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 104 章
字數:5429 加入書籤
雖然對外貿易千好萬好,不過葉林也知此事涉及國家的政治走向,不是提出來就能輕易改變。而且他記得曆史上康熙朝對外政策一直都很保守,雍正在位短,隻來得及處理他那一幫子糟心兄弟的事、沒多久就掛了,到了乾隆時期對外政策不但沒開放,反而更加封閉了。
因此他這會跟胤禛說的興奮,可其實心裏沒抱多大期望。想想也可以理解,偌大一個國家,康熙帝一個人管都管不過來,哪有精力再去考慮對外貿易?滿人執政不過才幾代人?反清複明的聲音還沒徹底消除呢,朝堂本就危機四伏,再將洋人牽扯進來豈不是更亂了?
胤禛也在琢磨著他皇阿瑪的態度,他倒不覺得康熙是沒有心力去開展,精力旺盛就屬他皇阿瑪了,每年出巡、回宮、秋猊、與蒙古會麵……到處跑卻半點不耽誤朝政的人,能精力不好嗎?
當然也不是皇阿瑪懼怕其他國家的勢力,想當初他年少之時就能擒鼇拜,平三藩,收台灣,親征梁爾丹,那膽量絕對是遠超常人。而且他對西洋文化知識也很感興趣,還留了好些個外國人在身邊,可為何會對國外貿易有所保留?
他難道不知道貿易的好處嗎?那肯定知道。李家幫著皇阿瑪經營,牽線搭橋的與內務府做生意,賺得盆滿缽滿,這例子就在眼前。
不過皇阿瑪雖然看中西學,身邊也有洋人供職,可或許正是因此,他解現在的西方國家並不比大清強,提不起興趣做貿易;也或許是他的心神都用於安穩內政,所以忽視了對外貿易;亦或者是因為外國宗教信仰與大清不同,他擔心百姓接觸過多會動搖根基……
胤禛思索片刻,還是無從得知康熙的想法,但有一點是很肯定的,那就是他確實對海貿保持著謹慎保守的態度,若想改變他的想法隻怕很難。
不過他轉念一想,這事□□關國策,不是他現在所能影響得了的,須得徐徐圖之,來日方長,也就先把放在心中,先聽聽葉先生的想法吧。
葉林總結道:“總而言之,學生認為開展國際貿易是乃是利國利民的良策,若我們能將貨物賣出到其他國家,就能換來真金白銀流入大清,則大清子民更加富裕,就有錢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和軍事實力,何樂而不為呢?”
“葉先生這幾個詞用的倒是十分精妙,叫人一聽就懂裏麵的含義。”胤禛讚到:“隻是海外貿易事關重大,除了錢財,還有許多其他需考慮的地方。
根據最近的邸報,東南沿海地區海盜猖獗,匪患層出不窮,擾亂民生,許多沿海居民時長被海盜騷擾劫掠,生活難以為繼,苦不堪言。
因此朝堂上許多大人對海貿是抱有反對的態度。有人提出若是禁海,則減少商貿,海盜無法劫掠財物,自然就會銷聲匿跡。“
胤禛見朝堂上大人們爭論激烈,心裏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匪盜猖獗,若要出兵剿滅,要折損兵力,耗費糧草,而目前海貿看起來也對大清並無太多有利影響,反而倒因此而導致民不聊生,不如禁了,一了百了。
今天之前,這話看似還是挺有道理,不過與葉先生一番長談之後他也覺得這海貿還是有其利處的,但海盜這個問題擺在眼前,又不知葉先生是如何想的,就見葉林理了理衣袍,鄭重向他作揖,一臉不讚同的神態拱手道:”貝勒爺請恕學生冒昧,此種觀點學生不敢苟同。”
他感興趣的問道:“哦,先生有何看法,說來聽聽?”
葉林一笑:“這話初時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不過是因噎廢食罷了。”
“哦?怎麽說?”
