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12

字數:8638   加入書籤

A+A-


    十二、和尚傳真
    秋日下,汶水北岸、某處岸邊的密林邊上。
    宋傑和徐子陵在一株大樹下趟著,正晉入胎息狀態中。
    日前突然出現的那場大風和泥石流把正在拚殺中的五人衝走了,別無選擇之下,孟知祥挾著宋傑、徐子陵衝進了翻滾的水泊裏。假如被泥石流埋了絕無僥幸,幸好當時大家離水泊很近,有足夠時間能往水深處裏逃。史弘肇、景延廣是不敢和孟知祥往同一方向逃的,不過他倆輕功極高,多走兩步也不是問題。
    幸好吉人自有天相,在水流裏掙紮了大半天,洪水最終把孟、宋、郭三人送到了五六十裏以外汶水北岸。
    宋傑、郭子淩功力不夠渾厚,無法長時間在水中閉氣,兩刻鍾之後便昏死了過去。眼看悲劇釀成,孟知祥卻發現倆人體內真氣奇跡般的自行運轉,循著某種軌跡在丹田至天靈之間往回不息,源源不斷。先天真氣自行流轉觸發了內呼吸,倆人不但保住了生命,在武道進境上還因禍得福。在水裏飄了很長一段時間,兩人的真氣似乎還感覺到孟知祥的真氣開始不支,自發反哺孟知祥,三人最終才勉強在汶水北岸的一處淺灘處登岸。
    上岸後,孟知祥再也撐不住,一頭栽地上昏了過去。
    ......
    真氣再運行36周天,大功告成。“嘿!“宋傑一聲斷喝,悠然轉醒,不自覺間人已躍至三丈多高,提氣運功一氣嗬成,輕功也明顯大進。
    “小子大難不死,就想恩將仇報?”一把陌生的喝聲響起。
    宋傑甫一著地,感覺身體輕盈,神清氣爽。隻見身前一丈外站著了一高瘦僧人,僧人外貌頗為威武,但身穿的僧袍也沾了不少泥濘,樣子看起來有點狼狽。宋傑感覺對方有點古怪,問道:“什麽救命恩人?”旋即想起孟知祥和郭子淩,馬上四處張望。
    離宋傑不遠處的郭子淩這時也轉醒過來,爬了起來說道:“不知道是否錯覺,孟叔叔好像也受了傷。”郭子淩看到眼前這位怪和尚,也警覺的張望四周情況。
    和尚怪叫一聲,道:“現在的後生都這麽無禮?剛才你差點把我踢倒,另外這位也對老衲不理不睬?”
    宋傑感覺剛才躍起時右腳似乎碰到某些東西,會意和尚指的大概是這回事,忙道歉道:“晚輩宋傑,另外這位是我的朋友郭子淩,剛才無意中多有得罪,望大師見諒。晚輩和師父被大水衝散了,現在還要去找他老人家,就此別過。嗬!”
    師父指的是孟知祥,宋傑不想節外生枝,準備腳底抹油。
    “孟知祥是你倆的師父?”和尚問道。
    聽見和尚說出孟知祥的名字,兩人知道對方絕不簡單。
    宋傑不明白和尚是怎麽知道孟知祥的身份,卻又心係孟知祥安危,恭敬的問道:“小子能相信大師嗎?”
    “哼!居然懷疑到老衲這裏!”和尚不屑的朗聲喝道:“孟知祥,連你兩個徒弟都醒過來了。你也躺了這麽久,還沒控製住傷勢嗎?”
    兩人還沒聽明白和尚話中含義,便聽見孟知祥的話音響起:“孟知祥感謝前輩出手相助,請問前輩是高姓大名?”
    不一會,孟知祥從不遠處的密林邊緣走了過來。
    “哼!我就知道你早該醒了,露兩手給老衲瞧瞧!”和尚說罷一躍,掛著一串短佛珠的右拳轟出。
    氣機交感,和尚的右拳和佛珠在孟知祥眼中不斷擴大,漸漸形成氣勢碾壓,似乎要一招製服對方。
    如此拳招,孟知詳心知躲不了,右手聚起掌刀硬拚。
    “砰!”交擊聲響起。雙方硬接一招。
    和尚一拳兩勁,第二重勁勁聚手腕上的佛珠,佛珠往孟知祥彈射。孟知祥見狀拚著內傷加劇再發第二重勁。
    “砰!”兩人應聲分開,孟知祥多退半步,嘴角溢血。
    和尚沒有追擊,氣機遙感下收回佛珠,後退中雙掌順勢往前方拍去。
    “砰!”
