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北道主人6-7
字數:3877 加入書籤
16-6
此時的漁陽郡,剛剛送走邯鄲使者,也正在觀望選擇的猶疑中。
彭寵一臉嚴肅,蹙著眉聽吳漢進言,“大人不可長久觀望,當早作決斷。”
彭寵一言不發,眉頭蹙得更緊,一時沒有主意。
“大人不要猶豫,王朗肯定不能長久。”護軍蓋延和狐奴縣令王梁也在一旁勸諫。
吳漢又道:“大人,你不一直希望趁著亂世做點大事嗎,現在正是做大事的時機!”
彭寵依然不語,抬頭看了看三人,又低頭默默尋思。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吳漢知道彭寵的心就要定下來了。
彭寵幾次都差點決定下來,剛要起身拍案,卻總在一刹那間戛然而止,似乎總有什麽讓自己看不清楚而不敢一錘定音。英雄?是的,彭寵想做英雄,眼前這三個熱切看著自己的人也想做英雄,但誰知道這亂世誰是英雄?英雄最怕的不是能力的高低,而是方向的對錯。
吳漢是彭寵的年少故交,自不用說,彭寵對他的果敢勇武非常欣賞。蓋延是漁陽本地人,字巨卿,身高六尺,狀貌魁梧,力大臂長,能拉弓三百斤,一向以武力著稱,年輕時因勇武而入軍中,後來在郡府任職,彭寵作太守後任蓋延為延署營尉,而後為護軍,是鎮守漁陽邊關的猛將。王梁也是漁陽人,字君嚴,早年在郡府做一名普通官吏,因為很有見識,被彭寵任命為狐奴縣縣令。
彭寵對他們三人一向看重,現在三人都建議歸附劉秀,使彭寵心有所動。但邯鄲的使者說周圍郡縣俱已歸附王朗,使彭寵心有疑懼,而且邯鄲方麵許以封官加爵讓彭寵不忍貿然相拒。
三人急切地看著彭寵,彭寵卻對他們視而不見,獨自沉思。
彭寵突然起身,三人都以為他就要下定決心。卻聽彭寵道:“你們暫且回去,我再好好想想。”
三人滿臉失望,知他心意難定,隻得悻悻退出。
16-7
吳漢知道彭寵疑心較重,沒有明確的判斷絕不會輕易作出決定。但現在天下大亂,正是嶄露頭角的機會,小小的安樂縣令絕非吳漢所願,吳漢希望能夠在亂世中成就大業,現在的時勢讓吳漢蠢蠢欲動。放眼天下,群雄並起,正是英雄出世的時候。對於長安的人,吳漢打過交道,早已不看好劉玄,坐擁長安巨城和漢室名義,卻不知用信義結交天下,終究會敗落。邯鄲驟然強盛,不過是外強中幹,沒有什麽英雄賢良,也勢必不會長久。對於劉秀,吳漢早聞其名,劉縯在時,吳漢便知其名聲,後有昆陽之戰,更知劉秀之能。如今他單身能在河北起兵對抗王朗,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氣勢,絕非凡人。
吳漢已經打定主意想要歸附劉秀,但遲遲沒有得到彭寵的回應。如果彭寵不同意,自己雖然也可去追隨劉秀,但和率領一支人馬立時就可四方征殺不可同日而語。要想早日出人頭地,就必須抓住興兵征伐的機會。吳漢實在難以理解,如此明了的時勢,彭寵還有什麽不能決斷的。真正的英雄不隻是縱橫捭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辨析去留的決斷。對吳漢而言,決定的事一定要去做,現在要做的就是說服彭寵。
吳漢到城外巡查,一路信馬由韁,心事重重。抬頭忽見成片的樹林綠意耀眼,風一吹過,嘩嘩作響。想起當初逃到這裏,也是綠草遍地、林木蔥蘢,眼看一年過去了,又是林木新綠,自己卻無所成就,不禁悶悶不樂。
漸近村莊,吳漢見一個儒生坐在岔路口一塊大石頭上看書,時有行人從身邊走過,他卻旁若無人。吳漢很欽佩這人的從容氣度,心中一動,便走過去問道:“現在世道如此混亂,人人都棄書不讀了,先生為何還要讀書?”
