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7章 國外拍賣行的彎彎繞

字數:4852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上午,文物追回小組臨時借用的一間會議室裏,氣氛顯得有些肅穆又帶著幾分新奇。陽光透過百葉窗的縫隙,在空氣中切割出明暗交錯的光束。陳陽站在一塊擦拭幹淨的白板前,白板上已經寫下了幾個關鍵詞:圖錄研究、保證金、買方傭金、競價策略……
    台下坐著的,是宋青雲精心挑選的團隊成員。有幾位頭發花白、戴著厚厚眼鏡的老專家,他們是陶瓷、書畫、青銅器等領域的權威,學識淵博,但此刻眼神中卻帶著對未知領域的些許茫然;也有幾位像謝明軒一樣年輕的研究員,臉上寫滿了好奇與求知欲;宋青雲自己則坐在前排,手裏拿著筆記本,神情專注。
    陳陽深吸一口氣,目光掃過全場,臉上露出一個沉穩而令人信服的微笑。
    “各位老師,前輩,”陳陽站在會議桌前緩緩開口了,聲音清晰而平和,“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們國家文物領域的翹楚,論學識、論眼力,我陳陽是晚輩,需要向大家學習的地方很多。”
    “但今天,宋組長讓我來講講國外拍賣行的門道,那我就鬥膽,把我所知的一些規則和可能遇到的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這次出去,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更是國家的臉麵和決心,所以,知己知彼,至關重要。”
    他頓了頓,轉身在白板上寫下了“第一步:拍賣前準備”幾個大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參加國外拍賣,尤其是佳得、蘇比這樣的大行,準備工作必須做足。”陳陽拿起一支馬克筆,“首先,是研究拍賣圖錄,英文就是CatalOgUe,主要不僅僅是看圖片和估價。”
    他詳細解釋道:“圖錄上的每一個字都要仔細斟酌。描述性語言,比如‘據傳為……’、‘風格類似於……’,這往往意味著出處不是特別清晰,需要警惕。”
    “而如果明確寫著‘源自某某著名藏家舊藏’、‘著錄於某某權威書籍’,那它的身份就硬氣很多,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
    “作為老牌拍賣行的佳得和蘇比,這方麵經常會給拍賣者設下迷魂陣!”說完,陳陽重點敲了敲桌麵。
    “我舉個例子,”陳陽說道,“大概是1995年,倫敦一家不算頂級的拍賣行,上拍過一件清代粉彩瓶,圖錄描述是:具有乾隆時期風格,估價812萬英鎊。”
    “當時有位國內去的朋友,覺得器型、畫工都不錯,沒太在意那個風格,最終以高出估價不少的15萬英鎊拍下。”
    “結果回來請多位專家一看,普遍認為是晚清民國時期的仿品,市場價值也就兩三萬英鎊。這就是吃了沒細究圖錄描述的虧。在國外,Style Of......是明確風格,而In&nanner Of...’代表仿什麽什麽風格這類詞,往往是免責聲明,暗示可能不是真品或者年代有疑問。”
    台下一位老專家扶了扶眼鏡,微微點頭,在本子上記錄著。
    “其次,預展至關重要,一定要參加預展!”陳陽強調,“圖錄印得再漂亮,也一定要看實物。”
    “看胎質、看釉光、看修足、看磨損痕跡……這些各位老師都是行家,我不班門弄斧。但我要提醒一點,國外拍賣行的燈光布置很有講究,有時候會刻意營造氛圍,弱化某些瑕疵。”
    “所以,最好能自帶一個高光手電,從不同角度仔細觀察。”
    “第三,保證金和競投號牌。這算是國外拍賣行的硬性規定。”陳陽繼續講解,“通常需要提前在拍賣行指定銀行存入一筆保證金,金額一般是你的最高心理價位的20%30%,或者拍賣行根據你的資質評估的一個數額。”
    “拿到號牌,你才有資格進場舉牌。這一點,跟我們國內一些小型拍賣會可以先舉牌後付錢不一樣,流程更嚴格。”
    接著,陳陽在白板上寫下了拍賣規則與成本,這是重中之重。
    “國外的拍賣規則,主要有兩種常見形式。”他畫了兩個分支,“一種是英式拍賣(EngliSh AUCtiOn),也是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從電影裏常看到的,價格從低往高叫,價高者得,落槌成交。”
    “另一種是美式拍賣,叫做DUtCh AUCtiOn,或者更準確地說明確含有保留價的拍賣。”陳陽在黑板上詳細寫著,跟大家解釋,“保留價是賣家委托拍賣行設定的一個最低成交價,是不公開的。”
    “如果最終的最高應價沒有達到保留價,那麽拍品就會流拍,不會成交。這意味著,有時候即使你是最高出價者,也可能因為沒到保留價而買不到東西。這一點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有個真實的例子,”陳陽回憶道,“大概是1997年,紐約蘇比的一次華夏瓷器專場,有一件明嘉靖青花大罐,非常開門,估價5070萬美元。”
    “當時現場競價很激烈,一位東南亞藏家叫到68萬美元,無人再應價。拍賣師落槌了,大家都以為成交了。”
    “但幾分鍾後,拍賣行工作人員上台與拍賣師耳語幾句,拍賣師突然宣布,因為未達到賣家的保留價,此件拍品流拍!當時全場嘩然。”
    “後來聽說,那件罐子的保留價設在了80萬美元。所以,我們出價時,心裏要有個數,估價隻是參考,真正的底線可能在看不見的地方。”
    “所以說......”陳陽重點在黑板上敲了敲,“想要成功拍下心儀的拍品,我們一定要知道保留價!”
