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新的征程
字數:7040 加入書籤
最終,在薛嶽和李宗仁的共同作用下,老蔣不得不妥協,親自任命林一凡為第五戰區大別山抗日根據地的參謀總長,讓他去指揮整個大別山地區的抗日。
要知道,這個位置可不是一個虛職,作為參謀總長,林一凡除了大別山縱隊,還能直接指揮另外兩個獨立旅,以及一個孔森麾下的獨立師,而且大別山周邊的十幾個縣,都是他的防區。
長沙會戰取得勝利之後,大別山的獨特戰略地位,更加明顯了,周圍的十幾個縣中,包括有湖北黃岡地區的麻城,紅安,河南南陽的新縣,商城,和安徽六安的部分縣市,完全就是將武昌,南昌等地和北麵,東麵隔絕了。
換句話說,這是東西橫亙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綿延270公裏,東接南京,西牽武漢,南瞰長江,北控中原,這位置可是至關重要的啊!
而且,林一凡不僅是要自己走。帶來重慶的“利刃特戰隊”他也要帶回去,而“蒼龍特戰隊”一開始就說是為重慶訓練的,老蔣當然不會舍得放手,即使隊員們都想跟著他也沒辦法。
當然了,老蔣是給了他貨真價實的官職,但他依然是被製約著的,那些師長、旅長、縱隊司令什麽的,如果林一凡手腕不夠強,也是控製不了他們的。
這裏就不得不說一下老蔣的心思了,在“長沙會戰”重創日軍,甚至是殺死了崗村寧次之後,老蔣的信心已經爆棚了,他不再像原本曆史上一樣畏縮不前,而是想要主動對日軍發起反攻了。
而國際上也因為歐洲戰局的爆發,老蔣得到了英美的很大援助,瞬間覺得自己又能了起來,完全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了。
不過,老蔣可是個老狐狸,他沒那麽容易輕敵自大,這次派林一凡過去,其實就是試探日軍華東派遣軍在第五戰區的實力,說難聽點就是送死。
畢竟,林一凡又不是他的嫡係,甚至還有點立場不明,老蔣也不心疼,而且林一凡回到大別山之後,李宗仁估計還得出人出力,這樣還能順便削弱桂係的實力,完全是一箭雙雕之策!
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國民黨內部的豐齪了,這事也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在國民黨統治中華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裏,其內部的鬥爭都非常激烈,而出現鬥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派係林立”,各種武裝力量繁雜。
也正因為如此,國民黨內部也素有內耗的傳統,像右派鬥左派,軟禁胡漢民,刺殺廖仲愷這樣的事也屢見不鮮。
這主要是因為,在孫文組建同盟會之初,采用的是誌願加入模式,即同盟會成員自願加入,不做硬性要求。當時因為要對付清政府,對加入人員的品性也並無要求,所有想要推翻清政府的仁人誌士,均可加入同盟會。
正因為如此,同盟會在創立之初也良莠不齊,充斥著雞鳴狗盜之徒。而在這個時候,孫文也隻是名義上的精神領袖,並無多大實權,而同誌的稱呼也是當時的準稱,其中的平等之意呼之欲出。
看起來似乎這種平等的關係有利於加強內部團結,但這卻有著嚴重的弊端,即內部沒有堅強的領導核心,不能獨立領導工作。
到組建國民黨時期,宋教仁又為國民黨留下了內部隱患。這個時候為了贏得大選勝利,宋教仁邀請各地區軍閥紛紛加入國民黨,這就大大降低了內部的純潔性。這些地方軍閥實際上對革命毫無信念可言,之所以要加入國民黨,隻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已。
宋教仁遇刺後,孫文放棄組建中華革命黨的想法,回國重新扛起國民黨的大旗。不過,對於孫中山的回國,陳其美是極力反對的,他認為國民黨組織分散,成分極其複雜。與其這樣,倒不如組建新的政黨。
不過,孫文並未聽從陳其美的建議,回國後積極拉攏各地軍閥,希望獲得軍事支持。然而,隨著袁世凱的倒台,各地軍閥割據為王的想法日益強烈,這時候提出統一無疑是往他們背後捅刀子。
因此,他們一方麵假意答應孫文,一方麵卻借口拖拉,最終導致護法運動以失敗告終,而孫文的左膀右臂陳其美也在這場運動中遇刺身亡。
後來幾經整編平叛,孫文終於成立了由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而在實際上,第一批成立的八個軍在本質上就分為八個派係,在接下來的北伐戰爭中又有各路軍閥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收編,這就使本來已經複雜的派係環境更為複雜。
在軍閥混戰中,老蔣戰勝了其他各路實力派,成為了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的領袖人物。可事實上,老蔣又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加上組織在全國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對中國的逐步蠶食,他又不得不依靠這些名義上歸順中央的軍閥維持現狀,以維護他的統治。
這些派係中,大派係還就有李宗仁、閻錫山等,其他小派係如馬步芳、馬鴻逵、馮治安、劉汝明、劉文輝、鄧錫侯等更是不勝枚舉,就連老蔣所謂的中央軍也分嫡係和旁係,大的就有陳誠、胡宗南和湯恩伯,小團體則有孫立人、杜聿明、王耀武、李彌等等。
而老蔣或是出於驟然掌權的欣喜,一開始就對各派係存了打壓的目的。但老蔣沒有想清楚一點,孫文在世時,尚且隻能憑借個人巨大的威望壓製派係,而沒有進一步消除派係紛爭、軍閥割據的亂局,那麽你老蔣一上台就朝黨內兄弟開刀,靠的是什麽?難道是所謂的武力威脅嗎?
