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10萬石糧食,哎,天哪!
字數:4255 加入書籤
縣衙裏的黃冊、魚鱗冊都是明麵上的東西,朝廷按照兩稅法在黃冊、魚鱗冊登記得來收。
但是大康傳承了六代皇帝,100多年過去了,由於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賦役苛重。
近幾年,百姓多有被迫逃亡,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朝廷財政陷入危機了!
兩稅法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朝廷上有人提議,借用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卻給多數大臣否決了。
其實這也不怪那些大臣,要是借用一條鞭法,重新丈量土地,賦稅改收現銀,反對重農抑商。
那些大臣背後都是家族或者行會大商人的利益,利益受損,必然要反對。
而且,皇帝吳建甚是48歲登基,現在已經是60多歲了,早已沒有年輕時候的改革衝勁。
而且他的唯一的獨子也就是太子,在去年因為要加速朝廷改革說了過激的話,做了過激的事。
於是在某一個漆黑的夜晚掉入湖中,做了一個淹死鬼。
皇帝吳建甚是悲痛萬分,下令徹查此事,後麵追查到了太監首領魏公公可能與此事有相當大的聯係。
但魏公公臨死之前還覺得冤枉,太子淹死之事,也就成了無頭公案。
楊雙印來到嶧縣當縣太爺,他是捐來的官,為了發大財,他咬咬牙捐了8,000兩,補了一個縣令的實缺,在兩年前就匆匆趕來上任了。
兩年下來,錢倒是回本了,但縣裏麵大多數政務他是稀裏糊塗的,就隻好放任那幫小吏。
隻要不過火,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嶧縣縣太爺也很清楚,嶧縣當地的吏員,世代相傳,每人手裏有一本底冊,哪家有多少田?
該納多少糧?
都記載在這本冊子上,為不傳之秘!
再加上,師爺董一丹熟悉縣內特殊人物。
他請了董一丹這個師爺,就有好處多多,好比嶧縣做過官的紳士人家的衿米,舉人、秀才、監生是糧米。
這兩種米不能多收,該收多少就多少,他是一無所知。
但是毛遂自薦的董一丹知道的是一清二楚。
現在的董先生就是楊雙印身邊的錢穀師爺,替他處理個縣衙裏的一切事務。
這兩年民間傳說,董師爺才是嶧縣的真縣令。
多虧了董師爺和嶧縣這幫吏員把縣衙大小事物整理得幹幹淨淨,縣大老爺楊雙印,也樂得清閑。
不過在常人眼裏看來,他這兩年裏“很忙”,但好處也沒少拿。
但董先生就更忙,嶧縣老百姓都知道,要是犯在董先生的手裏。
那就是“活人跳進滾水盆——不死也得扒層皮”。
現在董先生剛剛從台兒莊萬花樓見完人,就急匆匆地趕了回來。
董一丹長的大馬臉,此時,臉色難看的走進二堂花廳,看見楊縣令坐在太師椅上發呆,就小步走到麵前低聲說道
“大老爺,學生回來了!”
楊縣令抬起頭詢問道“董師爺,怎麽樣?”
從對方的臉色上已經看出不妙,楊雙印還是抱著一線希望。
董一丹低聲講道“大老爺,搶糧匪徒夥同無數的流民,一晚上,把剛運上岸的8萬石糧食和一些漕船焚毀一空。
再加上碼頭倉庫裏的總共有10萬石之多,大老爺,流民暴動再加上水匪再這樣下去,恐生禍患啊!”
啊!
10萬石,全沒啦!
楊雙印一聽10萬石漕糧搶劫焚毀一空,瞬間就感到眼冒金星,後麵的話他自然再也聽不下去了。
楊雙印瞬間感到萬念俱灰,一下子癱坐在太師椅上。
“那怎麽辦呢?豈不是沒有大禍臨頭?”
楊雙印喃喃自語道。
旁邊的董師爺一彎腰靠近楊縣令的耳邊,說道”學生倒有一計,能夠讓大老爺,擺脫如此被動局麵。“
“哦?說來聽聽?”
楊縣令聽聞振奮了一點。
董師爺的計策說起來不值一提,因為微山湖有冰凍期,最後一次漕運現在就要終止。
隻要楊雙印不在嶧縣棗莊的倉庫畫押單上簽字,糧食就沒法搬入庫,瞞得一時是一時,來春在想方法!
而且來春運河恢複通航以後,有幾個月作為過渡期,10萬石糧食有很多方法可以隱瞞過去。
隻要他做官三年期滿了以後,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
明年就是他最後的任期了,至於下一任縣令接手嶧縣活該他倒黴!
楊縣令來了精神,董一丹數著來春“大老爺,四月一日是蘇北的船,五月一日是江蘇蘇南的船,六月一日是浙江湖廣的船,順次直通。
每批船在通州隻允許逗留十天,最後一批船到達通州之後。
規定十月一日必須返回,主要是夏秋兩季進行漕運,這和北方的冰封氣候有關。
這樣,就有半年的時間周轉,到時候我們要籌集10萬石交上去!”
籌集10萬石,楊雙印沒由來地又泄氣了,談何容易啊!
他管轄的嶧縣是上等縣不假,但往年收上來的總共也隻有10多萬石糧食而已,而且收購老百姓糧食的錢呢!
他一想想就覺得頭疼,這嶧縣可是民風彪悍,最近晚上他都不敢出縣衙,生怕給人敲悶棍,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10萬石糧食,哎,天哪!“
楊縣令小聲的對董師爺說道。
董師爺一看楊縣令又泄氣了,就微微一笑說道
“大老爺,你知道戶部入倉的米價的多少?”
“怎麽問起戶部的米價來了?”
“是二兩銀子!”
沒有等楊縣令發問,董師爺就主動作答
“永平二年,漕米的市價銀子應該在七,八錢左右,如此算來,戶部每一石就要賠上一兩2錢。今年嶧縣收兌的定值是10萬石,也就是……”
楊縣令的心算極快,隻是沉吟了一下就給出了答案“10萬兩,撕……!”
楊縣令倒吸了一口涼氣,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
所謂的受兌,簡單的解釋就是每年稻米成熟,州縣衙門便開始開倉征糧,糧戶繳納完畢,漕船開到,驗收裝船,名為“受兌”。
也就是說,嶧縣縣令楊縣令,隻要挨過這半年,壓低老百姓的收購價,趕催漕米。
那就先動嶧縣庫款,買米運出交付入倉,再改征銀子,歸還墊款,多數小戶實在無米可交,情願照市價折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