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有錢掙,累點算什麽
字數:7319 加入書籤
孟季凡很快就把裏麵的細枝末節琢磨明白了,也明白就目前來說,林知瑜說的辦法是唯一且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法子。
他對高原說道,““行,就按著林妹子說的做吧,你去把具體的工作安排一下。”
雖然孟季凡也算見過世麵,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但第一次接手這麽多訂單,心裏不免有些緊張。
他早就知道跟林知瑜一塊兒幹事業,有一天他一定會發財,但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麽快。
加工廠建立起來半年的時間都不到,不僅回本了,還迅速開啟了掙錢模式。
按著這個速度發展,暴富指日可待。
不過林知瑜說的法子是好法子,工人們對此會不會有意見?
畢竟以前隻要白天幹八個小時,其他時間都是休息的狀態。
如今要從另外的十六個小時裏分出來一半兒,他們會不會不願意。
若是以前,孟季凡壓根兒不會考慮這些。
工作分配下去了,這些人就得幹,幹不了的不願意幹的,就換別人幹。
反正勞動力多的是。
這種硬性規定有一個好處,就是工人們若是還想留在廠裏幹活兒,就必須按著廠裏的標準完成廠裏給的任務。
即便心裏有諸多不情願也隻能忍著。
多少有那麽一點強製的味道。
這種法子也有弊端。
大夥兒心裏不舒服,提不起精神來,幹活兒的時候也拖拖拉拉,他們甚至有一種很可怕的想法。
反正這些活在規定時間幹完了就行唄。
他們可以先插科打諢,等下午快交活兒了再拚命幹。
前段時間,他看車間裏有幾個工人實在做的太過分,想把他們開除。
隻是手頭上的事兒比較多,又趕上他出差,這事兒就暫時給忘到了腦後邊。
孟季凡以前在南方的時候管公司都是那麽管。
招來的員工合適就幹,不合適就收拾東西走人。
可現在他不這麽想了。
尤其是看過林知瑜改的,廠裏按著計件給開工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工人們的狀態跟以前大不一樣了。
每個人都挺積極,不像以前一樣插科打諢,在自己的位置上忙忙碌碌井然有序地幹著自己那份工作。
幹勁兒十足。
以前的車間毫不誇張的說,就跟菜市場沒什麽區別,尤其是村裏人天生的大嗓門,大夥兒一邊幹著活兒,一邊會跟周邊兒的同事聊幾句閑天兒。
而且車間裏有好多歲數大的女人。
她們聊著聊著閑天,就容易跑偏,好多葷素不忌的話,或者是東家長李家短的閑話就出來了。
嘰喳喳的跟一群麻雀一樣。
孟季凡也想過,實在不行就把這幾個人都開了。
反正鐵打的營地流水的兵。
再從別處招人就是了。
不過,現在的車間根本看不到之前的那種雜亂無章的現象。
車間裏的工人都在做事,也沒那個閑工夫聊天了。
畢竟聊閑天兒是真耽誤掙錢。
最主要的是廠裏也有規定,工作期間除非有工作需要,否則不可以在車間說話。
如果在工作期間聊閑天兒的話,被抓到的話要扣一半的工資。
這種恩威並施的管理下,車間裏除了機器運轉的聲音,還有幹活兒的聲音,別的聲音壓根兒聽不到。
孟季凡看到車間的改變,心裏又熨帖又服氣。
他也才知道,管理工廠講究多著呢。
不能像他一樣生硬,也不能優柔寡斷。
工人也是人,隻要踏踏實實好好幹活兒,他就不能搞一言堂,更不能強製別人幹活兒。
還是要尊重一下他們的意見。
所以他讓高原安排活兒的時候,跟大夥兒提前把話說清楚了,上一個班給一個班的錢,兩個班給兩個班的錢,能接受兩個班的就按著原定計劃,沒辦法接受的就盡量安排一個班次,他們可以自己選,廠裏不勉強。
為了充分調動大夥兒的積極性,孟季凡還決定,等這幾批訂單的產品備齊了,他便整十個先進工作者的獎勵,每個人獎金給五十塊錢。
當然了,也不能圖快,敷衍了事。
經手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做細致。
不然一旦發現有不合格品出現,不僅要罰,還要重罰。
開除都是小事兒,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他這也算是有樣學樣,按著林知瑜恩威並施的風格。
高原把廠裏的想法跟車間的工人們宣布了一下,他估摸著至少得有三分之二的人願意接受一天上兩個班吧?
