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大秦暗湧(二)

字數:5773   加入書籤

A+A-




    這個讓李令山初聽之下震驚的消息,並沒有引起李治平一絲的表情變化。

    他隻是看著前方,並不是看著李令山,而是看著李令山身後的窗外,好似神思遠遁。

    李治平並沒有很快回答,他似乎在想些什麽。

    李令山道:“你好像一點也不吃驚。”

    李治平開口道:“這並不奇怪。”

    聲音鏗鏘有力,好像從他口中說出的話,都會有一種令人不假思索就信服的魔力。

    李令山問道:“為何?”

    李治平道:“姬姓王權作古後,坐擁如今世間十城的本應是西行九道外加西華軍門的後人。大秦本不姓秦,言城本應姓朱,衛城應該姓葉或是姓洛?這世間除了佛城外,本都該改姓。既然各城之主都換了人,有人想再換一次,也不足為奇。”

    李令山凝眉道:“那為什麽是現在?為什麽是楚氏?”

    李治平又道:“很簡單,此舉要想成功,必須控製乾坤殿,乾坤十鼎有楚氏兩人,雷尊正與城主閉關,短期內不可能出關。楚氏隻要再有三個盟友,就能形成五對四的壓製局麵。而除了竇淵和程洛外,餘者似乎都有可能站在他們那一邊,甚至連竇淵和程洛都有可能保持中立。至於為什麽是現在,可能是天雷宮治下人心的欲念滋生到了無法壓製的地步,也可能是楚中恒和楚玉琢給了他們足夠的底氣,他們不想再忍耐了。”

    李令山臉色陰鷙,楚氏別有用心的預謀看來是坐實了,但他仍對自己的權威抱有幻想,道:“為何除了竇淵和程洛外,其餘十鼎都有可能站在他們那一邊?”

    李治平仍舊是看著窗外,神情平靜地道:“突逢變局,人人都想在變局中有所得,至少是無所失。乾坤十鼎之間爆發內戰,可以預見的都是兩敗俱傷的局麵。若有別的選擇,他們斷不會拔劍廝殺,因為他們今日的地位已經是不知多少次從鬼門關外走過來的。若是站在楚氏那一邊,成功後地位上升不說,至少也不會降,還免去了廝殺敗亡的風險。他們會如何選擇,我想不需要抱有幻想。”

    李令山道:“他們就不能為了天雷宮的安定,聽我的號令嗎?”

    李治平道:“他們不是行者,他們沒有信念,安定這個詞從來就不在他們的血液裏。”

    這句話提到了天雷宮禁忌的行者二字,話中更貶天雷宮修道者,而頌揚行者的信念。

    可李令山沒有生氣,隻是長歎一聲。

    可是,又還有難明的陰影。

    李令山問道:“楚氏兩人,能壓得過殷氏兩人嗎?”

    這殷氏兩人,自然是二裁,裁判殷萬華,裁決殷萬傑。

    李治平略一停頓,道:“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殷氏兩人絕不可能甘居楚氏之下。”

    李令山道:“那為何殷氏兩人不能站在我們這一邊?”

    李治平道:“楚氏要做此事,斷不可能繞過殷氏。既然楚氏已經開始做了,那便說明,殷氏已是他們的盟友,甚至殷氏才是首腦。”

    若是李治平判斷準確,楚氏殷氏合謀,那麽除了閉關中的雷尊外的乾坤九鼎,他們已占其四,並且坐擁地位和實力最高的二裁。

    這戰力已可與剩下的五鼎相當,剩下的五鼎若保持中立或者任意一人倒向對方,那就是完全的壓製,還沒動手,便已輸了。

    李令山對天雷宮的號令,通過乾坤殿層層下達,若是乾坤殿被掌控,李令山再想號令天雷宮門下肅清內敵就不可能做到了。

    李令山凝眉直豎,過了片刻又看向李治平,有詢問之意的道:“那趁現在把他們分開清除?”

    李治平道:“我們現在還沒有證據。”

    李令山一臉倨傲道:“我下令,不需要證據。”

    李治平當然相信,但卻說道:“其實也並不需要這麽做,順水推舟,布一個誅心之局也就夠了。還能...”

    話音一頓,沒有再說下去。

    現在將心懷叵測的人分開清除,其實是更穩妥的辦法,更何況二裁現下修為受損,要以他們為目標,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但李治平說的誅心之局,卻引起了李令山的興趣。

    李令山知道李治平一直以來想做的是什麽,隻不過一直被李令山壓著。李治平想做的事李令山也曾想過,隻是幹係太大,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複,這才遲遲下不了決心。

    但顯然,李治平想借此事大做文章,且看起來胸有成竹,李令山很想聽一聽。

    李令山問道:“如何誅心?”

