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秦孝公與衛鞅的相遇,改變曆史的契機

字數:10908   加入書籤

A+A-




    話說衛國人公孫鞅,原本是衛侯的遠親,他一直喜歡研究刑法和名分等學問。因為看到衛國國勢微弱,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就前往魏國,想尋求在相國田文的門下做事。但田文已經去世了,公叔痤接替他成為相國,鞅於是投奔到公叔痤的門下。公叔痤知道鞅的賢能,便推薦他擔任中庶子,每次遇到大事,都會和他商量。鞅的計謀都很成功,公叔痤非常欣賞他,想提拔他到重要職位,但還沒來得及,公叔痤就生病了。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看到公叔痤的病已經很重,奄奄一息,於是流著淚問道:“公叔痤,萬一您不行了,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呢?”公叔痤回答說:“中庶子衛鞅,雖然年輕,但他確實是當世罕見的奇才。大王把整個國家交給他,他的能力會遠勝於我十倍。”惠王聽後默然無語。公叔痤又說:“大王如果不任用衛鞅,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離開魏國。我擔心他被其他國家所用,必定會危害到魏國。”惠王答應說:“好的。”上了車後,惠王歎息道:“公叔痤的病實在太嚴重了,竟然讓我把國家托付給衛鞅,還說‘不用就殺掉他’。衛鞅能做什麽呢?這難道不是胡言亂語嗎?”惠王離開後,公叔痤召來衛鞅到床前,對他說:“我剛才對大王的話你也聽到了。我讓他任用你,他不答應,我又說如果不用就殺掉你,他也答應了。我先前的話是先對大王說,然後再對你說。你必須趕快離開,別等到災禍臨頭!”衛鞅說:“既然大王不能采納相國的建議任用我,又怎麽會采納相國的建議殺我呢?”於是他沒有離開。大夫公子卬與衛鞅關係很好,卬又向惠王推薦衛鞅,但惠王最後還是沒有任用他。

    到這個時候,衛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納賢才,於是離開魏國,前往秦國,尋求拜見孝公的寵臣景監。景監與他談論國家大事,了解他的才能,於是向孝公推薦了他。孝公召見衛鞅,詢問他關於治國的方法。衛鞅列舉了伏羲、神農、堯帝、舜帝的事跡作為回答,但還沒說完,孝公就已經睡著了。第二天,景監進宮拜見孝公,孝公責備他說:“你的那個客人,不過是個狂妄之徒!他的話空泛無用,你為什麽要推薦他?”景監退朝後,對衛鞅說:“我向君主推薦你,是希望得到他的歡心,讓你地位尊貴。誰知你竟然用這些空泛無用的話,讓他聽得無聊。”衛鞅說:“我是希望君主走帝道,但他沒有理解。請讓我再見他一麵,再跟他詳細說說。”景監說:“君主現在心情不好,除非五天後,否則無法再說。”五天後,景監再次對孝公說:“我的那個客人,還有話沒說完,他自告奮勇要求再見一麵,希望君主能同意。”孝公於是再次召見衛鞅,衛鞅詳細講述了夏禹劃分土地確定賦稅以及商湯、周武王順應天意、適應人民需求的事。孝公說:“客人的確知識淵博,記憶力強,但你說的那些都是古代的事,現在的情況不同,所以還不適合采用。”於是讓衛鞅離開了。景監在門外等候,看見衛鞅從公宮出來,上前詢問說:“今天的談話怎麽樣?”衛鞅說:“我向君主講述的是王道,但還是沒能符合他的心意。”景監生氣地說:“君主得到賢士就任用,就像獵人捕鳥一樣,早晚希望能有所收獲。怎麽可能放棄眼前的效果,而去追求遙遠的帝王之道呢?先生還是算了吧!”衛鞅說:“我剛才沒有明白君主的意思,擔心他的誌向太高,而我的建議太低,所以先試探一下。