“這話,與提出一個問題卻發現無法解決,就幹脆把提出問題的這個人解決掉,有異曲同工之效。不想著如何解決問題,反而因為怕嗆著,所以就不喝水;因為怕噎著,所以就不吃飯;因為怕生不出兒子,所以就不娶妻?”
這話說的幽默,胤禛聽著忍不住莞爾一笑。
葉林也柔和了麵容,繼續道:“禁海的法子,看似是用最少的成本花費解決了問題,但實際上什麽問題都沒解決,反而是給大清埋下深深的隱患,隻能以後爆出來罷了。不過屆時,提出這法子的大人們估計早以作古,不論出什麽事都與他們是無礙,隻是苦了大清百姓和皇室。
胤禛神色漸漸嚴肅起來:“禁海竟然有如此危害?還請先生細細道來!”
葉林微微頷首,眉頭緊蹙:”首先,禁不禁海到底哪個劃算,其實是個數學問題。提出這個方法的老大人覺得禁海最省時省力、不給大清財政造成負擔,可隻節流而不開源,終究沒有多大作用。我建議他們先去看看史料,查查海貿到底能為大清掙來多少錢,再開口提建議。”
“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隻憑著自己的想法就臆測,那結論絕對不可靠。假設海貿能掙八百萬兩,與此同時會產生些花費、成本,承擔一些風險,但隻要還有的賺,這事就可以做。
天下哪有無本的買賣,想要賺錢,想要國富民強,總得付出點什麽吧?要辦成多大的事,自然得承擔多大的風險,半點風險都不敢擔,水匪都不敢去解決,還能成什麽事?還如何輔助君王,治理國家?”
胤禛點點頭,確實如此,若皇阿瑪當日沒有勇氣定計擒拿鼇拜,估計現在皇位都危已,何談之後的建功立業、穩固江山社稷?而那時他才幾歲?不過十四、五,比現在的自己都小十歲!
當然朝廷上的老大人提出禁海,一部分確實是因為葉先生所說的截流,而另一部分人,估摸著是習慣了屍位素餐,想著事情能少一件就少一勞累一分吧。
至於那些張嘴“止息兵戈,才是武功”,閉嘴“仁義道德,禮義廉恥”的人,胤禛壓根沒放在心裏。這些人有功夫替水匪思慮,怎麽不想想那些受害的百姓?這情況是該出兵剿匪還是該休養生息都沒搞清楚,就是一群讀書讀傻了的糊塗蛋。
葉林見胤禛點頭讚同,更有信心的開始引入重點:“第二,海上貿易有海盜,陸上貿易就沒有了嗎?照樣也有匪患啊,難道因此禁止全國的商貿不成?匪患出現那就應該治理,而不是把大門一關,眼睛一閉就完事。”
“再一個,兵是越練越強,不練則廢的,因為海軍力量不足,所以自己都幹脆放棄了嗎?發現自身有所不足,難道不是應該努力提高嗎?!大清如此泱泱大國,難道在海軍力量上要甘於落後周邊小國不成?”
聽到這,胤禛的麵上閃過一抹不悅之色,是啊,這麽一分析,禁海這話真就是掩耳盜鈴一般。如若禁海,朝廷自然就會對對海軍力量更加忽視,估計有過不了幾十年,大清的海軍就差的不成樣子了。
葉林覷著胤禛神色,見他聽進去了,緊接著來了致命一擊:“把大門一關是輕省,不管咱們的海軍兵力是不是越來越弱,心裏想著有高牆厚門,似乎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門外的地痞流氓見牆高或許會暫時退去,可他心裏記得這家有錢卻力弱,找到機會總會翻過高牆撲進來咬一口。當然,這其實如疥癬之癢,倒不會傷筋動骨。
關鍵的問題是長此以往,大清上下,眼裏就隻能看的見這些地痞流氓,卻忘了真正的潛在敵人是誰!
