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湘南小吃
字數:3325 加入書籤
“湘南耕地少而多丘陵,宜種植紅薯充作主食,故舊時有諺:“紅薯半年糧”。因而花樣翻新,創製出各色紅薯食品,紅薯粑粑即為其一。外焦脆而內柔軟,香濃味甜,於街頭攤點買上一兩枚邊走邊吃,頗愜意。”
“不過這都不算什麽!要說重頭戲還得是龍脂豬血!”
“龍脂豬血是湘南長沙地區漢族傳統小吃,俗呼之麻油豬血,書載以龍脂豬血最為出名。光那湯料就夠吊您胃口了,幹椒末、冬排菜、星星蔥花、滴幾滴麻油,偶或加點胡椒粉。”
“料雖簡單,搞得好卻是香香脆脆,辛辛辣辣,熱氣歡騰,正合長沙人的胃口;而豬血原本取自手工殺豬場那冒著熱氣的新鮮豬血,在家中攤主們早已將溫熱鹽水把它們凝固好了,下到鍋裏,紅紅潤潤,細嫩嫩軟似豆腐。大概就因為如此,有些文化的長沙人(長沙小吃重鎮火宮殿的“老八董”中就有個叫葉德輝的文化人)想象那龍肝鳳脂也不過這般,於是就給那豬血湯取了個好聽的名“龍脂豬血”
“更何況“龍脂豬血”還要在熬成的肉骨頭鮮湯中打個轉身,真是人間美味啊!趕冬夜您在街頭偶爾遇上,得趁熱一口喝下去,周身暖和和,餘味無窮也;這樣的夏天的早晨喝它也不錯呢,爽爽口,開開胃,增進了食欲,在太陽的熱力還未發散時,一天的幹勁由此不覺又添幾分也。”
“龍脂豬血,是指加工後的豬血特別嫩滑,有如龍肝風脂一般美味。龍脂豬血用新鮮豬血味原料。製好的豬血輔以幹椒末、冬排菜和芝麻油,味微辣而香脆,爽滑鮮嫩,十分可口。特別是在冬天,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豬血,能使周身暖和,五腑受用。”
“除此之外還有醬板鴨!”
“醬板鴨成品色澤深紅,皮肉酥香,醬香濃鬱,滋味悠長,具有活血、順氣、健脾、養胃、美容之功效,是風靡大江南北的一種漢族風味名吃,是佐酒佳肴、送禮佳品。湖南仙都辣醬板鴨是湖南一絕名菜,是經三十多種名貴中藥浸泡!”
“十餘種香料、經過風幹、烤製等十五道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澤深紅,皮肉酥香,醬香濃鬱,滋味悠長,具有活血、順氣、健脾、養胃、美容之功效,是風靡大江南北的一種風味美食,是一道佐酒佳肴、送禮佳品。產品香、辣、甘、麻、鹹、酥、綿適中,具有醇香可口,色香俱全,低脂不膩,回味無窮,食用方便的特點……”
“除了這些,還有主食……”
“乾煎雞油八寶飯,傳統清真食品,舊時為長沙徐長興烤鴨店獨家生產。八寶果飯原是湖南一道大眾甜品,既可上筵席,又可當小吃。火宮殿有“八寶糯米果飯”供應,很受歡迎。徐長興烤鴨店迎合長沙人這一嗜好,改製了乾煎雞油八寶飯,外焦脆、內柔軟、紅潤透亮、糍糯香甜,一經推出便名噪一時。”
“它以精麵粉為主要原料,佐以花椒、板油、細鹽、白糖等。絲條粗細均勻,質地焦脆酥化,口味有甜有鹹,造型別致,有扇形和枕形兩種,既是點心,又可作菜食……”
“椒鹽饊子老少皆宜,造型新穎別致,既是點心,又可菜食“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香睡無輕夢,壓褊佳人臂纏金。”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寒具》詩。“寒具”便是饊子。據考證,長沙製作饊子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楚辭招魂》中就有記載。精心製作的饊子,絲條粗細均勻、質地焦脆酥化、口味有甜有鹹、造型新穎別致,既是點心,又可菜食。其主要原料是麵粉、鹽和白胡椒粉,經油炸而成。”
“不過要是吃的最多的還得是湯麵!”
