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公孫世家(二)
字數:3868 加入書籤
神魔述異誌!
燕七這一支的祖上曾是宋國公族子弟,源自子姓宋氏。古時候的姓氏,大多都是來自對天道與自然的崇拜。慢慢的形成部族以後,便有了圖騰、信仰的因素。到了宗法天下時,又跟祖宗、封邑、官職等有了關聯,公孫這個姓氏便來源於宗法時代身份印記。
在燕七祖上立下這個姓氏的時候,還是家國天下,所謂“國者,諸侯之私產也,家者,大夫之私產也。”國是他們一族一姓的私產,他們的姓氏便是國名。諸侯國爵位有高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為公爵的極少,但是大部分公爵以下的國君,侯伯死後都被稱為“公”,於是國君之子也就是“公子”。
國君嫡長子要繼承家業,以國為氏,次子以下尤其是庶生子,長大了就要分家置業,同其他的士大夫一起為國君拓地殖民。所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即為此意。
“天子建國”即天子封建諸侯國,“諸侯立家”即諸侯立卿大夫家,“卿置側室”即卿立下級之卿或大夫,“大夫有貳宗”,即大夫立下級大夫或“屬大夫”。“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指士以其子弟為隸級,庶人不再分等級而以親疏為若幹等級之別。
燕七的祖上是子姓宋氏,也曾被封為世襲的大邑上大夫。傳到第二代的時候,因為已經從大宗分出,可以有自己的氏,國君之子為“公子”,那國君之孫便為“公孫”。於是以公孫的身份改氏公孫,為子姓公孫氏。
到得後來,他們這一支子姓公孫氏又因故流落在外,輾轉數國,在楚國時因功被封到燕縣,作為楚國附庸的伯國,國君稱為燕伯。於是他們一族又改以公孫為姓,以燕為氏,子姓也就沒人再提了。
自楚國社稷淪亡後,燕七這一支也就地位不再,為避禍亂不得不舉族南遷,但族中總難免有人想著要恢複祖上榮光,把全族卷入戰亂中,如此折騰幾次,族人便更顯凋零。
到燕七出生的時候,他們這一支早已經數度南遷,不得不深入到極南的蠻越之地與當地蠻夷土人爭奪生存空間了。燕七出生不久,因族中與當地土人部落爭奪山場時不慎射殺了當地土人部落的重要人物,結下仇怨,以致父親在隨家主出外時被人伏擊身亡,那時候他才三歲,母親憂懼成疾,不到兩年就撒手人寰。
祖父憐他孤苦,擔心他如母親一般哀傷憂鬱,為他起個小名叫樂天,隻希望他這一生能快快樂樂的,但自己卻沒能走出喪子之痛,在他十一歲那年祖父也離世而去。
祖父去世後,燕七又跟隨伯父生活。好在他們一族曆年經營下來,也算是逐漸站穩了腳跟,燕七雖然沒了爹娘,但父親名下的田產還是有些的,交由伯父照管,足以供他衣食無憂。他們這一族傳承久遠,支派繁多,嫡庶之分早已有些淡漠,唯獨家主之位倒一直在大宗手中,隻是近年來大宗人丁不旺,這一任家主也未曾誕下子嗣,地位未免有些不穩。
燕七在他所在的這一支的確是排行第七,上麵還有幾個堂兄。燕七的母親是當地土人部落的貴女,當初族中為結盟示好當地土人讓燕七父親娶了土人貴女,委實也說不上有多少恩愛。
蓋因當時的婚姻與後世不同,很多時候都要屈從於宗族利益,燕七的父母這段婚姻僅僅是迫於家族公利而已。更何況最終盟誓還是破裂了,盟誓破裂後母族不但不足以成為助力,反而在族中的明爭暗鬥中常被人攻訐。
近些年來隨著血緣關係的逐漸淡薄,大宗的凝聚力早已不如從前,家主若是身故,身後的位置恐怕也還有的一番爭奪,燕七所屬這一支小宗也是覬覦家主之位。
他們一族繼承方式卻一直沒什麽定法,家主之位的也未必一定是家主的長子,也或許是家主的弟弟或侄兒,家主沒有弟弟,宗子年歲尚幼,族中其他血親之中力強智深者也未必沒有機會。現如今大宗人丁不旺,家主上次受伏擊後傷重一直未愈,各小宗難免私下裏有些覬覦家主之位。燕七的親伯父雖不是大宗嫡脈,但也未必沒有一爭之力。