    兩掌同時迎上兩刀,掌刀的罡氣。
    情急之下,宋傑、郭子淩用和孟知祥一樣的招式,功力大進之下其掌刀也聚起了刀氣。
    橫拍對橫劈,和尚感覺一寒一熱兩股截然相反的氣勁沿著手心入侵,兩人功夫超出預計!和尚無驚無喜,把入侵的兩股氣勁匯聚至丹田,屬性相反的真氣自然抵消,和尚再用勁把兩人逼開,應變一氣嗬成。
    後退的兩人同時向孟知祥靠攏過去,間接化去了孟知祥的追擊。
    眼看和尚沒有打下去的意思,孟知祥行禮後道:“感謝大師出手相救,我和大師素未謀麵,未知你是如何認識孟某?我又有哪些事情能幫上忙?”
    其實孟知祥在宋傑醒來前的兩個時辰已經恢複了知覺,他隻記得把宋、郭兩人拖上岸邊的同一時間就昏倒了。孟知祥隱約覺得是麵前這和尚分別把他們拖到兩棵相隔不遠的大樹之下,醒來後孟知祥沒有立刻行動,是想搞清楚和尚的來意。和尚沒有趁他們昏倒的時候出手,足以說明剛才隻是試探。
    盡管孟知祥在泥石流災難下受了不輕的內傷,但和尚的功夫還是超出了他的預計。眼前這和尚的功夫和他孟知祥不相伯仲。
    和尚收斂了內氣,麵相變得慈祥起來,說道:“貧僧法號傳真,半月之前從江陵出發,打算往楊劉去。來到黃河泛區後,我沿著改了道的黃河趕路時路過梁山,碰巧遇上了景延廣和史弘肇,聽他們說是想奪孟施主你的刀,所以貧僧才在遠處的水泊邊上駐足,結果也遇上了泥石流。”
    郭子淩一震道:“大師當時在現場?”
    傳真一個出家人,按道理是不認識孟知祥、景延廣、史弘肇三人。既然他能說出史、景二人想搶奪孟知祥的刀。那就說明了他真的在現場,而且距離他們五人不可能太遠。隻是當時連孟知祥都察覺不到傳真的存在,傳真的修為很可能比孟知祥高一線。
    孟知祥幾乎確定傳真有事情想他幫忙,遂說道:“晚輩才疏學淺,還是頭一回聽說大師的名號,傳說江陵的齊已大師和文了大師使用的是‘白蓮宗’武功,和大師您用的明顯不相同。您現在往楊劉去,未知是否想見陛下(李存勖)?”
    李存勖本人目前正在楊劉前線。
    “哼!白蓮宗的武功教義均被野心家用於搶奪天下,黃巢之亂,朱溫篡唐無不與之有關。”傳真似乎感覺自己有點激動,高宣佛號後續道:“阿彌陀佛!我來自華嚴宗,修煉的是‘觀自在’心法。我寄居在江陵,但從不和白蓮宗往來。本次往見唐主是想獻傳國玉璽,未知孟施主能否引見?”
    華嚴宗,乃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發源地為長安華嚴寺。佛門高僧少有在江湖走動,一般除了當地的信徒,外間人對他們都不大清楚。
    如果能獻上傳國玉璽,其功勞估計不比滅國之功差。可是突然走出來一個和尚就說獻璽,可能嗎?傳真和尚的武功是很厲害,但武功厲害又能和傳國玉璽有什麽關係?
    因此孟知祥半信半疑道:“真的傳國玉璽在朱溫死後已經遺失,假的卻不時出現。偽蜀那裏就有一塊,不知道大師要獻的是否真品?”
    傳真少與人溝通,以為孟知祥不相信他,直說道:“李存勖進了開封不就知道真假了?難道我還能用假的傳國玉璽騙人?”
    “大師的意思是真的玉璽就在開封的皇宮裏?”郭子淩問道:“如果玉璽沒被人取走,十多年來怎麽都不被找到?”
    “阿彌陀佛!我何苦廢一番周折之後再妄語?”傳真運功抖掉僧袍上的沙泥,續道:“不是梁震和我說李存勖快要打進開封,我也懶得跑去問李讓那家夥。你們既然不相信,那我先告辭了。”
    “且慢!”孟知祥忙道:“梁震?是三大宗師裏的那位嗎?至於李讓,是朱溫的義子嗎?他不是已經戰死了嗎?如果大師能解答晚輩的疑問的話,晚輩定必盡力幫忙。”
    傳真反問道:“難道江陵還有別的梁震?至於李讓,他的確是太祖(朱溫)的養子,卻不曾上過戰場,施主的口中的李讓或許是其他人。當年開封(卞州)有兩大首富家族,一是李家,一是杜家。太祖起兵也全靠他們資助,後來的開封宮城,就是由兩家出資並督造。李讓更是建築學的大行家,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傳國玉璽肯定還在皇宮之中,但朱友貞卻無法找到!“孟知祥瞬間明白過來,大喜道。
    宋傑不解道:“那當初大師為何不把傳國玉璽獻給朱梁的皇帝?”