於是,國民黨軍隊的四大軍事集團:西北軍、晉綏軍、新桂係和東北軍接連上演迷幻大戲,各種套路也層出不窮。
這些派係的之間的豐齪使得國軍內部矛盾重重,嫡係看不起旁係和雜牌,作戰時總讓雜牌充當炮灰。雜牌則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係統中又有爭權奪利而產生矛盾。這就從根本上形成了嫡係與雜牌之間的互不信任,和同係與同係間的麵和心不和。
如作為中央軍的整編第六十六師被圍於羊山集,負責指揮的第二兵團司令官王敬久命令雜牌劉汝明的整編第五十五師和整編第六十八師馳援,但劉汝明的兩個師先前已經遭到打擊,為保存實力和自己的政治資本,名義上服從出援的命令,實際卻行動緩慢,坐看整六十六師的覆沒。
開封戰役中,守軍指揮官中央嫡係的整六十六師師長李仲辛將自己僅有一個旅擔負全城防務,而將兵力眾多的劉茂恩雜牌趕出城外充當炮灰,最終灰飛煙滅,李仲辛一旅之眾又如何能守住城池?劉茂恩在其回憶錄中心痛地指出,弱李仲辛能合理使用他的部隊,則開封戰局未必會如此慘敗。
又如整編第七十四師被圍於孟良崮,因師長張靈甫與同係同僚李天霞不和,導致李天霞的整八十三師不以全力解圍,其他兩路的旁係整二十五師和桂係第七軍也是出工做個姿態而已,以致張靈甫直接向外圍的嫡係第八軍和整十一師求援。
遠水解不了近渴,整七十四師的覆沒就這樣成為了定局。荒唐的是,在戰後的檢討會議中,負有責任的李天霞、黃百韜都沒有受到處罰,還在半個月後被分別授予三等和四等雲麾勳章。
而後在輿論以及陣亡將士眷屬的壓力下,才將李天霞調為第一綏靖區附員,黃百韜則被撤職留任。用“友軍有難,不動如山”這句話來形容這兩個國軍內部,實在是太貼切了。
在大派係上,從民國成立即盤踞山西的晉係軍閥閻錫山,為保地盤穩定,隻允許南京中央的軍隊在晉南駐軍,其餘地方不得涉足。而閻錫山本身兵力不足,加上他曆來隻要部隊番號不管部隊實力等客觀因素,隻能是接連戰敗,最終扔下太原一座孤城隻身逃往廣州。
盤踞青海寧夏的馬步芳、馬鴻逵兩派,麵對指揮陝西戰局的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命令陽奉陰違,使得組織在陝西戰場遊刃自如,進而實施反攻,占領了整個陝西,青、寧兩馬也因胡宗南的落敗而成為孤軍,最後被各個擊破,落得流亡海外的命運。
同中原、西北兩戰場的僵局不同的是,在東北戰場,國軍本已占據優勢,但因其他戰場的失利,迫使東北國軍停止攻勢,從而給了組織重整旗鼓的機會進而實施反攻。
值此關鍵時刻,南京國防部不僅不體諒杜聿明,轉派陳誠接替指揮。而陳誠一到東北,以東北戰局失利等原因,大肆撤換非土木係將領,轉而扶持自係將領,結果導致原有將領不服,新升將領又缺乏威信,使得戰局急轉直下。陳誠最終落得借“病”辭職落魄地離開了東北。
此後接管東北的衛立煌隻能棄攻為守,勉力維持。但老蔣並不滿意非黃埔出身的衛立煌,再次以杜聿明接替指揮。如此朝令夕改,國軍在東北又怎能不敗?
可以說,這些所謂的國軍,名義上拿著國家的薪餉,實際卻被各路諸侯當作私家軍隊使用。名義上是一支軍令統一的軍隊,實際作戰時卻令不出指揮部,如此“國軍”又焉能不敗?這樣無可救藥的部隊,林一凡又怎麽可能待得下去呢!