燕七爺爺去世後,家中再無人看顧於他,伯父雖待他甚好,但一天到晚要盯著田奴佃客們,忙自家農事。族中事務也不能落下,常要與各色人等交接,平常也隻吩咐家人把燕七衣食照管好了,也沒空來拘管於他。
隻是伯父的長子,燕七的大兄,卻與燕七頗為不合。他們這一支未來若是奪得家主之位,大兄雖是長子,有燕七這個桀驁不馴的堂弟在,這位大兄雖然機會比旁人更多,但也未必能篤定繼承家主之位。
當時的人都頗重視家族傳承,長孫是第一個證明家族傳承能力的人,所以自小就受到各種關照。隻是別人家都把長孫捧在手心,偏他們這一支的長孫卻在祖父跟前沒甚地位,頗讓大兄有些失落。隻因祖父憐惜燕七自幼失去父母,一直帶在身邊,頗為驕縱,外加燕七自幼早慧,養成一副眼高於頂的脾性,對大兄也沒多少尊敬。
他們這一脈原是殷商後裔,殷商立國時所傳承下來的禮法製度卻和當時的諸侯共主姬周有所不同。他們這一族的繼承製度並不一定是嫡長子繼承,也不一定是父死子繼,也有可能是兄終弟及,甚至是強者為尊。主要原因是當時天下氏族方國林立,弱肉強食,征戰頻繁,所謂“夏商之際,世無順民”,所以繼承製度也更多的考慮讓強者繼位。
國君的弟弟大多比國君之子年長,兄終弟及可使國有長君,也更易形成圍繞在君主身邊的穩固利益團體,如此則於內不至有幼主當國家臣弄權之憂,於外更可令四方諸侯與封臣不起異心。這個繼承製度讓殷商強盛了數百年,當時可沒有後世那麽多禮理約束,能傳承五百餘年沒有王權旁落也很是不易的。
後來殷商被姬周所滅,隻是按照當時的禮法,滅其國而不絕其祀,於是姬周把臣服的殷商後人依舊封於故地,以宋為國號,以“興滅國,繼絕世”,仍然全其宗廟祭祀。
等到周公秉政後,製定周禮、重頒教化,確立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繼承製。雖然當時的子宋已經不再是過去威服天下的大邑商了,但宋國的禮法製度卻並未隨周禮的頒布而改變,依舊因其舊俗,沿襲殷商舊製。主因是子宋仍自居玄鳥後裔、天帝子孫,對祖上傳下來的家法製度頗有自信,深信自家祖傳下來的傳承製度一定是優於他族的,隻要維持祖製必然是會得到天帝護佑的。
周公也因宋國地位特殊,並未強求宋國完全照搬周禮。雖然後來宋國宗廟淪喪,但子姓一脈還是有很多守著舊製的,即便是他們早就從宋氏一脈分出去的公孫一姓也依舊如此。
在這種傳承製度下,大兄雖然嘴上雖然不說,內心深處卻是極為忌憚燕七的。畢竟他們這一支族人還一直尊崇祖訓,家國一體,還想著有朝一日化家為國,重現祖上榮光,哪怕不能入主中原,能在邊陲之地得個伯國或是子國也是好的。尤其是如今他們身在南荒,也不是講什麽禮法的地方,誰更強誰就能當首領。
但燕七自來骨子裏頗有傲氣,他是自由散漫的性子,族中規矩頗多,早就不耐了。況且燕七從小就誌在修道法神通,年紀稍長點便起意要遊曆天下,對大兄眼裏的家業殊無在意,在他眼裏為這點權勢爭奪實在是太無謂了,覺得大兄實在是看扁了他,分說幾次後見無法取信於大兄後便也懶得解釋了。
隻因這種事對於有不同價值觀的兩個人來說,根本就是說不通的。就好比猛獸護食,你怎麽去跟猛獸解釋你是不吃生肉的?就算猛獸能聽懂你的話,你也絕不能離猛獸的食物太近,否則一不小心你也會成為猛獸之食。
因此,到後來燕七也懶得和人解說,族中的一些明爭暗鬥他也從不參與。待到他族中所傳法訣突破第二層功夫以後,覺得進展頗慢,他也沒奢望自己能練成近兩百年來曆代族人都難以修成的神魔化身,隻尋思如何離開宗族去外間尋找機緣,解開族中無人能夠練就傳說中的神魔化身之謎。
燕七自幼深得祖父寵愛,各種護短,養成了無法無天的性子。祖父去後,伯父又忙,其他長輩也各有自家的事,誰也拘管不得燕七,隻由著他任性妄為。燕七從來不是墨守成規的人,更不是等著別人來擺布他的孩子,當時男子十五歲束發,以示成童,他還不到十三歲就自行束發,留書一封遠走江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