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字數:4891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 !
    第296章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莫臥兒帝國和種花家的實力比拚,相鄰的兩大帝國,實力懸殊。
    現在種花家與莫臥兒帝國之間沒有中間地帶,而種花家與其緊密相連的則是白馬軍都護府。
    眾所周知曆史上莫臥兒帝國的前身屬於外蒙古也曾經是草原的一部分,卻在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成為獨立國家。
    盡管有著相同的故事和相似的起點,但二者的實力已經是天壤之別。
    隨著種花家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高依然前途無量,而莫臥兒帝國繼續發展下去則有可能在幾年後陷入全方位的危機。
    在都護府和莫臥兒中間是存在天然的分界線,要知道莫臥兒帝國就是利用蒙古衰敗實現獨立。
    許多人都將莫臥兒帝國最終從草原分裂出去視為又一次獨立行為,但是獨立的背景卻非常複雜。
    草原大漠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的理想家園,而漢民族主導的中原王朝就很難對其進行實際控製。
    西域南部地區與莫臥兒帝國交界存在著麵積廣大的戈壁,曆史上通常將其稱之為喀布爾高原。
    高原以北是非常優良的天然草場,遊牧民族若能控製這個地區就可以發展壯大並攻略中原。
    而南部地區雖然冬季非常寒冷但受印度洋水氣的影響同樣降水豐富,可以作為遊牧民族逃避中原王朝打擊的庇護地。但高原隻是造成內外之別的地理因素,關係的演變才是形成獨立的根源。
    元朝滅亡後其殘部經過200多年的相互戰爭,到明末時發展成為在種花家的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的漠北蒙古和活躍在西域地區的漠西蒙古。
    那個時期莫臥兒帝國與中原交往困難,直到白馬軍統一之後才考慮同其建立聯係。恰在此時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發展壯大並不斷東侵,漠北蒙古諸部被迫向種花家皇帝求援。
    通過多倫會盟成功將漠西蒙古並入種花家版圖,之後簽約規定喀布爾為通商口岸。
    然而盡管同為蒙古部落,種花家皇室對部落的待遇差距巨大。
    整體來看漠南蒙古由於“聯姻”其統治階層擁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在以後對種花家皇室忠心耿耿。
    而莫臥兒帝國與種花家王朝關係相對疏遠,盡管設置了南部都護府,各部卻依然有很高的自治權。但種花家同樣忌憚蒙古各部重新聯合壯大,故將蒙古諸部劃分為86旗。
    種花家官員嚴令各旗牧民不得跨界放牧,這樣人為劃出了草原上的分界線。莫臥兒帝國統治階層也為一己私利,開始與種花家離心離德。
    英國則借口岸利用商人和傳教士對莫臥兒帝國上層進行滲透,莫臥兒帝國活佛再也沒有入京朝見種花家皇帝。
    莫臥兒帝國也有革命,爆發之後分裂分子迅速行動起來,在英國的支持下擁戴活佛為“莫臥兒帝國大汗”。
    西征勝利前夕莫臥兒帝國被迫接受有關維持現狀的條款,“獨立”令其成為莫臥兒國家。
    在外國扶持與控製下莫臥兒帝國發展緩慢,相對來說白馬軍在喀布爾高原首先實現了民族自治。
    莫臥兒帝國內曾經在外多達10萬的漢人屢受迫害,被迫大量逃亡喀布爾高原,這樣永久改變了當地人口結構。
    所謂的莫臥兒帝國革命黨又對原封建領主與上層僧侶進行殘酷清洗,從而順利建立了獨立體製。
    奧斯曼帝國與種花家戰爭爆發之後,又以傾國之力援助奧斯曼帝國抵抗入侵。可以說在之前的意識已經徹底獨立,當地人在經濟和文化上已經與北麵的“宗主國”完全斷了聯係。
    盡管種花家在南部都護府對邊疆管控能力薄弱,但幸好喀布爾高原地區漢民族占優勢。且曆史上與中原建立了緊密的經濟關係,因此沒有出現民族獨立傾向。
    盡管避免了獨立的悲劇重演,卻也損害了當地農牧民的利益。戰時白馬軍積極在蒙漢居民中建立武裝,並在西征勝利之後獲得了部分地區的實際控製。
    種花家成立之後南部都護府等領導人曾經多次同莫臥兒帝國交涉試圖使回歸,但莫臥兒帝國領導人拒絕重新談判隻能作罷。之後建設給喀布爾高原自治區也帶來了巨大變化,“一五”計劃時期就建成了著名的鋼鐵廠。
    後來隨著鄂博礦區的開發,在喀布爾高原建設了一係列的工業城市。
    為了便於工業生產和改變地域遼闊所帶來的交通不便,種花家中央政府在十年時間內建設了1.4萬公裏的鐵路與6000公裏水泥公路。
    反觀莫臥兒帝國,由於被高度控製其實行的是絕對的宗教體製。客觀的說之前由於長期的限製整個地區人口不增反降,且社會生產停留在最原始的遊牧狀態。