沒成想,車間所有的工人都願意上兩個班。
這一點超出了高原的預期。
“大夥兒積極幹活兒,這是好事兒,不過醜話說在前頭,一天幹兩個班挺累的,這幾批訂單生產完,至少得連著上二十來天,一天隻有八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其他時間都在幹活兒,會很辛苦的。
廠裏最近訂單激增,自然是願意讓大家多幹活兒,不過我得提醒大夥兒一句,要量力而行,身體素質差的幹不了的不要勉強自己。
廠裏並不強製,大夥兒可以自己選擇。”
高原也不藏著掖著,把話都敞開了說清楚。
讓他沒想到的是,車間的工人們依然決定全上兩個班,沒有一個人說有問題的。
其實,車間的工人們沒那麽多彎彎繞繞。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
一天上兩個班,又是計件的活兒,高原說的很清楚了,多勞多得,相當於一天掙兩天的工資,有這機會就甩開膀子加油努力幹活兒唄。
以前,他們想加班,想多幹活兒,廠裏沒這麽大的生產量,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沒地方賣去,隻能全堆到庫房裏放著。
他們想多掙錢也沒法兒。
產品一天賣不出去,生產線就不敢調快了,他們也不能放開拳腳幹活兒,因為也就是掙個基本工資。
雖說手裏有錢了,不像以前一樣吃了上頓沒下頓,基本溫飽解決了,但離有錢人的標準還差得老遠呢。
這年頭,自然是越有錢越好,誰也不會嫌自己手裏錢多,隻嫌錢不夠。
所以,現在廠裏的鯽魚罐頭賣出去了,訂單量激增,大夥兒幹活兒的熱情更高漲了。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大家心裏有了這樣一種觀念,就是期盼著廠裏的生意越來越好。
因為廠裏的產品往外賣的越多,生產線調整的越快,他們能掙的工資越多。
他們把廠裏當成了生錢的聚寶盆,不用怎麽嚴格管理,他們自己就會自發主動地維護好。
誰也不缺心眼,吃飽了撐得砸自己的飯碗玩。
所以當高原宣布一天上兩個班的時候,車間裏的工人們都挺高興。
不就是累點兒嗎?
那跟掙錢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麽。
再說,他們在進廠前都是村裏的農村,地裏刨食的人幹慣了農活兒,地裏的活兒哪個不比上班累?
村裏亮的早,一般四點鍾就蒙蒙亮了。
村民們以前都是早早地出發,帶上幹糧跟水,在地裏一幹就是一整天,到晚上八點鍾左右,天色暗下來才會回家。
回家吃過飯之後也不會閑著,洗洗漱漱,再準備一下第二天的幹糧,明天起大早繼續去地裏幹活兒。
一天也就休息五六個小時。
不僅男人這麽幹活兒,女人也經常下地,權當男人使。
毫不誇張地說,隻要不是好吃懶做的懶漢,村裏人全都是這麽活著。
關鍵是他們種地也不像在加工廠上班兒這麽穩定。
種地除了靠勤勞肯吃苦以外,還要靠天吃飯,這天好的話,收成就好,如果遇到了災害天氣,那真是顆粒無收。
辛勤勞作大半年全都化成了烏有。
他們又不是沒過過什麽都沒有的日子。
沒有糧食沒有菜,甚至連樹上的樹葉都能被人擼光了。
後來有紅薯可以充饑,可那紅薯吃多了是真往外反酸水。
野菜也不常有,經常還在小苗苗的時候就被人薅光了。
忍饑挨餓,衣不蔽體,寒冷會帶走老人跟孩子的命,這對易水村的村民來說,是半年以前的常態。
看著家裏人吃苦受罪,他們心裏難受,卻無力改變。
相比較身體上承受的難過,那種骨子裏的無力跟悲憤感才更折磨人。
總之,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
大家有的是力氣,不怕吃苦更不怕累,有掙錢的機會自然是多掙錢。
再說,多幹一個班次的工就多一份工資,關鍵等訂單生產完了,還有那先進工作者的獎勵,獎金有五十塊錢呢,快趕上一個半月的工資了。
雖然隻有十個名額,但萬一落到自己身上呢,幾率還是蠻大的。
高原見大夥兒積極性這麽高漲,連忙給他們分配班次。
整個加工廠進入有序且緊張的生產狀態中。
孟季凡狠狠地鬆了一口氣。
這下手裏的訂單都可以按時完成了。
當然了,產品一天沒有生產完,他也不敢全放鬆下來。
畢竟是第一次大批量的生產,他作為負責人得做好管理工作。
像孟浪那樣的事兒再也不能出了。
孟季凡讓食堂多買菜,每頓至少保證兩個菜,一葷一素,而且還要換著花樣做,另外每天中午都要準備一些降火去暑氣的湯,除此之外米飯跟白麵饅頭都備著,工人們願意吃什麽願意吃多少自己盛,隻要不浪費就可以隨便吃。
一來保證工人們的營養,另外一方麵,能讓大夥兒心情保持舒暢。
這樣幹活兒才更有動力。
孟季凡可謂是小心翼翼,盡量把控每一處細節。
不說做到完美,但至少能做到讓工人們滿意。
他看著桌上的支票,問林知瑜,“之前咱們說好了,這分紅按著季度分,這些訂單都是六月份的,我把成本扣掉,咱們把錢分了吧。
至於擴大生產線的事兒,等這幾批訂單生產完了,錢到手了,引入新生產線的錢咱們再均攤?”
林知瑜自然沒意見,這幾批訂單掙得錢足夠引進好幾條生產線。
該出的錢出,該拿的錢也要拿。
她如今要建一個醬菜廠,青磚、物料跟人工,包括做醬菜的工具以及存放醬菜的器具,處處方方都需要錢。
之前,她不僅給那些機關單位和國營廠子送了鯽魚罐頭,還送了她做的醬菜。
醬菜的名氣算是打響了。
但她麵臨著跟孟季凡差不多的難題。
訂單太多,靠她自己一個人,累死她也做不出來。
好在,之前她臨時組了一個做醬菜的團隊,就是用的蔬菜基地幹活兒的那些人。
白菜跟蘿卜都已經成熟了,正是做醬菜的好時候。
目前大夥兒在蔬菜基地做醬菜,但想長期發展,小量的還行,大批量的根本供應不過來。
所以,林知瑜必須得趕緊把醬菜廠給建起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