在老蔣的任命正式下發之前,林一凡就先找來了“利刃特戰隊”的隊員們,這些都是他最信任的兄弟們,他之後要做的事情,也都需要這些人的支持。
會議室內,昏黃的燈光透過昏暗的窗簾灑在一張大桌上,給整個房間籠罩了一層淡淡的金色,仿佛是一種莊嚴而肅穆的氛圍。經曆過了那麽多大戰,林一凡的整個氣勢,都已經不同,這就是統禦過成幹上萬大軍培養出來的。
林一凡站在桌前,麵對一群忠誠的手下,表情堅毅,深思熟慮的眼神投向了每個人,仿佛在搜尋著支持和理解。
而劉長風,徐小五,龍立天等人,被他這麽看著,很快也明白了什麽,他們其實都在等著林一凡發話。
沒一會,林一凡目光直視著眾人,沒有繞彎子,直接便和他們坦誠相待了:
“有件事我要和大家說一下,接下來我打算回到大別山去,鬼子這次受到重創,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都難以再挑起大戰,留在重慶估計也隻有一些訓練事宜,但現在還遠遠不到修生養息的時候,因此我想要回到抗日的最前線繼續殺鬼子。
當然,這隻是我自己的計劃,很有可能也得不到重慶的支持,弟兄們有別的想法也完全沒問題,願意回去的我們就一起回去,想留在重慶也可以和老郭,老李他們一起,在哪裏都是抗日,大家不用有什麽心理負擔。”
林一凡說完,眾人沉默了一會兒,接著徐小五率先開口道:“師傅,我和你一起回去,我想死小倩姐姐她們了,早就想回去了!”
"各位兄弟。"劉長風這個時候也立即開口,他的聲音響亮而堅定,"我反正已經決定了,我這輩子就聽隊長的,既然隊長要回大別山,回到我們之前的前線,回到我們之前的戰鬥中去,那我也不會有任何猶豫。"
這句話仿佛是宣告,整個房間的氛圍一下子緊繃起來。徐小五、龍立天等人注視著劉長風,然後又扭頭看向了林一凡,他們臉上的表情各異,有支持的,有猶豫的,還有期待的。
要知道,這話裏背後的意思是什麽,他們都聽得出來,跟了林一凡那麽久,要是這點本事都沒有,那就他遜了。更不用說,他們是林一凡最親近的戰友,也是最明白他內心所想的人。
緊接著,剛剛表態的劉長風又鼓起勇氣,繼續說道,他的聲音堅定而充滿堅決。
"隊長,我們支持你。反正我們早就察覺到了我們和重慶方麵的分歧。不管怎樣,我們都會站在你身後,永遠支持你的決定。"
這番話語如同春風,溫暖了林一凡的內心,也溫暖了整個房間。眾人看著劉長風,他們不是盲目的跟隨者,而是有著共同信仰的戰友,這一刻,他們為之自豪。
接下來,剛剛僅僅隻是從個人感情出發的徐小五也隨即表態,他的聲音略帶沙啞,透露著堅定和堅韌。
"劉哥說得對,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使命,遠比一時的政治考慮更重要。這個國家的腐敗,軍隊的疲弱和農民的疾苦,都不應該被忽視。我們要為更多人的家國而戰,不是嗎?"
他的話語激發了眾人內心深處的共鳴,每個人都明白,他們的戰鬥不隻是為了自己。
龍立天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他的聲音低沉而鏗鏘:"林隊長,我們跟著你打了那麽多年,經曆了那麽多困難,沒有你,就沒有今天的我們。你的決定,我們永遠支持,不管前路有多艱難。"
在劉長風和徐小五等人的支持下,其他人也紛紛開始了表態,並說了他們早就察覺到了自己和重慶的這些人不是一路人。
他們一個接著一個說話,把國民政府的腐敗,打了那麽久仗,看到的底層士兵處境,以及重慶的各種欺壓良民,還有自己被那些所謂的軍官看不上等等事情,都說了出來,就好像一直受氣受了很久一樣。
同時,這些手下也紛紛說明了他們對於林一凡的信任。從那麽多次的大戰的勝利,到自己在林一凡來之前的經曆。完全可以說,沒有林一凡,就沒有他們的今天。
而且,他們原本也都是普通人,也受到了很多壓迫,怎麽可能會對哪些事情,不感同身受呢?
林一凡心中感動,這些兄弟不僅是戰友,更是自己的家人。他們共同走過的艱難歲月,已經將他們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這個時候,朱國睿突然間站了出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思考,他明白了很多事情。所以對於林一凡的選擇,並不感到意外,他現在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殺更多的小鬼子。
他目光堅定地看著林一凡,話語坦率而充滿了信任:"林一凡參謀長,我理解你的選擇。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怎樣能對付更多的小鬼子。我們在大別山的戰鬥才剛剛開始,你帶著兄弟們回來,正是時候。"
他的言辭中充滿了對未來的信心,也飽含了對抗日事業的無盡渴望。同時,也說起了獨立縱隊,以及大別山各方軍隊心裏都佩服林一凡,這些人大部分都願意聽他的。
林一凡聽了,不由得一陣感慨,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他感到由衷的快慰。這群人,他們是他的堅強後盾,是他的兄弟,甚至還有的是他的家人。
在得到了這些兄弟的支持整合,他便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沒有錯的。在大別山這個前線戰場上,有他的新征程。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