沿海匪盜事小,大清領土之外幾十上百個國家才事大!他們可不會因為咱們關上大門,就停止自己的發展。但凡有一天他們能發展出更厲害的堅船利炮,定會圍攏上來,到時候若是大清海軍兵力不強,隻靠大門能擋住他們嗎?屆時恐怕要變成小兒持金過鬧市了!”
胤禛頷首:“匪患事小,他國事大,他國不因我國停滯發展,先生所言極是!”
葉林苦笑道:“學生隻怕現在意識到這個問題,都已經算是有些晚了。自打學生到京城之後,對西洋事物也十分感興趣,因此自學了些英國當地的語言,又在各大書肆瀏覽許多外國書籍,見到外國商人時,也會與找機會與他們閑談,淺淺了解了一些各國的海貿情況,學生認為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時候了。”
葉林這倒也不是不算是說假話,有了超級記憶力和分析力。看書直接跟印在腦中一樣,學新語言自然也不在話下,況且他在現代做程序猿,英語水平自然也不會太差。如今用金手指,學習語言就跟一加一等於二一樣簡單。
胤禛聽了這話,心裏感歎葉林天賦如此高,雖然他們這些皇子也個個都會滿、蒙、漢等幾種語言,不過學習拗口的外文也覺得有些吃力,葉先生竟然在如此短時間內,就能掌握新的語言並且用來閱讀,其天賦之高,讓他這個見慣了朝堂上那些學富五車大臣也有些驚歎。他正襟危坐:“先生請講。”
葉林歎了口氣:“這些人跟咱們相比,更注重發展科技航海,更注重向外擴張。雖然在很多地方還比不過大清,可卻早在兩百多年前,他們許多國家就發明出能遠航橫跨大洋的船隻,並且占領了大清旁邊的天竺(印度)。
日斯巴尼亞(西班牙)和英吉利早已為誰才是海上第一霸權打了好幾仗,之後英、和、法都建立了自己的東印度公司,相互摩擦,英吉利與和蘭(荷蘭)之間先後發生了十多次海戰,英獲勝後,目前又與法蘭西之間開始海上爭霸戰。注1
而在這兩百多年期間,除了前朝鄭和下西洋,咱們本土就再也沒有參與到海上爭霸的國家中去。
學生鬥膽問一句,到目前為止,咱們大清可能造出遠航至英、和、佛郎機(葡萄牙)等國的大船?”
胤禛眉頭緊皺,思索片刻,搖頭不語。
葉林見此乘勝追擊:“不知貝勒爺可知,咱們大清開國時所用的紅衣大炮乃是仿製了前朝所用的紅夷大炮?”
胤禛點頭,這也不算什麽隱秘。當時先祖努爾哈赤所帥軍隊被“紅夷大炮”所阻攔,寧遠之戰受挫,之後正是憑借著改製的紅衣大炮才能取得現在的江山,而因為要避諱“夷”這個字,才改成了“衣”。
“那貝勒爺可知,這原版的紅夷大炮乃是前朝從佛郎機(葡萄牙)人手中購買所得,而這些大炮,則出自佛郎機人在澳門建立的鑄炮台。這已經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了!注2
大清憑借這些神兵利器建立了新朝,直到現在,這些紅衣大炮還是大清征戰的利器,叫敵人聽到就膽寒不已,是我朝最厲害的兵器。
那貝勒爺覺得,這一百五十年裏,佛郎機、英吉利、和蘭等國,有沒有發展出更加厲害的神兵利器呢?
一百五十年前他們就能將紅夷大炮研製出來,裝載在自身的船艦上,並在遠洋萬裏之外的東方修建鑄炮台,那一百五十年之後的今天,貝勒爺覺得他們是不是同樣能做到這點呢?
這一百五十年間,這些國家之間已經打過無數次海戰,經驗豐富,同時必定會為了贏得戰爭而發明更加厲害的火炮和戰艦,若有一天,他們將炮火對準大清,我大清可又能匹敵的武器?”:,,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