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特沃斯—伍德豪斯莊園
字數:9198 加入書籤
溫特沃斯莊園
英國境內景點
溫特沃斯莊園在英國南約克僻靜處,溫特沃斯莊園的立麵長度約為白金漢宮的兩倍。
宅內有365個房間,足以“在一年裏每天換一間房住”。
最主要的會客廳稱為“大理石廳”,麵積324平方米,高12米,堪稱巨大。
宅子前麵是一片極其開闊的草坪和花園,不遠處有一個造得和住宅一樣漂亮、能容納100匹馬的馬廄。
此外,莊園還擁有一個龐大的地下通道係統,通道總長度約8公裏。英國最大的古宅,也是全歐洲立麵長度最長的建築。
溫特沃思莊園建於18世紀。
鼎盛時期,莊園內人丁興旺,珍寶無數,曾接待過英王喬治五世在內的諸多貴客。
現如今,物是人非,莊園逐漸成為“被遺忘的宮殿”。
興:“世紀工程”
在英國建築曆史學家馬庫斯·賓尼眼裏,溫特沃思莊園“絕對是英國最具喬治王時期藝術風格的建築”。
它坐落在南約克郡溫特沃思村,最初是托馬斯·溫特沃思伯爵的宅邸。
18世紀20年代起,溫特沃思家族開始莊園的重修和擴建。
幾十年後,莊園轉交給與溫特沃思家族沾親帶故的菲茨威廉家族。
菲茨威廉伯爵四世成為莊園新主人。
在其掌管下,莊園擴建工程繼續進行,直到18世紀末才完工。
溫特沃思莊園的最終落成,令附近其他莊園黯然無光。
據建築資料記載,溫特沃斯莊園的立麵長度約為白金漢宮的兩倍。
宅內有365個房間,足以“在一年裏每天換一間房住”。最主要的會客廳稱為“大理石廳”,麵積324平方米,高12米,堪稱巨大。
宅子前麵是一片極其開闊的草坪和花園,不遠處有一個造得和住宅一樣漂亮、能容納100匹馬的馬廄。
此外,莊園還擁有一個龐大的地下通道係統,通道總長度約8公裏。
據說,那時到莊園做客的人需要拿著不同顏色的紙屑,在走過的地方沿途拋撒,以此為標記,才能找到回自己房間的路。
就在菲茨威廉家族成為莊園新主人不久,一次地質勘探發現讓溫特沃思莊園再次成為整個英國關注的焦點:這個龐大的莊園正好橫跨在一個儲量豐富的煤層上方。
意外獲得“黑鑽石”寶藏的溫特沃思莊園從此更加興盛。
但這也意味著,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之時,在以采煤業為主的南約克郡,菲茨威廉家族一夜之間成為數萬人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
在此後的歲月中,他們不得不擔負起更多責任,麵對更多仇視或覬覦的目光。
恩:最佳雇主
那時,南約克郡絕大多數礦工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礦工聚居的村莊可謂最糟糕的貧民窟。
大部分煤礦主隻顧壓榨礦工勞力,坐享利潤,不關心工人死活,一些礦主甚至非法雇用婦女和兒童下井拉煤。
然而,菲茨威廉家族卻對礦工表現出罕見的仁慈和慷慨。
當地人馬丁·約翰遜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受雇於菲茨威廉家族的礦工,他說,祖輩們工作的煤礦是當時英國最安全的煤礦。
他們居住的“礦工村”的條件,也是其他任何“礦工村”所無法比擬的。
“在我們這一代人裏,你找不出一個人說他們(菲茨威廉家族)不好,”約翰遜感慨道。
在許多當地礦工心中,菲茨威廉家族對他們有恩。
因此,當菲茨威廉伯爵六世1902年冬天去世後,數千名礦工頂風冒雨趕到溫特沃思莊園參加葬禮,表達他們對亡者的敬意和哀思。
葬禮當天,200名身著黑衣的仆人和眾多哀悼者聚集在莊園內的草坪上,莊園附近的商店全都閉門謝客,家家戶戶拉上窗簾,靜靜等待葬禮開始。
《謝菲爾德電訊報》報道說,盡管伯爵六世生前是英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但錢財並不是他獲得人心的原因。
“真正的悲傷無法用金錢買到,也不可能發自勉強的心靈。
為伯爵工作了約50年的老人們,懷著對老主人的敬愛,有的還忍受著病痛,從附近村落或外地趕來,加入送葬行列。”
菲茨威廉伯爵六世死後,他的長孫比利繼承爵位,成為菲茨威廉伯爵七世。
和祖父一樣,比利對礦工十分慷慨,盡力維護他們應有的權利。
1926年,英國礦工準備進行大罷工前,受雇於菲茨威廉家族的礦工卻派代表去莊園告訴比利,他們不想罷工。
但比利對他們說:“你們必須這麽做,否則,你們會讓其他礦工失望。”
