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避風塘的由來
字數:4512 加入書籤
不過畢竟是能達到良好的美食,整體的品質還是非常靠譜的。
趙珊珊從周宇手裏,接過已經剝掉蟹殼的蟹腿。
隻是一口,她臉上就露出了驚喜的表情。
她以前也吃過螃蟹,但卻從來沒吃過鬆葉蟹。
大口大口的蟹腿肉,給人一種滿足的感覺。
周宇:
“好吃吧?”
趙珊珊點點頭:
“好吃,真好吃。”
“這蟹肉好甜,肉好多。”
李瀟臉上露出和善的笑容:
“好吃你就多吃點,可別因為第1次上來就害羞。”
“你是周宇的女朋友,也就是我們的好朋友,千萬不要見外了。”
幾人閑聊間,8分鍾的時間已經到了。
李瀟來到蒸鍋前麵打開蓋子。
輕輕用手扇開水霧,5個青瓷小碗就出現在了眾人眼前。
李瀟將五份鬆葉蟹蒸蛋放在幾人麵前。
等青瓷小碗的溫度稍微降低一點,他才拿起麵前的小碗。
雞蛋蒸得恰到好處,表麵光潔細膩,沒有一絲褶皺,一團橘黃色的蟹黃像是夕陽一樣,安靜的躺在雞蛋的中心。
輕輕一動青瓷小碗,蒸雞蛋的表麵就發出一陣驚心動魄的顫動。
微微顫動著,宛如液態的黃金。
李瀟將調好的醬油和加熱過後的花生油,小心的澆在蒸雞蛋的表麵。
他拿起一根勺子,就舀起一小勺蒸雞蛋。
由於鬆葉蟹的密度比蛋液更大,所以鬆葉蟹的蟹腿自然而然的就沉入蛋液之中。
現在一挖開,就能看到蛋液裏麵紅白相間的鬆葉蟹肉。
由於是自己吃,所以壓根沒有考慮過成本問題。
所以這一份鬆葉蟹蒸雞蛋裏麵鬆葉蟹肉,甚至比蛋液還多。
將勺子送進嘴裏,下一刻耳邊就傳來了係統的提示音。
【恭喜你,點亮了第12個圖鑒】
【你點亮的美食圖鑒為:鬆葉蟹蒸蛋】
【該美食評分:88分【良好】】
【由於該美食評分為良好,獎勵x3】
【恭喜你,獲得現金獎勵:40萬】
【恭喜你,獲得現金獎勵:40萬】
【恭喜你,獲得獎勵:避風塘炒蟹食譜】
······
雖然一份蒸雞蛋就直接給他帶來了80萬的獎勵,不過李瀟卻並沒有在意。
迅速的將嘴裏的雞蛋咽下,他再次拿起勺子,又挖了一勺。
這次他不但挖了蛋液,也挖了大半勺的蟹黃。
蛋液的綿密滑嫩,蛋液和舌頭相互交纏,仿佛在口中輕輕融化。
雞蛋的香氣在舌尖散發開來,帶著淡淡的奶香和清新的蛋香,讓人感到溫暖和愉悅。
隨著咀嚼,鬆葉蟹蟹腿的鮮美滋味迅速彌漫開來。
蟹肉肥嫩、鮮甜,充滿了海洋的鮮味,與蛋液的細膩口感相得益彰。
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蟹腿的彈牙之感,仿佛在品味著大海的味道。
而蟹黃的濃鬱香味則在口中迸發,為整個味覺體驗增添了層次和深度。
蟹黃的豐富油脂溶於蛋液中,使整體口感更為豐富,入口的瞬間帶來的是一種滑嫩與濃鬱的交融。
整體而言,這碗鬆葉蟹蒸蛋的味道層次分明,口感豐富而細膩。
既有蛋液的柔滑,又有蟹腿的彈牙和海鮮的鮮甜,最後伴隨著蟹黃的濃香,使得每一口都是一場美味的享受,令人回味無窮。
難怪能拿到88分的高分,隻差2分就能拿到優秀,味道確實比清蒸的要稍好了一點。
三兩下把手上的蒸雞蛋給解決。
李瀟很快站起來開始準備下一道菜。
看了一眼堆得整整齊齊的蟹腿,李瀟把原本的一道菜品踢出了菜單列表。
原本在菜單中是有一道鬆葉蟹腿刺身。
鬆葉蟹其實還是相當適合做刺身的,畢竟本身蟹肉相當鮮甜。
不過從蒸鬆葉蟹以及鬆葉蟹蒸蛋這兩道不同菜品的評分,以及李瀟剛才的食用體驗就能看出。
經過幾次的轉運,眼前這批鬆葉蟹雖然還是可以用來作為刺身的材料,但製作出來的刺身品質肯定不會太高。
既然沒法達到很好的品質,他也就懶得去嚐試。
畢竟,他今天直播是要給自己觀眾做示範的。
這九隻鬆葉蟹,隻是在泡沫箱裏麵呆了大半天,就已經不太適合做刺身了。
那麽經過再次的空運以及耽擱,到觀眾手裏的鬆葉蟹的活性隻會更低。
萬一有觀眾學著他製作刺身,到時候吃壞了肚子,那他罪過可就大了。
想到這裏,李瀟開口提醒道:
“雖然鬆葉蟹本身挺適合製作刺身的,不過這批鬆葉蟹到你們的手上已經經過了幾次的轉運。”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用這批鬆葉蟹來製作刺身,否則要是吃出了什麽問題,我這邊可不會負責。”
一邊說,他一邊來到那一堆鬆葉蟹腿旁邊。
“剛才給大家做了清蒸鬆葉蟹和鬆葉蟹蒸蛋。”
“或許有些不喜歡那麽清淡的朋友,會不太喜歡。”
“那麽,接下來我就要做一款口味稍微重一點的。”
“下麵這一道菜叫做避風塘炒鬆葉蟹。”
“避風塘炒蟹,算是港島一道非常出名的菜品。”
直播間:
“避風塘炒蟹是什麽鬼?”
“這做法沒聽說過····”
“主播居然連避風塘炒蟹都會??”
“好幾年前去了一趟港島,讓我最記憶猶新的一道菜就是避風塘炒蟹。”
·······
李瀟看著直播間一些觀眾的疑問,於是便開口解釋道:
“眾所周知港島在作為金融中心之前,其實是一個非常繁榮的漁港。”
“不過由於地理原因,港島經常會遇到台風。”
“如果說“避風塘”是個地名,其實並不完全正確,準確來說是舊香港地區漁民為躲避風浪停留的港灣,不單指一個特殊的地方。”
“像是港仔、銅鑼灣、筲箕灣、油麻地、鯉魚門、九龍灣、土瓜灣、船灣、西貢、觀塘這些地方其實都有避風塘,或者原本就是由避風塘擴建出來的。”
“1990年代以前,相當龐大的人口在避風塘以水為家,當中不少是漁民或水上人的後裔。”
“當時在陸地上生活的人,對於海上生活的人是存在一定的偏見和歧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