儒生好奇地看了看吳漢,見他衣著簡潔,態度和藹,非俗人氣度,安然道:“你怎麽知道世道混亂?”
吳漢道:“先生在外麵行走,到處不都是兵荒馬亂嗎?”
儒生道:“久亂必安。”
儒生之言讓吳漢很是好奇,“那先生可知道邯鄲天子王朗與大司馬劉秀?”
“這誰不知道呢?”
“先生有什麽看法?”
“邯鄲天子?那怎麽能說是天子呢?那不過就是一個算命先生,怎麽能和大司馬劉秀相提並論。”
吳漢大吃一驚,忙問道:“現在邯鄲兵強馬壯,劉秀勢單力薄,先生怎麽覺得王朗不如劉秀?”
儒生不屑道:“那王朗原本是算命先生,長期在邯鄲飄零,見天下百姓人心思漢,於是投機取巧建立政權。他冒充劉子輿稱帝的把戲,隻能短時間欺騙無知百姓,哪能長久欺人。大司馬劉秀,那是什麽人物?人家是正宗的漢家宗室子弟,文武雙全,禮賢下士,他安撫和治理的地方,百姓無不擁戴,那王朗怎麽能和他相比。現在大司馬帶著兵馬征討算命先生,所過之處,老百姓無不響應,要不了多久,就一定能剿滅那算命先生。”
吳漢心花怒放,儒生的話正說到自己心坎上了。吳漢一邊聽著儒生大談天下之勢,一邊暗自琢磨。吳漢心思一動,王朗可以來漁陽招降,自己為什麽不冒充劉秀來招降?
吳漢對儒生道:“聽了先生的話,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我想煩請先生一事。”
儒生見吳漢誠懇謙遜,便道:“大人有什麽事。”
“我想請先生幫我給太守大人送一封信,並把你方才給我說的話原原本本給他也講一遍。”
儒生當即答應。
吳漢便以劉秀的口氣給彭寵寫了一封信。信中既對彭寵恭維一番,又誠懇邀請彭寵一起征討王朗,為朝廷建功立業。吳漢拿出一塊銀子遞給儒生,儒生受到吳漢的恭維,又得到這意外之財,便高高興興去見彭寵。
彭寵接到儒生送來的信,見劉秀的招降比王朗的使者客氣很多。儒生又將對吳漢所講的話對彭寵講了一遍。
彭寵把儒生反複打量,見他衣著簡樸,神情自然,不似胡言亂語之人,但對他的話依然不敢全信,“你所說的話可是有人指使?”
儒生道:“這是小孩都能看出來的道理,還須要人指使嗎?如果王朗是劉子輿,他會傻到非要等劉玄在長安立足後才稱帝嗎,那明明就是個騙子。”
“那為什麽還有那麽多人響應他?”
“這誰不知道,現在跟著他至少能保證一時的富貴,誰都怕倉促之間失去了到手的富貴。如果人人都有遠見,天下哪裏還有那麽多俗人。你這一身錦服,你願意輕易脫掉嗎?”
儒生的話讓彭寵豁然開朗。恰好寇恂來拜訪,將上穀的情況講給彭寵,並說上穀已經決定歸附劉秀,準備派出三千兵馬,連耿況的長子耿弇也要隨軍前往。
彭寵一驚,唯恐耿況搶在自己前麵,當即決定以蓋延為主將、吳漢為長史,王梁為幕僚,率領三千騎兵,即刻出發。
耿況得知彭寵派出了三千騎兵歸附劉秀,也不再猶豫,派出長史景丹為主將,與寇恂、耿弇率三千兵馬一同南下。
蓋延率領兵馬攻克薊州,斬殺王朗大將趙閔,正好與景丹率領的兵馬相遇。兩軍會合,一路南下,攻取了涿郡、中山、清河、河間等二十二縣。凡經過之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這日,上穀漁陽兩郡的兵馬到達廣阿城,見城上旌旗獵獵,人影綽綽。蓋延與景丹勒住馬,派人上前打聽。不一會,探兵來報,廣阿城正是大司馬劉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