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保你一地平安

字數:3492   加入書籤

A+A-




    這時大部分俘虜已經上岸,嶽誠看到一個青衣長衫的儒雅男子走在最前麵,明明被俘了,卻像在逛街,槍尖上的人頭他毫不在意,瞥了眼,挪開視線,眺望遠處料峭春寒的山景。
    這人的態度讓嶽誠很迷惑,悄聲問劉晉:“他是誰?”
    劉晉冷笑:“沒見識了吧,這是太上皇趙佶啊。”
    原來這就是流芳千古的大宋藝術家,徽宗趙佶,外貌名不虛傳,年過四旬也有豐神如玉的風采,放在人堆裏妥妥的明星臉。
    然而錯用了蔡京的是他,金兵第一次南征時放棄皇位逃跑的是他,得知汴京被洗劫一空,隻問自己的珍玩還在不在的還是他,不管藝術成就多高,不管瘦金體寫的多好,此刻的嶽誠對他隻有一種評價,這孫子不配當皇帝。
    跟在趙佶後麵的是欽宗趙恒。
    趙恒還年輕,二十來歲,聽說是個糊塗蛋,用敵人的信使招降敵國大將,這已經很離譜了,更離譜的是,去年冬天打仗的時候,汴京守軍凍得半死,愣是不肯把國庫裏的棉衣拿出來給士兵禦寒,最後國破家亡,難道那點衣帛布匹就屬於他了嗎?
    就在嶽誠暗暗感歎大宋皇室都是一群豬玀的時候,有人看到河岸上成排的人頭,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呼喊:“炎宋無以為繼,吾與兩河百姓同往!”
    旋即跳河。
    也不知道什麽來頭,金國的將領很重視,沒讓他隨隨便便死掉,命令屬下去打撈。
    撈上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五六十歲的年紀,身材依然魁偉壯碩,早春時節的河水冰涼刺骨,下水兜一圈,也不見他發抖,隻是神色看上去有些悲涼,金國士兵給他禦寒的羊皮,隨手扔給路過的皇室子孫,自己坐在凹凸不平的石塊上,渾身濕噠噠的滴水。
    嶽誠問:“這個又是誰?”
    劉晉自己當了叛徒,對所有忠君愛國的臣子都看不慣,嘀咕著有病,擺擺手,沒說這人是誰,領著他直奔渾巴魯的營帳。
    渾巴魯上次說要支持大嶽國,這次不提了,想必是匯報的時候挨了頓罵,一點背景都沒有的傀儡,扶持了也沒用,達不到號令天下的作用,曆史上原來的傀儡皇帝張邦昌就不一樣了,張邦昌是宋室朝臣,曆任滄州教授、知光州、禮部侍郎和中書侍郎,頗有資曆,有資曆的人,方便帶節奏,讓大眾漸漸接受宋朝的消亡,至於張邦昌本人願不願意,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據說是被坑了,張邦昌不想當,大家一致推舉他當。
    走進氈帳,渾巴魯問:“你二人所為何事?”
    劉晉嬉皮笑臉的上前匯報道:“來給您報喜啊將軍,這位大嶽國的嶽誠兄弟,您還記得吧,嶽兄跟河東一帶的糧食大戶有來往,督促他們捐贈了一批軍糧。”
    渾巴魯正在為糧草發愁,一聽這話,頓時喜上眉梢,把自己屁股底下帶有獸皮的暖和椅子讓給嶽誠。
    “快坐快坐,細細道來!”
    他隻負責漢人的糧食。
    北狩20萬人,一半是漢人俘虜,隻負責這一部分也替渾巴魯分擔了很多壓力,這髡發禿子樂的合不攏嘴,當場跳了一段大神,把嶽誠雷的外焦裏嫩。
    跳完吃酒的時候才知道,這不是他印象中的東北跳大神,這是薩滿舞,女真族崇信薩滿,每逢祭祀之日,都會跟著大巫祝起舞。
    劉晉拍馬屁:“將軍多才多藝,難能可貴啊。”
    可惜渾巴魯並沒有把劉晉的馬屁當回事。
    這人秉承了粘罕的風格,比較務實,誰對他們有用,就看重誰,此時用處最大的人是嶽誠,渾巴魯從行囊裏掏出一個金燦燦的酒樽,盛滿好酒遞給他,說道:“這是你們大宋皇帝的物件,本來打算帶回去熔成金錠,念你犒軍有功,賞你了。”
    坐在中間的劉晉接過來,雙眼直冒光,金樽在手裏停了半刻鍾,才戀戀不舍的遞給嶽誠,戳戳他的胳膊:“還不快謝謝渾巴魯將軍?”
    嶽誠淡淡的抱拳一禮,並沒有道謝。
    搶了我們的東西,當做禮物再送給我們,有什麽好謝的?
    沒揍他就不錯了。
    而後雙方約定了分批運送糧草的日期,每隔七天,送來足夠十萬人吃的糧食。
    這個數目到底有多大,嶽誠自己也算不清。
    一般來說,戰時三到六個民夫供養一個士卒,民夫吃的先不算,就當他們是拉糧食的機器人,隻算士卒或者俘虜的口糧,一天怎麽著也得兩三斤吧,十萬人一天至少20萬斤,七天就是一百多萬。
    嶽誠手裏有這麽多糧食嗎?
    沒有。
    哪怕米脂仙姑種地的速度很快,也趕不上這十萬人的消耗。
    為了以後還能見麵,他提前給渾巴魯打了個預防針。“將軍,草民手裏沒有那麽多民夫,也沒有那麽多車馬,糧食也還未全部成熟……”
    渾巴魯知道他要說什麽。“這好說,劉晉手裏的五百簽軍,交給你統領,我另外再派給你20個精兵,全聽你號令,用來督促大戶納糧,車馬你拿著我的令牌,自己去挑,馬匹管夠,車輦最好不要超過30輛,不能妨礙輜重隊的運輸,可否?”
    “可以,那麽相州一帶的草穀……”
    “有你在,不會再打草穀了,保你一地平安!”
    從氈帳裏出來之後,嶽誠長長的出了口氣,一切都很順利,金國大軍等他的糧草,應該會走的很慢,這就給兩河義軍帶來了機會。
    此外,有些俘虜必須救出來,比如剛才跳河的老頭,趙佶死了不可惜,這老頭要是死了,萬分可惜。
    分發口糧的時候,特意打聽了一下。
    此人名叫張叔夜,曾經當過濟南知府,宣和年間,宋江在水泊梁山起義,就是張叔夜把他們招安的,梁山好漢歸順朝廷到底好不好,先不說,但他們大部分人是因為張叔夜的名聲才歸順朝廷的。
    可見此人忠誠正直是出了名的,後來金兵圍攻汴京,朝廷號召各地勤王,最快趕來的隻有兩個人,一是大宋名將種師道,另一個就是張叔夜。
    難得的忠臣。
    嶽誠打算去見見他。
    兩斤一袋的口糧他拿了三袋,遞給張叔夜的時候順便安慰道:“別忙著死,大宋還沒完,這三袋口糧是給你的,不夠的話,盡管跟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