現在明白了。如果讓我再次見到君主,我不擔心不能說服他。”景監說:“先生已經兩次向君主進言,但兩次都讓君主不高興,我還敢再多次冒犯君主,讓您再次嚐試嗎?”第二天,景監上朝向孝公謝罪,不敢再提衛鞅的事。景監回到住處後,衛鞅問他:“你是否為我向君主再次進言了嗎?”景監回答:“沒有。”衛鞅說:“遺憾啊!君主隻是口頭上求賢,卻不能真正任用人才,我得離開了。”景監問:“先生要去哪裏?”衛鞅說:“六國的君主紛爭不已,難道就沒有比秦君更渴望賢才的君主嗎?即使不然,難道就沒有比我更能曲意逢迎、推薦賢才的人嗎?我要去尋找他們。”景監說:“先生請稍等,再等五天,我會再次向君主進言的。”

    過了五天,景監來侍奉孝公,孝公正在喝酒,突然看到飛鴻鳥從麵前飛過,於是停下酒杯歎息。景監上前問道:“您看著飛鴻鳥歎息,這是為什麽呢?”孝公回答說:“以前齊桓公曾說:‘有了仲父,就像飛鴻鳥有了羽翼。’我已經下令尋求賢能之士幾個月了,但沒有一個特別出色的人才來。就像鴻雁,隻有衝天的誌向,卻沒有羽翼的資本,因此而歎息。”景監回答說:“我的客人衛鞅,自稱擁有使國家成為帝、王、伯三種類型的方法。之前他講述了關於帝和王的方法,您認為太過於遙遠難以實行,現在他還有伯術想要獻給您,希望您能抽出一點時間,聽他把話說完。”孝公聽到“伯術”這兩個字,正合他的心意,於是命令景監立刻去召衛鞅。衛鞅進來後,孝公問他:“聽說您有伯道,為什麽不早點教我呢?”衛鞅回答說:“我並不是不想說,而是伯道與帝王之道不同。帝王之道是順應民意,而伯道則是逆著民意。”孝公聽後大怒,按住劍柄變色地說:“伯道的特點,怎麽會一定要逆著民意呢!”衛鞅回答說:“琴瑟如果音調不和諧,就必須調整弦子並重新張緊。治理國家如果不進行調整,就無法實現安定。普通百姓習慣於眼前的安逸,卻忽視了長遠的利益,他們可以共享成功的快樂,卻難以接受初始階段的考慮。就像仲父在齊國的時候,他負責國內政治,同時掌管軍事,他把全國劃分為二十五個鄉,讓四個階層的人各司其職,徹底改變了齊國的舊製。這難道是普通百姓樂於接受的嗎?但等到國家內部政治穩定,外部敵人臣服,君主享有聲譽,百姓也得到實際利益的時候,他們才會認識到仲父是天下的英才。”秦孝公說:“您真有仲父的才能,我就敢把國家交給你去處理。不過,現在還不知道您的法術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呢?”衛鞅回答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辦法使自己富強起來,那麽,這個國家就沒有辦法用兵打仗;如果用兵打仗而沒有實力作後盾,那麽就不能摧毀敵人的進攻。想要使國家富強起來,沒有比鼓勵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更好的辦法了;想要使軍隊強大起來,沒有比獎賞人民更妙的策略了。隻要給人民重賞,他們就會知道應該幹什麽;隻要告訴他們幹不好的後果,他們就會知道他們最怕什麽。如果賞罰分明,政令必能得到貫徹執行,國家就富強起來了。”孝公說:“好啊!這個方法我能實行。”衛鞅回答說:“富強的方法,如果沒有合適的人去執行,是無法實現的;有了合適的人但不專心執行,也無法實現;專心執行但受到別人的幹擾,猶豫不決,也無法實現。”孝公又說:“說得好。”衛鞅請求退下,孝公說:“我正想聽你詳細說說這個方法,為什麽要這麽快就走呢?”衛鞅回答說:“希望您能深思熟慮三天,決定好了,然後我才敢把所有的想法都說出來。”衛鞅離開朝廷後,景監責備他說:“幸虧你一再得到君主的稱讚,為什麽不趁機把心裏的想法都說出來,還要讓君主再考慮三天,這不是故意拖延時間嗎?”衛鞅回答說:“君主的決心還沒有完全堅定,我不這樣做恐怕他會中途變卦。”