    成為“小弟”後也可以帶來了現代化,這片土地出現了一些城市。
    而且地大物博缺少開發地下礦藏的動力,其牛羊產品也未能打入種花家國內市場。國體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政治上實行多黨製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
    但和某些人所古鼓吹的“西方體製優越論”不同,依然未能擺脫貧窮落後的麵貌。
    交通方麵僅有水泥路,更是隻有可憐的幾十裏。
    同樣民族卻有了不同的命運,不利因素令資源無法變為財富。
    對今天出現這樣嚴重的經濟困難,許多莫臥兒帝國人和西方學者都感到不可思議。
    而其人口僅有3000萬,即使不能做到那樣靠賣礦暴富也能過上小康的水平生活。前經濟部長曾經放出豪言:一定要比種花家強。
    但是廣大人民到現在也沒有過上其吹噓的幸福生活,反而因為國家負債累累而經常忍受高通脹。獨立至今為何同種花家經濟差距如此巨大,這就要好好分析它的產業結構。
    首先仍然是標準意義上的農業國,其農業人口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創造了20%的國民生產總值。
    然而自然條件不惡劣,其一成的國土為高山和沙漠戈壁。
    也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發展了種植業,詭異的是種植業僅靠1%的人口就創造了農業產值的五分之一。這不是種地效益有多好,而是其遊牧經濟效益過於低下。
    有學者指出實行私有化後牧群歸牧民個人所有,但遊牧經濟的特殊性導致草場仍處在公用狀態。
    這就導致每一戶牧民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而盲目擴大牧群,草場被嚴重破壞又反過來迫使牧民養更多的牛羊才能維持基本生活。
    和靠出口羊毛獲得巨量財富不同,缺少牛羊製品深加工條件,對外貿易要必須上船出海。客觀條件限製下畜牧業和成吉思汗時期幾乎沒有什麽改進,而其對草原的破壞卻愈發嚴重。
    而市場化改革也未能促進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今天的城市除牛羊肉外幾乎一切生活用品都需要從種花家或奧斯曼帝國進口。
    礦業倒是一度有望讓這個國家實現富裕,但是其領導層嚴重的政治失誤卻斷送了這種可能。
    可以靠賣礦成為發達,根本原因是其早就融入經濟體係。其出口礦產品擁有很高的定價權,且在西方的扶持下建立了技術產業。而且農礦產品都可以在本國港口裝船,從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今天的經濟長期處於衰敗狀態,既不需要進口礦產品也沒有意願幫助其出海。
    快速發展的經濟倒是對礦產品有著旺盛的需求,但由於其國內基礎設施落後,進口礦石更劃算。如果能建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種花家政府倒是可以給予其優惠價格。
    但精英卻沉迷於成吉思汗時期“大蒙古帝國”的美夢,並因曆史上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的打壓產生了很嚴重的情緒。居然公開提出“第三邦交國”的口號,一下子同時得罪了種花家和奧斯曼。
    這樣礦產資源要麽無法開發,要麽開發之後也賣不出好價格,自然無法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
    治理能力存在根本差異,未來莫臥兒帝國必將麵臨全麵危機難以自拔。
    曆史經驗一再證明若想做到國富民強除了自身努力,尤其是大國建立良好的關係至關重要。不乏因同大國交好而實現短時間內經濟騰飛的正麵例子。
    而莫臥兒帝國卻偏偏成為得罪兩大強鄰,“抱著金山卻要飯”的反麵教材。甚至有人調侃說之所以不存在問題,就是有現成的莫臥兒帝國做榜樣。任何一個被蠱惑的同胞,隻要去莫臥兒帝國轉一圈就會真心擁護種花家。
    莫臥兒帝國政壇如同許多國家那樣混亂不堪,政客們幾乎沒有治國能力卻非常擅長製造熱點問題來拉選票。在他們的縱容下這些年境內勢力發展壯大,甚至出現無差別攻擊遊客的惡劣現象。
    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怎麽能夠指望它認真利用資源為民造福呢?
    而麵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底層人隻能用多生孩子的辦法來確保家族延續,這又導致莫臥兒帝國的人口增長率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