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荀聖親傳不好意思誰不是呢

字數:5011   加入書籤

A+A-




    孔鮒道出此行的真正目的:
    “聽說閣下的‘新法家’要汲取百家之所”
    “我儒家精義浩繁如煙,擔心閣下無從著手,我等八人願盡綿薄之”
    他與淳於越的想法如出一
    既然趙高不願意“獨尊儒術”,那他就來幫趙高“獨尊儒術
    讓趙高口中的“新法家”,變得似法似儒,如法如
    別覺得這個很
    其實,自“百家爭鳴”之後,百家之間早已相互借鑒融合,很多內容都有了趨同
    百家從儒家這裏汲取營養,儒家也學習百家,不斷創新進
    比如墨家與儒家都講求“愛”與“和平
    儒家講“仁者愛人”,而墨家則直接“兼愛
    孔子有“天下大同”,墨子也有“非攻”之
    還有,儒家與道家亦然,都有民本思想,和以道德為基礎的治國理
    至於法家,儒家荀子的隆禮重法也對韓非子產生了影
    所以,想要“新法家”,到處充滿儒家的影子,也不是不可
    最後,“新法家”不論是“外法內儒”,還是“儒皮法骨”,都無所
    隻要儒家文化主體不失,並占據正統地位,百年之後,鳩占鵲巢也猶未可
    孔鮒對儒家文化滲透性有著極強的信
    孔鮒的想法確實不錯,而且完全有可能實
    因為後世已有實
    後世漢武帝劉徹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儒皮法
    儒家為表皮,法家才是治國之內
    可漢武帝清楚這一點,其他漢朝皇帝就未必能明白
    譬如,漢元帝劉奭就完全被儒家文化給影響
    導致忘記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正含
    以至於,其父漢昭帝劉詢恨鐵不成鋼說了句:“亂我漢家天下者,太子也
    漢昭帝他是一直都明白,治理天下,當霸王道雜
    也因此,漢宣帝治理下的大漢,國力最強,版圖最大,遠超漢武帝時
    史稱“宣帝中興
    儒家文化的滲透性太厲害,不是其他皇帝弱,而是漢武帝和漢宣帝太
    畢竟儒家裏麵的封建禮教,太適合封建君主維護統治
    趙高看著孔鮒,故作詫異道:
    “你這話我怎麽聽得這麽耳熟啊,好像某個姓淳於的家夥也說過類似的”
    趙高笑著繼續道:
    “這就不勞煩你操心了,儒家典籍確實多如煙海,但我已有李丞相相”
    “想必你也當知道,李丞相可是荀聖親”
    趙高話一說完,浮丘伯直接不屑道:
    “李斯也算我儒家之人?也配稱荀聖親傳?”
    喲?這位儒生竟連李斯都不放在眼裏?
    不對,他這是連荀子都沒放在眼裏啊!
    趙高不由好奇道:
    “汝是何人,在這口出什麽狂言?”
    剛才叔孫通的介紹,趙高根本就沒有放在心
    見趙高竟然不記得才剛介紹過的自己的名字,沒好氣道:
    “在下浮丘”
    說完又補充一句,道:
    “乃荀聖親傳!”
    李斯是荀聖親傳?
    不好意
    誰不是呢?
    趙高聞言驚訝,難以置信道:
    “你說什麽?你也是荀聖親傳?”
    原來此人並不是看不上荀子,就隻是覺得李斯作為法家之人,不配代表儒
    浮丘伯哼了一聲,指向身邊的毛亨與張蒼兩人,道:
    “何止是我,此二人皆是荀聖親”
    趙高順勢看去,他沒想到荀聖親傳的人數還不
    他之前還以為,就隻有韓非子與李斯兩人
    其實,這想想也不可
    當年孔子收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
    就算條件嚴苛點,親傳弟子不算那三千,也有七十二
    而荀子身為儒家最後一位聖人,弟子自然也不會
    況且其還三次擔任齊稷下學宮祭酒,弟子學生隻怕更
    “失敬失敬,沒想到三位竟是李丞相師兄”
    趙高稍微重視起
    咦?
    說話的這位叫什麽名字來著?
    還有旁邊兩人的名字又叫啥來著?
    趙高轉頭又將浮丘伯、毛亨和張蒼三人的名字給忘
    其實,說是同門師兄弟,但這三人認識李斯,李斯也不見得認識他
    趙高自以為是地以為眼前三人隻是小角
    趙高語氣和氣起來道:
    “就算李丞相真的力有不逮,不還有我趙高嗎?”
    孔鮒、浮丘伯等人腹誹:你還不如李斯
    趙高也沒在意這些人的眼神,繼續道:
    “在下熟讀,不,精通儒家經典,必定會將其中精義且合適的部分融入‘新法家’之”
    “簡而言之,就是取其精,去其糟粕,並且我已經整理出一大部分”
    孔鮒聞言,眼睛微眯,心中暗暗重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八個
    浮丘伯當即直身,道:
    “簡直大言不慚,你既然精通……熟讀我儒家經典,當知我儒家全是精華,無有糟”
    孔鮒看了眼浮丘伯,卻並沒有多說什
    他自是知道浮丘伯言語欠妥,儒家自孔子到孟子、荀子,本就不斷發展、改
    而所謂的發展與改良,就是“取精去粕”的過程嗎?
    趙高笑著回道:
    “若真無什麽糟粕,荀聖為何要寫《非十二子》呢?”
    之前,曾提到荀子是儒家的“另類
    不僅僅是他一個儒家聖人卻培養出了兩位法家巨
    還有就是,他曾批判百家諸
    比如墨家墨子墨翟、名家惠子惠施、道家宋子宋研、法家慎子慎
    以及它囂、魏牟、陳仲、史魚酋、田駢、鄧析等
    關鍵是,你批判這些人也就是算
    但你身為儒家聖人,卻去批判另外兩位儒家先聖——
    述聖子思子和亞聖孟
    荀子,可以是說批判孟子的第一
    最後,荀子卻又還以孔子繼承人的身份自
    要知道,你才剛批判完人家的孫子和孫子的學生
    浮丘伯一時啞
    孔鮒的表情也有些不自
    趙高卻沒放過兩人,乘勝追擊道:
    “再者,若儒家真的全是精華,沒有糟粕,為何又會分裂為八呢?”
    韓非子《顯學》中有言:
    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了鄧陵子、相夫子、相裏勤三
    而儒家更狠,直接分成了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