    傳真一陣苦笑後道:“出家人本就不該插手紅塵之事,看來我的‘觀自在’境界是無論如何都差一點了!傳國玉璽既然不在朱友貞手上,足以證明太祖並沒有選他當繼承人。李讓又怎肯讓我多管閑事了。但是現在形勢變了,如果這戰李存勖能勝,北方勢將一統。傳國玉璽的重現更能加速唐軍統一天下。天下亂了太久了,老百姓太需要和平。孟施主,你明白嗎?”
    孟知祥點點頭,他能體會傳真悲天憫人的情懷。假如世間不太平,又怎麽觀自在呢!
    傳真續道:“孟知祥,你知道嗎。出發前,梁震曾告誡我。想要見李存勖,要麽找須昌前線的孟知祥,要麽直接去楊劉找宦官或者伶人去通報。千萬不能和李嗣源或者郭崇韜碰麵。若非知道你的身份,我也不會等你醒過來。”
    “嗬!”孟知祥一聲幹笑,道:“為何梁震先生會有這種告誡呢?”
    “因為你的實力還不足夠擁有傳國玉璽,得物無所用!”傳真答道:“至於李嗣源和郭崇韜就不一樣,假如他們知道玉璽還在梁宮裏,他們很可能會把我滅口不讓消息外泄,日後再想辦法進梁宮尋找玉璽。梁震是這樣分析的。”
    宋傑、郭子陵聞言一震。
    孟知祥苦笑道:“梁先生分析有點過了。等下我吩咐好他們事情後,立刻陪大師去楊劉見皇上(李存勖)。”
    “哎!”傳真再歎,道:“獻傳國玉璽其實是我的主意,梁震他是勸我不要來的。他極不看好李存勖,還斷定唐國日後必亡於內亂。眼看統一天下的契機出現,我怎麽都要助推一把。希望梁震也有料錯事情的時候吧!”
    ......
    孟知祥和宋傑、郭子淩走到一旁。
    孟知祥吩咐道:“等下我和傳真大師走一趟。你倆如今的實力,一般的領域級對你們應該威脅不大了。你們是想回須昌也行,到處轉悠也行,這裏畢竟靠近前線,記住不要往危險的地方靠近。現在開始,你們就跟我改姓孟吧。特別是子陵,軍裏不少中高級軍官是知道柴守禮送你到須昌的,而且你還姓郭,他們都會把你往崇韜身上想的。這樣吧,這次事了,我想辦法把柴守禮調入我麾下,這樣外麵的人最多以為你是崇韜的族人,絕對猜不到你們是父子的。這樣不會影響你們以後父子相認,現在也能更安全。因為軍裏很多人看不慣我和你父親親近的。”
    改姓孟,那就是義子了。
    宋傑是樂於多孟知祥這位義父的。
    至於郭子陵,其實他也不太執著他是郭崇韜小兒子的這個身份。17年來,郭子陵也沒見父親幾趟。更何況孟知祥清楚說明不會影響他和父親相認,郭崇韜會和他相認嗎?他也不知道。孟知祥身處高位能為這樣他著想,他比宋傑還要感動。
    宋傑、郭子淩除了感動,還是感動。一時間說不出完整的話來:“孟叔!你...我...”
    “還叫孟叔?不該給義父磕個頭嗎!”孟知祥高興道。
    “義父!”二人同時跪下,給孟知祥連磕了三下頭。
    “好兒子!”
    ......
    吩咐好事情後,孟知祥匯合了傳真。
    傳真一陣黯然,跟著孟知祥迅速往西北趕去。
    吳西都,金陵,玄武湖。
    當年秦始皇南巡回歸路過金陵時,幾個陪同的望氣術士見金陵四周山勢峻秀,地形險要,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始皇帝聽後大為不悅,命人開鑿方山,使淮水流貫金陵成湖,把王氣泄散,並將金陵改為秣陵。三國時吳王孫權引江水入宮苑後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態。六朝是玄武湖的全盛時期,那裏一直是封建帝皇的遊樂之地,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有數所就修建在玄武湖邊,最出名者莫過於雞鳴寺。至隋文帝滅南陳後命人把金陵夷平,玄武湖一度消失兩百餘年。
    和徹底淪為廢墟的烏衣巷不一樣,玄武湖在顏真卿任刺史期間一度恢複為“放生池”,如今的玄武湖,在楊氏治理下正慢慢複興。
    細雨下著,一名衣著光鮮的年青公子登上了南岸碼頭上一隻不起眼的小畫舫。
    畫舫開出不久便停在了湖中央,船家進入船艙中,對那位年青公子行了個李。
    年青人急不及待的問道:“玠叔,你為何不同意二哥出兵?”