到了第二天,孝公派人來召衛鞅,衛鞅推辭說:“我和君主說過了,除非三天後,否則不敢再見。”景監又勸他別推辭,衛鞅回答說:“我剛剛和君主約定,如果馬上就失信,以後還怎麽取得他的信任呢?”景監於是服氣了。到了第三天,孝公派人用車來迎接衛鞅。衛鞅再次進宮拜見,孝公賜他坐下,向他請教,態度非常誠懇。衛鞅於是詳細闡述了秦國政治應當進行的改革。兩人互相問答,連續三天三夜,孝公都沒有絲毫疲倦的神色。最後,孝公任命衛鞅為左庶長,賜給他第一區的封地,黃金五百鎰。然後命令群臣:“從今以後,國家的政事,全部聽從左庶長的安排。如果有違抗的,就和違抗我的旨意一樣!”群臣們都敬畏地接受了命令。衛鞅於是製定了變法的法令,將條款呈給孝公討論,討論完畢。但還沒來得及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不能立即執行。於是在鹹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派官吏守護,並下令說:“有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賞賜十金。”來看熱鬧的百姓很多,大家都感到疑惑,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所以沒有人敢去搬。衛鞅說:“百姓不肯搬木頭,難道是獎金太少嗎?”於是他改變命令,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眾人更加疑惑。有一個人獨自出來說:“秦國的法令向來沒有重賞,現在突然有這樣的命令,一定有原因。即使得不到五十金,難道不會有一點薄賞嗎?”於是他扛起木頭,走到北門把它放下。百姓都跟著去看熱鬧。官吏跑來告訴衛鞅,衛鞅把那個人叫來,稱讚他說:“你是個好百姓,能聽從我的命令!”接著給了他五十金,說:“我終究不會對你們失信。”市場上的人們互相傳說,都說左庶長的命令一出必定執行,都事先告誡自己。第二天,新法令頒布,市場上的人們聚集觀看,無不驚訝。這是周顯王十年的事。新的法令上寫道:“一、定都:秦國的土地最為富饒,沒有比鹹陽更好的地方了。鹹陽被山脈環繞,有河流穿過,金城千裏。現在決定遷都到鹹陽,永久地確立王業。二、建立縣製:全國境內的村莊和城鎮,全部合並為縣。每個縣設立一名縣令和一名縣丞,負責執行新法;如果不履行職責,將根據情節輕重進行處罰。三、開墾荒地:凡是城郊的荒地,以及不是車馬必經之路和田間小道的地方,都要求附近的居民進行開墾,變成農田。等到莊稼成熟後,按照步長計算土地麵積,照常交納租金。六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如果步長超過六尺就算欺詐,土地將被沒收歸官府所有。四、確定賦稅:所有的賦稅都按照畝數來征收,不再采用井田製度中的十分之一稅收。所有的田地都屬於官府,百姓不能私自占用尺寸之地。五、發展農業:鼓勵男子耕種,女子織布,生產糧食和布匹多的人被稱為良民,可以免除全家的徭役;懶惰導致貧窮的人,將淪為官府的奴隸。在路上隨意丟棄灰燼,將以懶惰農民論處。對於商人和手工業者,要加重征收他們的賦稅。家庭有兩個兒子的,必須讓他們分家,各自出一份人頭稅。不分家的,全家按兩份人頭稅來征收。六、鼓勵參軍:官爵的晉升以軍功為依據,能斬獲一個敵軍首領,就獎勵一級爵位。退縮一步的就地處斬。立功多的人可以獲得更高的爵位,車輛和服飾可以任意華麗,不受限製。沒有立功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也隻能穿布衣,騎牛。皇室宗族的親近程度也以軍功的多少來決定。如果沒有立下軍功,將削去其家族名冊,視為平民。