“傳統大眾麵食。以甘長順麵館為代表,湯鮮味美,油碼鮮嫩,麵香馥鬱。曆史上形成“落鍋起”、“帶迅幹”、“溶排”、“輕挑”、“重挑輕蓋”、“雙油”、“免碼來原”、“碼子過橋”、“免青”、“免紅”等牌目,致使麵館成為長沙的一道民俗風景線,吃者興致勃勃,觀者興致盎然……”
“將麵粉、鮮雞蛋、堿水相拌,放入和麵機內拌勻和熟,然後經揉麵、壓麵、切條等工序精製成長短粗細一致、厚薄均勻的新鮮雞蛋濕麵條,根據顧客要求,將豬油、醬油、味精、蔥花香料等佐料放入碗內,加上鮮骨或雞肉原湯,水開下麵,麵熟裝碗,蓋上不同油碼即成。”
“皺紗餛飩出自南門口的"雙燕"餛飩店。它采用富強粉為原料,精工擀成的皮,薄如紙,軟如緞,吃有韌勁。餡心選用新鮮豬腿瘦肉,配以適量肥肉,絞成肉泥,再加一定比例的清水、食鹽、味精等,使勁攪拌肉至泥,吃透水份。這樣製作的餡心酥而不爛,嫩而泡鬆。包好的餛飩,一經煮熟,外皮起皺,緊裹餡心。因皮薄似輕紗,故有皺紗餛飩之稱。其湯選用高湯,配以排冬菜,昧道鮮美!”
“不過比起接下來要說的這道美食,其他的隻能算是陪襯!我最喜歡吃的就是這個了!”
“臨武鴨,湖南省臨武縣特產,中國八大名鴨之一,有著悠久的養殖曆史,肉質細嫩、皮下脂肪沉積良好、味道鮮美等特點,以“滋陰降火,美容健身”而著稱,當地老百姓俗稱“勾嘴鴨”,其品位居中國地方麻鴨之首,曾作為朝廷的貢品,聲名遠播。”
“相傳舜帝南巡來到臨武,被臨武的青山秀水所吸引,他在這裏住下來,親臨田間地頭,教民耕種。時間一長,他有感於臨武先民的淳樸和生活的艱難,於是就將一片羽毛,四個石頭賜予了當地百姓,老百姓抱石伏羽七七四十九天後,孵出了四隻美麗異常活潑可愛的小鴨,這就是臨武鴨,為了使臨武鴨區別於其它地方的鴨種,舜帝又在臨武鴨的頸上欽點了一圈白環。從此以後,臨武百姓把喂養臨武鴨作為一項傳統產業,世代相傳。”
“在臨武,鴨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吃鴨的花樣變化多端,炒、燉、湯隻是尋常口味,鹵鴨、板鴨、烤鴨、血鴨、臘鴨皆能信手拈來,鴨肉、鴨蛋、鴨肫、鴨脖、鴨爪、鴨翅名目繁多。”
“臨武有用鎖匙菜煮鴨蛋的習俗。端午來臨,殺鴨前會先給鴨子灌幾匙米湯,這利於鴨子血管擴張,易去毛。然後用盤裝水加鹽,這樣的鴨血易成塊,口感細膩。鴨肉一般用炒,而鴨血則劃成塊,和內髒一起做湯。這就是最典型、最傳統的辣、湯兩吃的臨武鴨做法。”
“無鴨不成宴乃臨武舊俗:尖椒炒臨武鴨、老鴨湯、米粉蒸鴨,香辣鴨腸,板鴨火鍋、臨武烤鴨,臨武血鴨、爆炒臨武鴨。臨武鴨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素受青睞,再加上當地獨有的天花芋杆子一起燜燒,就是當地人人稱道的天花芋頭杆子燜臨武鴨。”
“天花芋類似香芋,但綠色淺一些,莖杆高一些。長長的淺綠色天花芋杆子一兩根,去掉頂部傘狀大葉子,洗淨,撕下外層薄薄的皮,切成滾刀塊狀,過水。鴨肉切塊,翻炒,放入老薑紅椒、五香八角,在加水之前讓天花芋杆子塊入鍋燜。大約水快燜幹時揭蓋,鴨香撲鼻,綿軟的天花芋杆子和著鴨肉汁已經成了芋紫色!”
“那味道,光想著就讓我回味無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