    李治平道:“為何是楚氏和殷氏,因為這兩族內天雷宮門下人數最多,他們不是和宗府越界來往嗎?說明他們要聚集全族的力量一舉定成敗,那我們就給他們一份名單。到時候,證據也自然就有了,更不冤屈任何一人。”

    要做出這份以假亂真的名單其實並不難,天雷宮門下的修道者除了乾坤十鼎外,都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自己生身父母是誰,不知道自己出自哪一族,他們隻知道自己的編號或代號。

    同樣,簽下移契的那些人也不知道哪一個修道者是他們的孩子他們的族人。

    隻有天雷宮宗府有登記,編號代號與其對應的出身明白無誤。

    而楚氏隻能根據自己一族中每月從天雷宮宗府獲得多少反撫銀兩,推測出自己族內有多少人身處雷法第幾重的修為,因為每一重的修為領取的反撫銀兩都是不同的。

    這就是楚氏為什麽要想盡辦法滲透宗府的原因,他們要拿到名單,找出他們的族人。

    而李治平隻要一查天雷宮宗府便知楚氏殷氏兩族中有多少人,各在哪一重修為,再重做一份名單。用事先安排好的天雷宮門下修道者替換楚氏殷氏族人的編號或代號,再讓楚氏費盡力氣得到這份名單就可。

    之後,楚氏就會根據這些代號或是編號找到他們自以為的族人,殊不知當這些經過挑選的戰力不凡的修道者站在他們舉事時的身周的時候,也就是他們在劫難逃的時候。

    這個天雷宮門內事變不會很快來臨,因為滲透宗府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李令山和李治平獲悉,就更不會讓他們簡單得逞。

    得來的太容易,就會加深他們的懷疑,越讓他們難以得手才會越令他們在得手後放鬆警惕,從而進展得越順利。

    而他們拿到名單之後,也不可能直接發動事變,他們還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讓名單上的人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同時匯聚到天雷宮。

    這一切,都要在看似合理的正常調動中進行。

    博弈已經開始,李令山也有足夠的時間在事變開始之前,先在乾坤十鼎中布局,如此方能確保萬無一失。

    李令山眼神一亮,道:“有把握嗎?”

    這一問,當然不是問李治平能否做出這份名單,而是問楚氏真的會上鉤嗎?

    李治平仍麵無表情,好像在談論一件很平常的事,大有舉重若輕之感,道:“被欲念衝昏理智的人,斷不會錯過這麽大的誘餌。”

    李令山相信李治平,因為李治平自小就能洞悉人心。

    但洞悉人心四個字,用於善,則善之大者。若用於惡,也同樣是惡之大者。

    李治平從來沒有為自己洞悉人心的本能感到驕傲,相反,他時時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厭惡,厭惡自己流淌的血脈。

    李令山已經決定按照李治平的謀劃,暗中布置。

    李令山道:“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

    李治平隻是平靜地點了點頭,好像這件事並不如何緊要。

    應對之法已就緒,李令山父子也正準備借此事另做預謀。

    但李令山也著實沒料到,在他的治下,天雷宮會出現這樣的亂局。李氏一門數百年來一直維係著天雷宮森嚴的等級製度,在重重禁錮之下,本應不該出現這樣的變局。

    李令山感歎道:“為何他們就不能安分守己,非要自尋死路?”

    李治平道:“因為他們不是行者,勢單力薄時,唯命是從也是明哲保身。當看到一個可能,一切權利和規則都不再是約束。他們隻是欲念的產物,終究是我們自己作的孽。”

    李治平的臉上終於有了表情的變化,他的臉上出現了厭惡,他在厭惡自己。

    李令山看懂了他的厭惡,李令山的臉上出現了一絲關切和慈愛。

    但又話鋒一轉,道:“典籍編撰好了嗎?”

    李治平語氣也變了,變得無力而無奈,道:“已編撰好了,可是又有何用。隻要天雷宮仍在一日,它就不能麵世。”

    李治平的話中,對天雷宮不止有積怨,還頗為看不上眼,卻反而又推崇行者。

    而他,是大秦首輔,世間權柄最高的大秦首相的繼任者。

    為何會這樣?

    李令山道:“世事無常,一切都在天道的安排中按部就班。”

    李令山已明顯的感覺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局正在發生,他可以借助這個變局,甚至助長這個變局。

    李令山歎了一口氣,又道:“我們李家也該到了還債的時候了。”

    李治平看向李令山,目光決絕,還有一絲喜悅,情不自禁地道:“父親終於決定了?那我們一起還。”

    李令山點頭一笑,但那笑,卻是外人從未見過的淒楚。

    李氏一門曆任大秦首相,但也同時被明令禁止一門修道,李氏在執掌大秦和天雷宮大權的那一刻,就已與修道一途絕緣。

    但李令山父子作為修道一途的門外漢,卻好像對所謂天道輪回深信不疑。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