凡是私下發生爭鬥的,無論對錯,都一並處斬。七、禁止奸邪:五家為一保,十家相互連接,互相監督。一家犯法,其他九家都要一同揭發。如果不揭發,十家都將受到連坐處罰,被腰斬。能主動揭發奸邪行為的人,將得到與戰勝敵人相同的獎勵。揭發一個奸邪者,將獲得一級爵位的獎勵;私自藏匿罪犯的,將與罪犯受到同樣的處罰。在客店住宿的人,必須出示身份證明進行核實,沒有證明的不允許留宿。凡是百姓中有一人犯罪,全家都將被沒收財產,成為官府的奴隸。八、嚴格執行法令:政策法令一旦發布,無論貴賤,都要一體遵守。如果有不遵守的,將以示眾的方式進行嚴厲處罰。

    新法令頒布後,百姓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方便,有的說不方便。公孫鞅把這些人都召集到府中,責備他們說:“你們聽到新法令,隻應該遵從執行。說新法令不方便的人,是故意阻礙法令的執行;說方便的人,也是阿諛奉承的人,這兩種人都不是好公民!”於是他把這些人的名字都記下來,把他們全家都遷到邊境去做戍卒。大夫甘龍和杜摯私下裏議論新法令,被貶為庶人。於是人們都不敢再有異議了。公孫鞅於是大規模征用勞動力,在鹹陽城中修建宮殿,選擇吉日遷都。世子駟不願意遷都,並且批評變法的不妥之處。衛鞅很生氣地說:“法律不能執行,是因為上層人物違反了它。世子是君位的繼承人,不能對他施加刑罰。如果寬恕他,那就不符合法律。”於是他向孝公匯報了這件事,把罪名加在了世子的師傅身上。結果太傅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太師公孫賈被黥麵。百姓們相互議論說:“世子違反命令,他的師傅們還要受到懲罰,何況我們這些人呢?”

    衛鞅知道人心已經穩定,於是選擇了一個吉日遷都。雍州的大戶人家遷到鹹陽的有幾千家。他把秦國劃分為三十一個縣,開墾荒地,增加稅收到一百多萬。衛鞅經常親自到渭水邊視察囚犯,有一天處死了七百多人,渭水都被鮮血染紅了,哭聲響徹原野。百姓們晚上睡覺,都會在夢中驚醒。於是道路上沒有人敢撿拾別人的失物,國家沒有盜賊,糧倉充實,人們都勇於為國家作戰,而不敢私自爭鬥。秦國因此變得富強,天下無敵。於是秦國派兵攻打楚國,奪取了商、於等地。在武關之外,秦國開拓了六百多裏的土地。周顯王派使者來封秦國為方伯,於是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當時,隻有魏國在三晉中稱王,有吞並韓國和趙國的野心。聽說衛鞅被秦國重用,感歎道:“真後悔沒有聽從公叔痤的建議啊!”當時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等人都已經去世,於是魏國出資豐厚,招攬各地的豪傑。鄒城的孟軻,字子輿,是子思的高徒。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孫子。孟軻從子思那裏學到了聖賢的教誨,有著拯救世界、安定民眾的誌向。他聽說魏惠王喜歡賢士,於是從鄒城來到魏國。魏惠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以最尊貴的禮節接待他,並向他請教治國的方法。孟軻說:“我在聖人的門下學習,隻知道仁義,不知道什麽有利。”魏惠王對這話感到困惑,沒有采納孟軻的建議,於是孟軻便去了齊國。潛淵有一首詩說:“仁義非同功利謀,紛爭誰肯用儒流?子輿空挾圖王術,曆盡諸侯話不投。”

