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管理藝術的巔峰之作

字數:4250   加入書籤

A+A-


    乾隆微微頷首,《四庫全書》的修訂,還是很有必要的。
    這還是安徽學政朱筠,提出來的輯佚《永樂大典》建議呢。
    他當時就很是認可這個建議。
    首先大量征書,濾去漢人典籍中的悖逆的思想。
    接著,大興文字獄,堵住讀書人總是想要批判大清的嘴。
    最後,以禮教綱常禁錮百姓思想。
    如此這般,百姓皆為大清順民。
    ......
    嬴政莫名生出了幾分惱怒。
    他本就為焚書坑儒這個事,背了幾千年的鍋。
    而此時,天幕中的視頻竟然還拿秦朝的焚書坑儒,和清朝編纂《四庫全書》相比。
    他燒的是竹簡,都還有備份。
    而清朝呢,更像是一場文化屠殺,是對百姓的精神閹割。
    ......
    【又有人問,清朝這麽胡作非為,那“康雍乾盛世”又是怎麽來的呢?】
    【有一說一,之所以這個時期能被稱作盛世,是因為這個時期人口的確從一億,暴漲到了三億。】
    【一部分原因,是雍正確實很勤快。】
    【他也是清朝難得的,相對容得下漢人的皇帝。】
    【所以,大清那段時間的船,開的還比較穩。】
    【另一個人口增長的主因,是因為有土豆、玉米這些高產糧食。】
    【百姓能夠將就吃一口,餓不死,便活了下來。】
    【但是他們吃,也不能完全吃飽。】
    【總之是百姓沒有力氣造反,但剛好可以刷一波人口數據。】
    ......
    永樂年間。
    朱棣眼中爆發出一陣精光。
    “高產作物!”
    “隻要大明能找到高產作物,就一定能度過所謂的“小冰河時期”!”
    隻要能撐過那段時期,大明必定能多續命幾年。
    屆時,大明一定要盡全力滅掉女真族!
    想到這裏,朱棣眼中閃過一絲狠厲。
    如果大明的滅亡是必然,那麽他希望,一定不是亡在女真族手中!
    ......
    李世民發出了一陣嘲諷至極的笑容。
    為了百姓過上好日子,為了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這一生兢兢業業,心憂天下。
    最好的結果也隻是“貞觀之治”。
    而滿清呢,靠著國外傳過來的高產作物,靠著對百姓的精神控製,反倒是成就了盛世。
    這盛世,還真是如大清所願。
    餓不死,造不了反,又剛好夠給史官寫本漂亮賬。
    而這盛世,究竟又有多少水分呢?
    想到這裏,李世民臉上的笑意又冷了幾分。
    若是要用百姓的脊梁撐起盛世,用《四庫全書》的宣紙糊住雙眼。
    這樣的盛世,他寧可不要!
    ......
    【在開船的過程中,不可能一直風平浪靜。】
    【當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夠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
    【平衡一旦打破,早就不滿的民意,從一開始就沒得到安撫的民意,在一次次被打壓,一次次文字欲清洗下的真實民意,終於爆發。】
    【從1846年到1865年的20年間,也就是清朝入關後200年,僅是《鹹豐清實錄》中記載的農民起義,或者民變,就達3200多次。】
    【毫無疑問,人們就是厭惡清朝的。】
    【可是這麽多起義,為什麽沒有一次成功呢?】
    【義和團,白蓮教,又為什麽會失敗呢?】
    ......
    明朝的皇帝對這個問題很是感興趣。
    畢竟,明朝末年就是被各種起義折騰得千瘡百孔。
    在清兵來撿漏之時,明朝已是亡國之兆。
    而清朝,卻是在經曆了如此多民變之後,沒有撼動統治根基,還能存活幾十年。
    ......
    【這就得提到清朝管理藝術的巔峰之作了,廳製結合汛塘製,正如同遍布天下的鐵釘。】
    【這個製度,脫胎於明朝的衛所製。】
    【打個比方,在省城到府城的驛路上,每隔10到20裏,設一個塘,每隔50到100裏,設一個汛。】
    【一個汛,統轄好幾個塘,形成一條防控鏈條。】
    【每個塘中設有10到20個人,表麵是漢人軍官,實則受駐防八旗的監視。】
    【一旦某個點出問題,該點便會麵對整個汛塘的圍剿。】
    【乾隆六年,朝廷在平定苗民起義之後,設置了龍勝廳。】
    【接著便以龍勝廳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出了八條汛塘鏈。】
    【每條鏈由35個汛、1520個塘組成。】
    【且塘兵每日需在寅時敲響銅鑼報平安,如果某塘沒有按時敲鑼,相鄰的3個塘必須立即派人前來圍剿。】
    【且從最偏遠的塘到龍勝廳,消息的傳遞都不得超過24小時,違者汛官斬立決。】
    【這便是“五更巡更製”和“快馬傳烽係統”。】
    ......
    乾隆對這個製度很是滿意。
    每個塘的選址,都經過精心的考量和計算。
    必須要建立在隘口、水源、集市等戰略要地。
    這樣,才能確監控苗民的每一次遷徙、每一場交易、甚至是每一聲鼓角。
    事實證明,這個製度是有用的。
    龍勝廳設立後的三十年間,共發生苗民起義十七次,但他從未對此擔憂過。
    因為每次起義規模均未超過三百人,且均能在三天內被解決。
    最慘烈的一次鎮壓,清軍剿滅一個五十人的苗民據點。
    出動三個汛、十二個塘,共計五百餘人。
    當時的整個山坳,可都夷為了平地。
    想到這裏,乾隆輕笑了一聲。
    這才是真正的“天下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