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開發台灣 3
字數:4813 加入書籤
“你們呢?有什麽意見?”楊正問道。
“回陛下,我們要不直接從草原這裏,派人過去?”韓安回答道。
“這也是個辦法。不過如何讓百姓心甘情願的過去呢?要知道很多人現在都已經在這裏定下來了。”楊正問到。
“隻能加大移民福利力度了。”蕭首相說道。
楊正想了想,也是這樣。
讓人千裏迢迢的往外跑,總要給些實惠吧。
但是給什麽好呢?
“陛下,那個鐵皮房子,價格貴嗎?”蕭首相問道。
“鐵皮房子?”楊正疑惑的說道,“倒是不貴,不過那個房子冬天冷夏天熱的,也就用個一二十年就壞了。北方幹旱地區時間長些,南方潮濕,時間要短些,但是十年還是沒問題的。”
鐵皮房子確實不貴,按照一百一平計算,一百平也就一萬塊,二十塊大洋。
不過現在二十塊銀元都能夠建磚瓦房子了,誰還用鐵皮房啊。
“陛下,臣建議可以這樣,招募人員,以單身男性為主,過去的人,每人三間鐵皮屋子,一百畝地。”蕭首相說道。
“這樣行嗎?”楊正看著眾人反問道。
“陛下,應該可以的。現在百姓都很喜歡鐵皮房子的,很多人見到新城的鐵皮房拆了,都難過死了。說這麽好的房子,為什麽拆掉建新的。”韓安說道。
楊正也清醒了,自己還是把這個時候的百姓生活想的太好了。
鐵皮房在後世,自然是沒人願意住,隻能作為臨時的住房,都習慣住磚瓦房之類的。
但是在這個時候,鐵皮房給人的安全感,還是十足的。
畢竟這個時候少鐵,用鐵做的房子,還有窗戶之類的,就是完美的房子了。
要知道,這個時候百姓住的都是茅草屋,連後世杜甫都感慨道,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現在的房子,下雨漏水,天晴屋內見陽光,才是常態。
雖然草原很多女子,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女人的,能夠發個老婆,對於大家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
“那這樣吧,三間房子太少了,願意去的,每個人五間房子,一百平方。一百畝地,一頭牛,生活用具配齊。另外,去的人,三年內,每人發一個女人當老婆。”
楊正最後直接確定道。
聽到皇帝的話,幾人都不由得長大了嘴巴,這個也太好了。說實話,對人的誘惑,也太大了。
“那,陛下。這樣的話,我們招募多少人呢?”蕭首相道。
“三萬青壯。”
“這個太多了吧?”
“不多的,我們不僅要往流求移民,還要往西域移民,西域的待遇一樣,全部都修好,讓他們過去,就能安居。”楊正道。
這個時候的移民,可是傷亡慘重的,沒有好的交通,沒有好的條件,甚至路上飯都吃不飽,很多人走死在了移民的路上。
所以哪怕是明清時代移民,也都是強製性的。
“陛下,有那麽多的女子嗎?”蕭首相疑惑的問道。
“有的,我們要打西北了,想想西突厥、青海、甚至吐蕃,他們那裏就有多少女子了,還是皇宮裏的。”
楊正這次,是準備把西突厥那些貴族女子,都送到台灣去。
西域的去台灣,吐蕃的去西域,青海的到東北去。不行的話,大不了去印度轉一圈。
就是不知道,韓彤她們這些女子,會不會有意見。
看來,要找個時間,好好的聊聊了。
“陛下英明。”蕭首相也不知道說什麽了,隻能這樣說道。
對於把俘虜的女子,哪來賞賜,這個時候的人並沒有什麽心理負擔。
看了看韓彤的麵色,也沒有大的變化。
萬惡的封建社會啊。
“對了,蕭首相,現在沿海地區有疍民嗎?”楊正問道。