    話說衛國人公孫鞅,原本是衛侯的遠親,他一直喜歡研究刑法和名分等學問。因為看到衛國國勢微弱,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就前往魏國,想尋求在相國田文的門下做事。但田文已經去世了,公叔痤接替他成為相國,鞅於是投奔到公叔痤的門下。公叔痤知道鞅的賢能,便推薦他擔任中庶子,每次遇到大事,都會和他商量。鞅的計謀都很成功,公叔痤非常欣賞他,想提拔他到重要職位,但還沒來得及,公叔痤就生病了。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看到公叔痤的病已經很重,奄奄一息,於是流著淚問道:“公叔痤,萬一您不行了,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呢?”公叔痤回答說:“中庶子衛鞅,雖然年輕,但他確實是當世罕見的奇才。大王把整個國家交給他,他的能力會遠勝於我十倍。”惠王聽後默然無語。公叔痤又說:“大王如果不任用衛鞅,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離開魏國。我擔心他被其他國家所用,必定會危害到魏國。”惠王答應說:“好的。”上了車後,惠王歎息道:“公叔痤的病實在太嚴重了,竟然讓我把國家托付給衛鞅,還說‘不用就殺掉他’。衛鞅能做什麽呢?這難道不是胡言亂語嗎?”惠王離開後,公叔痤召來衛鞅到床前,對他說:“我剛才對大王的話你也聽到了。我讓他任用你,他不答應,我又說如果不用就殺掉你,他也答應了。我先前的話是先對大王說,然後再對你說。你必須趕快離開,別等到災禍臨頭!”衛鞅說:“既然大王不能采納相國的建議任用我,又怎麽會采納相國的建議殺我呢?”於是他沒有離開。大夫公子卬與衛鞅關係很好,卬又向惠王推薦衛鞅,但惠王最後還是沒有任用他。

    到這個時候,衛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納賢才,於是離開魏國,前往秦國,尋求拜見孝公的寵臣景監。景監與他談論國家大事,了解他的才能,於是向孝公推薦了他。孝公召見衛鞅,詢問他關於治國的方法。衛鞅列舉了伏羲、神農、堯帝、舜帝的事跡作為回答,但還沒說完,孝公就已經睡著了。第二天,景監進宮拜見孝公,孝公責備他說:“你的那個客人,不過是個狂妄之徒!他的話空泛無用,你為什麽要推薦他?”景監退朝後,對衛鞅說:“我向君主推薦你,是希望得到他的歡心,讓你地位尊貴。誰知你竟然用這些空泛無用的話,讓他聽得無聊。”衛鞅說:“我是希望君主走帝道,但他沒有理解。請讓我再見他一麵,再跟他詳細說說。”景監說:“君主現在心情不好,除非五天後,否則無法再說。”五天後,景監再次對孝公說:“我的那個客人,還有話沒說完,他自告奮勇要求再見一麵,希望君主能同意。”孝公於是再次召見衛鞅,衛鞅詳細講述了夏禹劃分土地確定賦稅以及商湯、周武王順應天意、適應人民需求的事。孝公說:“客人的確知識淵博,記憶力強,但你說的那些都是古代的事,現在的情況不同,所以還不適合采用。”於是讓衛鞅離開了。景監在門外等候,看見衛鞅從公宮出來,上前詢問說:“今天的談話怎麽樣?”衛鞅說:“我向君主講述的是王道,但還是沒能符合他的心意。”景監生氣地說:“君主得到賢士就任用,就像獵人捕鳥一樣,早晚希望能有所收獲。怎麽可能放棄眼前的效果,而去追求遙遠的帝王之道呢?先生還是算了吧!”衛鞅說:“我剛才沒有明白君主的意思,擔心他的誌向太高,而我的建議太低,所以先試探一下。現在明白了。如果讓我再次見到君主,我不擔心不能說服他。”景監說:“先生已經兩次向君主進言,但兩次都讓君主不高興,我還敢再多次冒犯君主,讓您再次嚐試嗎?”第二天,景監上朝向孝公謝罪,不敢再提衛鞅的事。景監回到住處後,衛鞅問他:“你是否為我向君主再次進言了嗎?”景監回答:“沒有。”衛鞅說:“遺憾啊!君主隻是口頭上求賢,卻不能真正任用人才,我得離開了。”景監問:“先生要去哪裏?”衛鞅說:“六國的君主紛爭不已,難道就沒有比秦君更渴望賢才的君主嗎?即使不然,難道就沒有比我更能曲意逢迎、推薦賢才的人嗎?我要去尋找他們。”景監說:“先生請稍等,再等五天,我會再次向君主進言的。”

