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九重境界

字數:3565   加入書籤

A+A-


    神魔述異誌!
    燕七也曾聽長輩們提起過修行境界中的煉氣、煉神階段還可以劃分為更為細致的九重境界感玄、悟氣、凝竅、洞真、培元、築基、金丹、脫劫、通神,隻是具體如何卻又語焉不詳,恐怕那位長輩也未深知,也就能把感玄、悟氣、凝竅、洞真這幾重境界解說個大致。
    煉氣第一重境界為“感玄”,即感悟自身玄機。
    據說在人身之中,四大不著之處,有一處神秘的所在,喚做“玄牝”,係人之一身的生機之所在,也是本我欲望之源,蓋因任何一種生命體從來不是憑空存在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欲望,每個生命體都必然有一個支撐生存欲望的關竅存在。
    修道之人如要入煉氣之門,首先便要感應到此處關竅。這一重境界是要練習摒棄雜念,凝神內守,任天地之氣自然流通,待練至渾身空靈時,凝神存想丹田部位,慢慢的就能感覺到小腹中一個不可名之處有氣機匯聚,隨著呼吸微微開合,綿綿若存。
    第一重境界“感玄”隻要感應到小腹中隱隱有氣機跳躍後,就算是入門了。這一層功夫,天資好的隻要一年半載便能有所成就,資質差的如毅力堅強,勤練不輟,年也能感應到自身玄機。
    這也是煉精化氣的初步功夫。人每天攝入的飲食、呼吸的空氣,都蘊含著天地精華,進入人體內後經五髒六腑轉化為精血元氣,支撐著生命體的存在。
    煉氣第二重境界為“悟氣”,感應到自身玄機後,就要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壯大自身氣機,充實丹田氣海,待丹田氣足以後再以意念導引自身氣機滋養運行周身,並引導自身氣機運轉周身,打通經脈穴竅。
    燕七目前已經跨過練氣第一重“感玄”境界,正處在第二重“悟氣”的階段,如若不能突破第三重“凝竅”一關,雖然在一身內外功力上還大有進步餘地,但自身壽元是說什麽也不可能有大的提升了,頂多能壽至百歲就了不起了。因為“凝竅”煉氣化神的入門環節,過了這一關才能巴望“洞真”境界,隻有到了“洞真”境界才有資格修煉神通法術。
    燕七肯定早已感悟玄機,並且已經開始著手打通周身氣脈,“悟氣”境界也小有所成,《內功經》圖解的第一式倒沒什麽困難的,自可放過不提。
    但到了第二式混元式就頗有些令人費解了,這一式既不是打坐養氣,也不是存想搬運內息,又不像是外門技擊之法。這一式仍舊是樁式,隻是姿勢頗有些奇怪,要雙腿並攏,束身屈膝微蹲,抬頭看前上方,仿如一隻猿猴半蹲在地上一般,三尖相照,雙手合於膝上,雙肘相挨,手心斜朝上,十指自然放鬆,掌心空涵,如托一球,抱肩縮胯弓背,有龍折身之勢,尾閭內裹,重心落於湧泉,周身合力。
    燕七初練時也覺得極為別扭,和以往所學外門武技和道家內練之法大相徑庭,但他以極大耐性習練一段時間後便開始漸入佳境,渾身上下真氣暢通,並不需要過多存想,隻需按照注解中的要領調整自身姿勢,長期習練,任督二脈中便自然氣行滾滾,久而久之便可得滋養內息、強壯筋骨之效。第二式圖解行之有效,燕七大受鼓舞,又開始第三式圖解的習練。
    第三式三才式與第二式又頗有不同,第二式需要於束身弓背中保持鬆靜自然,第三式卻要在舒展之中有擰緊周身筋骨的意思,顯然兩式圖解既一脈相承又各有不同的功用。
    這三式圖解習練近月之後,燕七才覺得有些心得,開始參詳其它圖解,在習練過程中才逐漸領悟到這些圖解必然是一門內外兼修的法門。
