝覆滅,從三皇五帝談到劉玄之失,兩人又是興奮,又是感歎。一直談到晨光熹微,兩人才昏昏睡去。
    第二天,劉秀將鄧禹引見給眾人道:“這是我的同窗鄧禹。”
    眾人對鄧禹早有耳聞,今日見他不過二十歲左右,雖然瘦削高挑,但嘴邊鬢角才隻有淡淡的絨毛般的胡須,實在難以相信他是早有才名的鄧禹。劉秀見眾人眼中有猶疑之色,笑道:“別看仲華年紀輕,但腹有謀慮,足可安邦定國,以後你們叫他鄧將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