幾個月的大罷工期間,比利不僅免費為2500名礦工孩子提供食物,還把溫特沃思莊園的草坪和廣場變成供礦工和家屬休閑的遊樂園。
他的妻子則每天開著車,把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送到礦區窮人家裏。
怨:繼承風波
菲茨威廉六世身後留下的不僅是溫特沃思莊園,還有分布在英國和愛爾蘭各地的大量土地、房產、股份和藝術藏品。
按如今市價折算,這些遺產價值33億英鎊(約合65.3億美元),此外每年單從煤礦獲得的收益,就有約600萬英鎊(1188萬美元)。
按照英國世襲貴族製度,爵位和遺產由長子繼承,再由長子傳給長孫。
菲茨威廉伯爵六世去世前,長子米爾頓已去世,因此,這筆巨額遺產理應由長孫比利繼承。
但這卻招來伯爵六世其他子女的怨憤。
他們聲稱比利並非菲茨威廉家族的血脈,無權繼承遺產,因為比利出生在千裏之外的加拿大。
比利的父親米爾頓是一名癲癇病患者。
在19世紀的英國人眼中,癲癇病人與瘋子無異。
因此,伯爵六世對這個“瘋”兒子的態度是“眼不見、心不煩”,將他“流放”到國外,任由他從事自己喜歡的探險活動。
依靠傑出的探險才能,米爾頓繪製出一張穿越加拿大、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陸路地圖,成為19世紀英國最有名的探險家之一。
可是,“英雄”米爾頓卻遭到自家人的歧視。
由於擔心癲癇病會遺傳,玷汙伯爵家族的高貴血統,菲茨威廉家族想方設法阻撓米爾頓結婚。
最終,米爾頓還是偷偷結了婚,並和妻子逃到美國。
他們唯一的兒子比利出生在加拿大的蠻荒之地。
除了英年早逝的米爾頓,沒有任何與溫特沃思莊園有關的人見證比利的出生。
這一點,成為比利的姑姑和叔叔們始終對他保持疑心和怨氣的理由。
比利的姑姑艾麗斯認為比利是“鳩占鵲巢”的假冒者。
她曾在一封書信中說,米爾頓和妻子生下的是一個女孩,比利其實是一名白人殖民者的兒子,兩個嬰兒出生後就被調包,結果讓比利“飛進金窩”。
或許,艾麗斯的說法是出於怨恨,不滿自己沒有分得遺產;或許,這才是事實。
但不管怎樣,比利的身世成為溫特沃思莊園的一個不解之謎。
情:驚世駭俗
比利繼承爵位幾年後,他的兒子彼得出生。
為給彼得慶賀生日,比利邀請6萬人到溫特沃思莊園赴宴,結果有10萬人前來道賀,其中許多是礦工及其家人。
那時,彼得是一個愛哭的小胖墩兒,誰也沒有想到他今後會長成消瘦帥氣的小夥子,並和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妹妹上演一段驚世駭俗的愛情悲劇。
彼得是個多情的“公子哥”,喜歡和住在父親礦區裏的女孩子們糾纏不清。
短短三年時間裏,20歲出頭的他就有了三個兒子。
1946年,已是菲茨威廉伯爵八世的彼得結識凱瑟琳·肯尼迪。
凱瑟琳來自一個聲名顯赫的美國家庭,父親是時任美國駐英國大使約瑟夫·帕特裏克·肯尼迪,二哥約翰·肯尼迪後來當選美國第35任總統。
彼得和凱瑟琳相愛了,但由於種種因素,他們的感情無法被周圍的人接受,肯尼迪家族甚至從來不承認這段感情的存在。
其一,彼得當時已經結婚,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兩人宗教信仰不同。
凱瑟琳是天主教徒,而和大多數英國封建貴族一樣,菲茨威廉家族與天主教水火不容。
凱瑟琳的家人也警告她,如果她嫁給彼得,將被剝奪家族繼承權。
1948年5月,彼得和凱瑟琳在一個雷雨天乘坐私人飛機前往法國南部,結果飛機墜毀,這對相愛兩年的情侶不幸身亡。
彼得死後,他的長子埃裏克成為菲茨威廉伯爵九世。
但埃裏克酗酒成性,根本無力掌管溫特沃思莊園。
礦工後代傑夫·斯蒂爾當年參加了彼得的葬禮,他回憶說:“彼得死了,莊園也大勢已去。
溫特沃思莊園隨他一起‘毀滅’了。”
仇:煤礦之爭
實際上,真正導致溫特沃思莊園“毀滅”的,不是某一個人的死亡或無能,而是兩個階級之間的對立和仇恨,以及對“黑色鑽石”的爭奪。
盡管南約克郡礦工協會一直把菲茨威廉家族稱作“最完美的雇主”,但一個家族的高尚舉動,無法改變資產階級政黨對整個封建貴族階級的仇視。
更何況,這個家族掌握著可以推動工業化進程的寶貴礦產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溫特沃思莊園一度沉寂。
水晶吊燈、綢緞窗簾、藝術名畫等被統統收進儲藏室。
戰爭結束,莊園僥幸躲過德軍的炸彈,卻沒能逃過工黨的破壞。
1945年,工黨上台執政。