蕭首相聽到愣了一下,不過畢竟是江南出來的,對於疍民還是比較了解的。
“回陛下,疍民在江南道以及嶺南道有一些,不過都是生活在船上,很少上岸的。”
“詳細說說。”楊正得到了答案,感興趣的問道。
“是,陛下。疍民也叫連家船民,聽說疍民是起源於秦朝。始皇帝南征百越的時候,有很多越人遺民,開始是在蜀中等地,後來逐漸遷移到了嶺南道以及江南道沿海地區。在廣州、福州等地比較多。“
“他們一般終生生活在船上,朝廷也不允許他們上岸,百姓也認為他們是不詳之人,所以也比較排斥。生活以打魚和采集珍珠為生,賦稅比較重,生活比較苦。”
對於疍民,楊正也了解一些。出現時間不詳,來源不詳,曆朝曆代都認為是不詳之人,屬於墮民,一直被劃分在社會最底層。
不過後世已經確認了,疍民不是少數民族,而是漢人的一支。剛開始可能是戰敗的閩越人,不過後來,隨著戰爭越來越多,很多百姓,也逃亡到了水上,成為了疍民。
生活,那叫一個苦啊。衣衫襤褸,到處都是補丁,主食就是自己捕獲的魚蝦。
采集珍珠本是疍民安身立命的本錢,但是在這個時期,卻成為了統治階級滿足其欲望的工具,千年的悲慘人生,也是因為此。
特別是在嶺南,采珠這個時候用的是最原始的‘沒人入海’的方式,這種方式,必然會帶來大量的傷亡。既沒有防護衣,也沒有呼吸器,可以想象采珠的艱辛。
到了明朝才出現“以兜取珠”和“以耙取珠”的方式,大大減少了下水人的危險,但是采珠的數量,又不能保持,有很大的盲目性。
很多暴君甚至直接設置士兵看管監督疍民下海。在其腳腕綁上石頭,加快入水速度,如果沒有采到珍珠,就死定了。被寒冷凍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明代詩人林兆珂寫過一首《采珠行》:“倏忽狂飆吹浪起,舵折帆摧舟欲圮。哀哀呼天天不聞,十萬壯丁半生死。”也足以說明采珠的艱辛。
因為士大夫對於疍民的評價很低,在傳統士大夫的眼中,疍民就是蠻夷,未開化的人類。
不僅沒有戶籍,而且飽受歧視和欺淩,承擔高額的稅收,連奴隸都不如。
甚至還有律法限製,剝奪了很多政治權利。
比如禁止入學讀書,禁止進入仕途,禁止從事工商,禁止耕種田地,禁止與平民通婚,禁止高聲說話,禁止昂首闊步,禁止聚眾集議,禁止夜間喧嘩,禁止成群結隊。
可以說,能禁止的,都禁止了。連說話和走路,都嚴重限製。而且對於服飾,也有很多的約束,與平民不同。
到雍正時期,才廢除了賤籍,但是生活沒有什麽改觀,還是受壓迫的民眾。到了民國,宣布墮民和其他百姓都享有公權私權,但還是沒有什麽政治地位。直到建國後,政治地位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蕭首相對於疍民,了解也不多,很快便說完了。不過還是有些不太清楚陛下問這個問題的含義。
“都是華夏子民,疍民不應該收到如此的歧視,你們說呢?”
楊正試探著提議道。
聽到陛下,這樣說,蕭首相沒有說話。
隻有韓安,站起來說道:“陛下仁慈。疍民確實很辛苦。”
居然連李俊,都沒有說話。
楊正也知道,現在提議這個,可能有些早了。
畢竟這個時候,宣傳的就是疍民就是不祥之人,沒有人願意和不祥之人在一起。
“你們說啊,我們一直想要重新找回中華民族的尊嚴,試圖建設一個沒有什麽壓迫的社會,我們連突厥,薛延陀等民族都能接受,為什麽接受不了疍民呢?”
“他們本就是嶺南之人,幾千年來,原本百越之人還能剩下幾個呢?現在的疍民還不是因為戰亂逃難到海邊的嗎?”
“你們啊,回去多想一想。”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