    年青人叫徐知詢,徐溫的親生次子。雖然徐知詢和徐知誥沒有血緣關係,外貌卻有七分酷似,其不及徐知誥世故老練,外表稍微比對方英俊。
    徐知詢稱呼的玠叔叫徐玠,56歲,楊行密時代的臣子,詭譎多智,和徐溫交好。雖然都姓徐,他們實際上連同宗都算不上。5年前,在吉州刺史任上的徐玠因貪腐被剛上位的徐知誥罷免,徐玠一怒之下完全倒向徐知詢,欲輔助徐知詢扳倒徐知誥。
    這個時代,因貪腐被罷官絕對是****,至少徐玠是這樣認為。
    徐玠坐在了徐知詢對麵,反問道:“梁軍或者唐軍,在無法動用‘黑雲都’的情況下,你認為我軍對陣哪方比較有勝算?
    徐知詢是標準的紈絝子弟,卻不是草包,他搖了搖頭,答道:“北方這兩個大國不是南方那些小國能比,不是精銳盡出的話還不如不出兵。但爹怎可能把‘黑雲都’交給二哥指揮。玠叔認為二哥願意把他的軍隊交給我們指揮嗎?”
    徐玠也搖搖頭,說道:“不用武力幾乎不可能。”
    “哼!”徐知詢有點不悅,哼道:“浪費了幾年時間還是在老問題上麵繞,李存勖都快要拿下卞州了,我們還是在扯皮。玠叔如果沒有好的方法,看來也隻能動粗了。”
    這兩句話擺明是徐知詢在抱怨。
    徐玠也不悅道:“難道公子你認為共同出兵你就能奪了你二哥的兵權?萬一軍隊在前線出亂子可不好玩啊,真要共同出兵我們還不如直接帶兵偷襲廣陵!”
    徐知詢知道剛才說話語氣有點重,何況在這敏感時期偷襲廣陵完全不現實,他遂緩和下來道:“叔,你真要想想辦法,不然吳國的大好河山要便宜徐知誥這賤種了。”
    徐家原來的世子是徐溫長子徐知訓,因此在過往徐知詢和徐知誥的關係並不差。可是五年前徐知訓死於非命,養子徐知誥成了徐溫諸子裏年齡最長的一位,但徐知詢才是的嫡子。繼承人問題往往是很多家族的死結。徐知詢和徐知誥兩人間的關係變得惡劣也大概是從五年前開始。
    徐玠似乎早想好了辦法,隨即答道:“隻要我們多收集些祥瑞,就能名正言順把徐知誥做掉。”
    聽罷,徐知詢一知半解,問道:“祥瑞?難道要稱帝?誰稱帝?”
    “楊溥。”徐玠答道:“祥瑞既出,我們就能推動在百官勸進,請楊溥到金陵登基,那時候輪不到徐知誥不束手就擒!”
    徐知詢聽罷不禁狂喜,很快又有點失落道:“祥瑞的確能隨便編造。但從各地匯報祥瑞到勸進,重修宮殿,楊溥還要裝模作樣故辭。還最少三辭三讓。整套把戲下來說不定要兩三年時間。何況楊溥又怎肯稱帝?”
    徐玠解釋道:“我國為了不稱帝,也不向朱梁稱臣,一直沿用唐朝的年號。現在李存勖已經自稱唐帝,說自己是大唐的繼承人,我國假如還不自立就等於向李存勖稱臣。楊溥要不要稱帝他說了不算,我們多收集一些祥瑞一切自然順理成章。”
    徐知詢點點頭,站起身說道:“一切麻煩玠叔盡快安排,希望時間能盡量提前。“說罷,徐知詢已走出船艙,迎著日落飛身躍向一艘往他靠近過來的小畫舫。一躍橫過四丈,輕身功夫顯然屬於第一流水準。
    這時雨停了,徐玠仍在船艙裏挨著靠背而坐,徐玠知道徐知詢是急著去風花雪月,不免有點意冷心灰。
    想起故主楊行密,想到徐溫,再想想他們的後代,老子英雄兒狗熊!
    徐玠歎道:“我又不是諸葛亮,怎麽扶得了阿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