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6 章 站在巨人肩膀上

字數:3466   加入書籤

A+A-


    劉璟笑著說:“二位公爺,且聽下官一言。
    主公曾言訴諸於武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目前,貴州當地的四大土司中,無論是實力最強的安夫人,還是名義上的貴州宣慰使劉夫人,這兩位土司夫人都堅定地站在了我們這一邊。
    這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最為有利的因素!”
    劉璟口中的安夫人和劉夫人,實際上正是當地勢力最為龐大的那兩位土司夫人——水西安家和水西宋家。
    這兩個家族在當地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力,他們的支持對於這個計劃至關重要。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好消息是,我們完全不必與播州楊氏直接兵戎相見。
    原來,前任家主楊炯竟然死在了他的叔叔楊明手中,而如今楊家僅剩下一名幼子楊升尚存人世。
    更值得一提的是,曹國公上一次前往播州時,成功地帶走了楊明的大部分私兵,大大削弱了楊家的實力。
    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輕而易舉地以朝廷的名義,在遵義附近劃出一塊土地,然後扶立楊炯的幼子楊升為播南土司。
    可以預見的是,播州等地那些心懷故主楊炯的部落,必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投靠到我們這一邊來。
    畢竟,楊升作為楊炯的血脈,自然會得到這些部落的擁護和支持。”
    “如此一來,我們無需耗費一兵一卒,便能輕而易舉地奪取播州宣慰司的半數土地。
    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策略,既能避免無謂的流血衝突,又能迅速擴大我們的勢力範圍。”
    “接下來要提到的,便是思南和思州的土司田氏家族。
    在至正二十二年的時候,鎮遠州的知州田茂安主動向明玉珍投降,並因此得到了明玉珍的封賞,被封為思州宣慰使。
    而田茂安的大兒子田仁政,則被任命為思南道宣慰使,另一個兒子田仁智則擔任龍泉坪宣慰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田氏的長房二十四世孫田仁厚卻沒有得到任何官職。
    這使得田仁厚心生不滿,對家族的安排憤憤不平。
    於是,在至正二十七年,田仁厚憤然起兵,攻破了龍泉壩。
    這場突如其來的戰亂導致田茂安的兒子田仁智和田仁美不幸戰死,而田茂安本人也因為這場變故而突然病倒,最終不治身亡。”
    “國朝剛剛建立時,田茂安的兒子田仁智率領自己的部隊歸附了大明,並被聖上任命為思南道宣慰使。
    從那時起,原本統一的思州地區就被分裂成了思州和思南兩支田氏家族。
    這兩支田氏家族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因為他們的祖先曾經結下過深仇大恨。
    所以,無論是在爭奪水源、土地還是礦山等資源時,雙方都會毫不留情地展開激烈的仇殺。
    而現在,思州的長房田琛和思南的三房田宗鼎為了爭奪銅仁萬山的朱砂礦,更是打得難解難分,誰也不肯讓步。
    這種情況,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插手思州的內部事務。”
    聽完劉璟所言,李文忠和沐英恍然大悟,終於洞悉了他的真正意圖。
    原來,劉璟是想巧妙地利用播州楊家和思州田氏的家族內部矛盾,以此來分化這兩大土司勢力。
    “小劉軍師此計甚妙啊!不費一兵一卒,便能讓敵人不戰自亂,實在是高!”
    李文忠不禁讚歎道,“這真可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古人誠不我欺啊!”
    麵對李文忠的誇讚,劉璟顯得有些靦腆,他謙遜地說道:“曹國公過獎了,我這不過是拾人牙慧,在主公的既有策略上錦上添花,僅此而已,實在算不得什麽。”
    劉璟的這番話,引起了李文忠的濃厚興趣。
    他迫不及待地追問道:“這麽說來,這個計策其實並非你所獨創,而是另有其人?”
    劉璟點了點頭,微笑著從抽屜裏取出一本線裝書,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其交到李文忠的手中,仿佛這是一件無比珍貴的寶物。
    李文忠看著封皮上那龍飛鳳舞的七個大字——《三國演義平話本》,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好奇。
    再看後麵那幾個小字——東樓居士著,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笑意。
    他隨手翻開了幾頁,原本輕鬆的心情漸漸變得凝重起來。
    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臉色越來越嚴肅,仿佛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
    當他翻到經略西南篇時,李文忠的目光停留在了那段文字上,不由自主地念出了聲:“自古以來,雲貴川地區就被中原士人視為不服王化的夷狄之地,直到諸葛亮治理蜀地,才讓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耕作工具傳播到了西南地區……”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夠穿透紙張,將那段曆史展現得淋漓盡致。
    “諸葛亮嚴明法紀,推行賞罰公平為原則的律例來整頓吏治,精簡官僚、提高機構效率,使得蜀漢政權保持著廉潔自律的官場風氣。”
    李文忠繼續念道,他的聲音中透露出對諸葛亮的欽佩之情。
    “興建水利、課農勸桑,開鑿井鹽,改變了蜀地長期依賴兩江淮鹽輸入的局麵,編織蜀錦,增加了百姓的經濟收入,從根本上改變了西南地區落後的生產力……”
    李文忠越讀越激動,他仿佛看到了那個時代,巴蜀大地的繁榮景象,感受到了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
    “諸葛亮在漢中推行軍屯製度,這一舉措可謂是一箭雙雕。
    一方麵,他組織士兵與百姓共同耕作,充分利用了當地的人力和土地資源,使得原本緊張的軍糧供應得到了有效緩解,解除了北伐大軍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麵,這種軍民合作的方式也減輕了巴蜀地區的財政負擔,使得當地百姓能夠更好地安居樂業。”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展現出了卓越的眼光和胸懷。
    他深知教育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於是毅然決定恢複漢代的教育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