1946年4月的一天,彼得站在房間窗戶前遠眺,看見一隊卡車開到溫特沃思莊園前的草坪上。
這是能源部門官員曼尼·欣韋爾派來的建築工隊,他們準備在這裏大規模采礦。
而他們下一個目標,就是莊園美麗的花園。
欣韋爾是工黨激進成員的代表,仇視擁有特權、占據能源資源的封建貴族,讚成廢除爵位世襲製。
欣韋爾頒布的命令稱,為獲取國家急需的燃料,他們要一直挖到莊園主宅的後門。
就這樣,莊園入口處那些300多年的古樹被連根拔起,壯觀的林蔭大道消失了,莊園裏寬闊的草坪被一片片掀開。
泥土、碎石、植物在莊園主宅前堆成一座高達15米的小山,“山頂”正好與彼得臥室的窗戶相平。
為保護家園,彼得不甘示弱,發起反擊。
他委托一批地理學家和采礦工程師向政府證明,莊園地下的煤“不夠優質”,“沒有開采價值”。
同時,約克郡的礦工們、勞工組織、甚至當地一些工黨領導下的政府機構,都自發站到彼得這一邊,抗議能源部門破壞莊園。
然而,欣韋爾不為所動。
他不相信這些請求和抗議是發自人們內心,反認為這是彼得在“蓄意興風作浪”。
最終,一切努力均告失敗。莊園美景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英國最大的露天煤礦。
衰:炬化成灰
1949年,就在彼得因空難喪生一年後,莊園再次遭遇巨變。
彼得的姑姑梅布爾·史密斯將莊園部分出租,辦起一所女子體育教師培訓學校。
此時,彼得之子、菲茨威廉伯爵九世埃裏克卻隻知酩酊度日,根本無力挽回局麵。
在昔日金碧輝煌的“大理石廳”裏,喬治王五世和眾多達官貴人觀賞過俄羅斯芭蕾舞後安娜·帕夫洛娃的優美舞姿。
如今,這裏卻堆滿供培訓學校使用的體育器材。
穿過那些曾掛滿名畫的房間,走廊盡頭的窗戶外,是一堆又一堆礦渣。
等到埃裏克的兒子湯姆繼承爵位、成為菲茨威廉家族最後一位伯爵時,他隻能擁有莊園的40個房間。
1972年,湯姆命令家仆將大量有關菲茨威廉家族的文字資料,用拖拉機拉到莊園空地上,付之一炬。
這些資料包括整個家族兩百多年內流傳下來的私人書信、家庭檔案等,重達16噸。
大火整整燒了三個星期。
有關菲茨威廉伯爵七世到九世的幾乎所有文字記載,都燃成灰燼。
沒人知道這次焚燒的真正原因。
菲茨威廉家族的後人伊恩·邦德猜測說:“他們想毀掉這些東西,是因為他們自己已經被毀掉。
他們不幸降生在這個家族的沒落時期。”
1979年,湯姆去世。
數年後,培訓學校放棄租賃權,將占用的房間歸還莊園。
1988年,湯姆的女兒宣布出售莊園主宅和部分土地。
次年,一名商人買下古宅,但僅一年後,因負債累累,他不得不將古宅物歸原主。
一年後,一名年邁的建築師以比普通民宅還便宜的價格購得古宅。
至此,溫特沃思莊園徹底告別“菲茨威廉家族時代”。
莊園新主人名叫克裏福德·紐博爾德。
但莊園附近村莊裏的居民還沒有一人見過他。
他從不雇用當地人,也不回複任何當地人的來信。
2006年最後一夜,村民們聚集在莊園不遠處一家酒吧裏狂歡,等待新年來臨。
溫特沃思莊園的古宅卻悄無聲息。
當時針指向12點,五樓的5扇窗戶內終於亮出燈光,剩下的995扇窗戶,依然籠罩在寂靜黑暗中。
莊園中的家族變遷
溫特沃斯莊園的曆史與它主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有三個貴族家庭曾經先後入主這裏——溫特沃斯家族、沃森家族和菲茲威廉家族,這樣的歲月持續到1979年。
第十代伯爵於1979年死後,沒有子嗣,家財由家族托管基金會管理。
這個家族托管基金會一直與英國政府打官司,認為文特沃思—伍德豪斯莊園和豪宅遭到的損失應該由政府負責。
他們還說,由於挖掘煤炭造成地基下沉,導致廳堂房間開裂。
1989年,菲茲威廉家族信托會決定出售豪宅和緊接周圍的七十英畝(28萬平米)土地,但是保留15000英畝(61平方公裏)在家族手中。
當地出生的一個商人買下豪宅。
但是,不久之後,那個商人生意失敗,銀行收回豪宅,於1999年再次回到市場,由建築師克裏福德·紐博爾德(cliffordnewbold)以僅僅150萬英鎊的代價買下。
近年來,除了克裏福德·紐博爾德本人之外,包括查爾斯王儲在內的英國人紛紛呼籲英國政府和各界支持重修溫特沃思—伍德豪斯豪宅,修好之後,對公眾開放。
在凡事慢吞吞(或者說小心翼翼)的英國,即使從呼籲到獲得足夠支持,即使有關部門做出有利修複的決定,再到采取行動,最後慢工細活將之做成,沒有十年甚至三十幾年,難竟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