    台下響起一陣低聲議論,顯然這個規則對很多老專家來說很新鮮。
    “接下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本概念——買方傭金,也就是BUyer‘S&niUm!”陳陽用筆重重地點了點這個單詞,“這是國外拍賣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意思是,除了你的落槌價格,你還需要額外支付給拍賣行一筆費用,通常是落槌價的一個百分比。”
    他在白板上寫下公式:總成交價 = 落槌價 + 買方傭金。
    “比如,一件拍品落槌價是100萬美元,如果買方傭金率是20%,那麽你需要支付的總金額就是100萬 + (100萬 * 20%) = 120萬美元!”陳陽強調。
    “這個比例各拍賣行不同,有時對高價位拍品還會采用階梯費率。所以,我們在製定預算、計算心理價位時,一定要把這部分硬性成本算進去!否則,可能你以為100萬美金能拿下的東西,實際需要準備120萬,這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資金規劃。”
    宋青雲聽到這裏,臉色更加凝重,在本子上認真計算起來,這確實是一個在國內不太常見的重要規則。進入競價策略與實戰技巧環節,陳陽講得更加生動。
    “到了拍賣現場,不僅是財力的比拚,也是心理和策略的較量。”陳陽目光掃過眾人,“首先,觀察肢體語言。真正的誌在必得者,往往比較沉穩,舉牌果斷,眼神專注;而有些猶豫的,或者可能是‘托兒’的,會左顧右盼,舉牌遲疑,或者頻繁跟身邊人交流。”
    “其次,控製競價節奏。”
    “不要被拍賣師帶節奏。他喊價快,你可以適當放慢舉牌速度,打亂潛在競爭對手的預期。有時候,在關鍵時刻突然沉默幾秒鍾,會給對手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讓他懷疑你是否放棄了,或者你的底線到底在哪裏。”
    說著,陳陽放下手中的粉筆,雙手伏在桌麵上,“我記得1994年倫敦佳士得拍賣一件唐三彩馬。”、
    “當時有兩位電話委托的買家在競爭。A買家每次加價都很迅速,顯得誌在必得。”
    “B買家則在前半段跟得很緊,但當價格超過一個關鍵節點後,B買家突然沉默了。拍賣師連續詢問,A買家以為勝券在握。”
    “就在拍賣師準備第二次提醒時,B買家通過電話委托,直接跳叫了一個更高的價格。這一下打亂了A的節奏,A猶豫了,最終B以低於其心理預期的價格成功競得。這就是利用節奏變化帶來的心理優勢。”
    幾位年輕研究員聽得入神,仿佛身臨其境。
    “再者,要警惕拍賣行的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托兒,在國外拍賣行,有托是很正常的,他們通常都同時托好幾件拍品。”陳陽語氣嚴肅起來,“雖然大拍賣行相對規範,但並非完全沒有。”
    “這些托可能是現場的工作人員,也可能是電話委托,他們的目的是把價格抬到賣家的保留價以上,或者盡可能抬高成交價。識別他們需要經驗:比如,他們往往在競價初期參與,抬到一定價格後就消失;或者他們的舉牌缺乏真正的‘渴望’,顯得機械。”
    “最後,大家還需要了解兩種特殊規則。”陳陽在白板上寫下私下協議和保證金競投。
    “私下協議是指拍賣結束後,如果流拍,買家可以直接與拍賣行聯係,私下與賣家協商購買。”
    “有時候價格可能比流拍價還低,但這需要機緣和談判技巧。”陳陽敲了敲黑板,隨後微微搖搖頭,“雖然這種辦法老外很多拍賣者在用,但是我個人覺得,我們華夏人去,恐怕未必能以低價拿下。”
    “保證金競投,也叫書麵委托競投,如果你無法到場,可以提前填寫書麵申請,寫明你的最高出價,拍賣行會代表你在這個限額內出價。這適合那些確定想要,但又去不了現場的人。”
    “但要注意,這裏有一個重點。”陳陽一臉嚴肅的在黑板上寫下,“如果現場有人跟你出價一樣,通常是現場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