    燕七自得了《內功經》後,深居簡出,每日裏隻是參詳經解圖注,一晃便是一年半過去了,居然讓燕七內外功力大進,周身氣脈也打通的七七八八,一身筋骨也練的如同鐵打的一般,但從外麵卻看不出來肌肉虯結五大三粗的模樣。隻因他所練的這門功夫與尋常外練功夫不一樣,不是練死力、僵力,而是由內而外改造人體機能,由外而內養元練氣的一種神奇法門,也就是武學上所說的內壯。
    這裏麵的奧秘不好解說,但可有一比,比如同為十二生肖的牛與虎,這兩種動物力氣均大,牛不光體型大過虎,看上去也是渾身筋肉強健,力氣卻並不比虎大,動作也遠不及虎的靈動,反而很容易被虎撲倒,這不僅僅是老虎有尖牙利爪,而是虎天生的骨骼生理更適合爆發式用力。
    虎與牛比,不光力大,而且身軀柔軟,發力也比牛更為靈活。牛雖然也力大,爆發力與靈活度卻差的太多。虎全力一躍可達三四丈遠,可跳過山澗,全力撲擊時可以爆發出相當於自身體重三倍以上的力量,這一切皆因虎的生理結構所造成的,這是曆經無數年的漫長歲月演化出來的完美結構。當然,牛的形體自然也有其長處所在,在圖解之中也有關於取牛之形意而成的動勢。
    人族雖然為萬物靈長,卻並未演化出這樣完美的軀體,但人族也演化出了自己的獨有的優勢“靈智”,這是其它物種萬萬比不上的。有了“靈智”,人族便可以通過種種修煉方式彌補自身的不足,並且這些修煉方法還可以通過口授筆錄的方式代代相傳並推陳出新。比如燕七所得到的那冊經解,就能夠通過練氣以滋養髒腑,練形以改造筋骨,練神以強壯神魂。
    燕七雖然還未到練神的境界,但修習了《內功經》中的練體之術後,練形、練氣都已經小有所成,雖然年齡尚不到十五歲,雙臂卻已經有六七百斤力氣,再加上一年苦習《內功經》,對內外勁力的運用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經解中的修煉方法燕七雖然未曾完全參詳透徹,但所有內容他都已經記在心中,隻需日後勤加修習體會,自會慢慢參詳透徹。
    燕七自思功力大進,現在就算是十幾二十個大漢圍攻他都可以昂然不懼了,便頗有自信的想要去江湖中遊曆。
    之前燕七得到經解便自覓地潛修是怕自己得了寶物被人發現後搶奪了去,現在既然已經參詳出了經解的奧秘,並習之有效,功力大進,自分也有些自保能力。再說現在即便經解丟失,他心中也早已對經解上的內容倒背如流,也就不怕被人奪走了。
    他如今小小年紀,未得仙術,尚不能遠離塵世,若做一個江湖遊俠,倒也夠了,隻是以他出門遊曆以來的經驗,在江湖中長期遊蕩,雖然愜意,但卻沒辦法靜心參悟,於修道不利。但如今也沒得辦法,他修煉還未曾入得門徑,而且這道法也不是閉門造車能修成的,即便是得了仙法,也要在紅塵俗世中曆練道心,才能超然物外。
    修道不唯艱難,而且對於大多數修道者來說,如不能有突破性進展,恐怕都隻能延年益壽,不要說長生不死,哪怕是修到“煉神”境界,也是頗為難得的,能到這個境界的,已經可以鍛煉神魂,入了修道之門了。
    燕七並不知道別的修道門派是否有像他們一族一般連續多少代都無人能夠突破“煉氣”境界進入“煉神”境界的,隻是他們一族僻處南疆避禍,久不與外界通音信。
    再說修道之人又豈是等閑人能夠輕易見到的,他們這一族久已無人突破境界,多少年都不曾結交到玄門煉氣士,早已被排除出修道這一層次了,別的修道門派是什麽狀況也不是他們一族所能查訪到的。是以燕七出外闖蕩近年都沒尋摸到什麽修成道法的機緣,他們族中更是早就不知道外界是什麽情況了。
    燕七曾聽祖父說燕縣曾是他們一族的封地,那裏曾經數度出現過神跡,有玄鳥現蹤,不如去那裏看看能不能尋到些機緣,畢竟光靠自己修煉,成就恐怕也是有限。
    他們祖上的封地燕縣,在後來曾改名為臨淮,這也是燕七為什麽會要去臨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