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諂媚的法家跪舔的儒家
字數:5272 加入書籤
“趙高,你既然說要吸納百家之長,而我儒家為顯學之一,自然也在融合之”
淳於越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道:
“而我淳於越身為博士仆射,乃博士宮之首,可參與製定‘新法家”
他需要盡早加入,增強話語
淳於越的心思,趙高豈能不知?
他看向淳於越,拒絕道:
“高也熟讀百家經典,儒家亦是其一,就不勞仆射費心”
他便是要選儒家學者,也不會選淳於
他感覺一旁站著的的周青臣就很合適
淳於越見竟然被拒絕,怒道:
“黃口老兒,口出狂言,大言不慚,竟然也敢說自己熟讀百家經典,羞也不羞?”
他深研儒學數十載,也不敢說自己熟讀儒家經典,趙高這廝真是……臉都不要
其實,趙高也就是隨口說一句拒絕的話,並沒有想太
但在一些人耳中,就是不
趙高聽的是皺眉,不過他的關注點略有不
黃口?
老二!
黃口是指小鳥的喙是黃色,大鳥則不
所以說……我老二招你惹你了?
你要用這麽惡毒的詞語來咒罵它?
淳於越可不知道趙高腦子在想什麽有的汙的,他直接刁難道:
“好,既然你說你熟讀百家經典,我倒想聽聽看,你打算如何融百家精髓入法家?”
“總不會你現在一點想法都沒有吧?”
秦始皇也好奇地看著趙
他也想聽聽
趙高見淳於越急了,安撫道:
“淳於越放心,儒家的一些倫理道德,肯定是會吸納進來”
律法隻是規定人最低的惡,而道德則要高尚的
很多細微之處,無法用律法懲治,就隻能用道德來約
畢竟,律法總不能規定到人的方方麵麵,以及吃喝拉撒
如果一切按律法行事,沒有一絲人情味,人還能稱之為人嗎?
要知道,律法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懲惡揚善,是為了公平公正,是為了讓所有人生活的更
而不是更差或者更麻
當然了,在古代,律法存在的第一要義自然是——維
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階層以及王朝的穩
讓統治階層可以一直為統治階層,長久不
而不是什麽公平公正或者懲惡揚
但如果公平公正是維穩的條件之
那統治階層也隻能捏著鼻子,忍著惡心,給底層人民一點所謂的公平公
就如同當年美國南北戰爭,林肯簽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一
解放黑人奴隸是為了贏得南北戰
但如果不解放黑人奴隸也能贏得戰爭,那他就不會解
兩者都是一樣的道
所以說啊,你要真拿著所謂的公平公正去狀告統治階
那就隻能換來一句:
“堂下所跪何人,因何狀告本官呐?”
在古代,越靠近律法之人,越知道律法的本
不過是廢紙一
需要的時候,拿出來針對你一
不需要的時候,就收起來,對你來一句“老子就是王法
律法就是如此具有觀賞性以及可玩
其實,律法如此二元與法家有著密切的關
先秦時期的法家對君王的諂媚並不比後世儒家對皇帝的跪舔要
法家所推崇的思想,可集中概括為“法”、“術”、“勢
所謂:商鞅變法,申不害用術,慎到重
“法”,就是以嚴刑厚賞來推行法
使凡奉法遵令的人無或缺賞,凡犯法違令的人無所逃
“術”,就是君王操縱臣下的手
那些聲色不露而辨別忠奸,賞罰莫測而切中事實的妙
“勢”,就是把朝廷的威權盡量擴大而且集中在君王手
使其變成恐嚇的對象,以便壓製臣下,所謂“勢”即是威
這便是法家最主要的三派思
法術勢三派各有側重,而韓非子兼容並顧,故此說他集法家的大
從術和勢兩派不難看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帝王的權術和威
這哪有一點法治的樣子,根本就是人
就算是商鞅,提出依法治國,也做不到君王與庶人一視同
同樣是讓君王超脫於律法之
秦孝公之子嬴駟觸犯律法,但因為其身份尊貴,就隻處罰了其師嬴虔和公孫
至於說什麽嬴駟流放,更是無稽之
律法之於君王,自然隻是其統治的手
商鞅能做到刑上大夫,就已經難能可貴
就算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也概莫能
韓非子同樣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王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
沒錯,臣下必須守法,而君王則隻需要會權
這也情有可
畢竟,你向君王推行自己的學說,到最後律法還要淩駕在君王之
那君王怎麽可能會認同你的學
所以,你隻能諂
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儒家的先天優越性
儒家本來就極講究尊卑秩序、等級禮
孔子總說“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其中要複的“禮”就是指“周禮
而周禮,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製為代表的等級製
非常符合統治階層的需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對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學大家以禮相
隻可惜,戰國時期,諸侯混戰,這些理論於爭霸無
所以,儒家學說未能成為七國的座上
但和平時期,君王需要儒家的尊卑秩序,等級禮儀來維持統
因此,儒學成為了後世千年封建王朝的官方正統學
如今,趙高將“獨尊儒術”改成“獨尊法術”,一些思想自然也需要向儒家靠
否則,律法要真淩駕於秦始皇頭上,秦始皇也斷然不會認同這個“新法家
於是,趙高繼續道:
“比如,加強儒家的‘三綱五常’的思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
“教導百姓要忠君、忠父,忠夫,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
聽到這一點,秦始皇微微點
他自是希望所有大臣都忠於他,所有百姓都忠於大
不生謀逆之心,不做悖逆之
否則,他剛一死,就有人篡詔謀逆,這誰受得了?
你說是不是啊,趙高?
然而,李斯對這一點卻微微皺了皺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是講究君明臣賢
有道是:君不正,臣投他國;父不慈,子奔他
可若按照趙高所言,以後無論君賢明昏聵,臣當盡死
無論父仁慈殘暴,子當盡死
這分明就是愚忠,愚孝!
不過,李斯現在卻不能出言去反駁什
因為無論哪一位君王聽到這個思想,都一定會認同並實
即使是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