    過了五天,景監來侍奉孝公,孝公正在喝酒,突然看到飛鴻鳥從麵前飛過,於是停下酒杯歎息。景監上前問道:“您看著飛鴻鳥歎息,這是為什麽呢?”孝公回答說:“以前齊桓公曾說:‘有了仲父,就像飛鴻鳥有了羽翼。’我已經下令尋求賢能之士幾個月了,但沒有一個特別出色的人才來。就像鴻雁,隻有衝天的誌向,卻沒有羽翼的資本,因此而歎息。”景監回答說:“我的客人衛鞅,自稱擁有使國家成為帝、王、伯三種類型的方法。之前他講述了關於帝和王的方法,您認為太過於遙遠難以實行,現在他還有伯術想要獻給您,希望您能抽出一點時間,聽他把話說完。”孝公聽到“伯術”這兩個字,正合他的心意,於是命令景監立刻去召衛鞅。衛鞅進來後,孝公問他:“聽說您有伯道,為什麽不早點教我呢?”衛鞅回答說:“我並不是不想說,而是伯道與帝王之道不同。帝王之道是順應民意,而伯道則是逆著民意。”孝公聽後大怒,按住劍柄變色地說:“伯道的特點,怎麽會一定要逆著民意呢!”衛鞅回答說:“琴瑟如果音調不和諧,就必須調整弦子並重新張緊。治理國家如果不進行調整,就無法實現安定。普通百姓習慣於眼前的安逸,卻忽視了長遠的利益,他們可以共享成功的快樂,卻難以接受初始階段的考慮。就像仲父在齊國的時候,他負責國內政治,同時掌管軍事,他把全國劃分為二十五個鄉,讓四個階層的人各司其職,徹底改變了齊國的舊製。這難道是普通百姓樂於接受的嗎?但等到國家內部政治穩定,外部敵人臣服,君主享有聲譽,百姓也得到實際利益的時候,他們才會認識到仲父是天下的英才。”秦孝公說:“您真有仲父的才能,我就敢把國家交給你去處理。不過,現在還不知道您的法術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呢?”衛鞅回答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辦法使自己富強起來,那麽,這個國家就沒有辦法用兵打仗;如果用兵打仗而沒有實力作後盾,那麽就不能摧毀敵人的進攻。想要使國家富強起來,沒有比鼓勵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更好的辦法了;想要使軍隊強大起來,沒有比獎賞人民更妙的策略了。隻要給人民重賞,他們就會知道應該幹什麽;隻要告訴他們幹不好的後果,他們就會知道他們最怕什麽。如果賞罰分明,政令必能得到貫徹執行,國家就富強起來了。”孝公說:“好啊!這個方法我能實行。”衛鞅回答說:“富強的方法,如果沒有合適的人去執行,是無法實現的;有了合適的人但不專心執行,也無法實現;專心執行但受到別人的幹擾,猶豫不決,也無法實現。”孝公又說:“說得好。”衛鞅請求退下,孝公說:“我正想聽你詳細說說這個方法,為什麽要這麽快就走呢?”衛鞅回答說:“希望您能深思熟慮三天,決定好了,然後我才敢把所有的想法都說出來。”衛鞅離開朝廷後,景監責備他說:“幸虧你一再得到君主的稱讚,為什麽不趁機把心裏的想法都說出來,還要讓君主再考慮三天,這不是故意拖延時間嗎?”衛鞅回答說:“君主的決心還沒有完全堅定,我不這樣做恐怕他會中途變卦。”到了第二天,孝公派人來召衛鞅,衛鞅推辭說:“我和君主說過了,除非三天後,否則不敢再見。”景監又勸他別推辭,衛鞅回答說:“我剛剛和君主約定,如果馬上就失信,以後還怎麽取得他的信任呢?”景監於是服氣了。到了第三天,孝公派人用車來迎接衛鞅。衛鞅再次進宮拜見,孝公賜他坐下,向他請教,態度非常誠懇。衛鞅於是詳細闡述了秦國政治應當進行的改革。兩人互相問答,連續三天三夜,孝公都沒有絲毫疲倦的神色。最後,孝公任命衛鞅為左庶長,賜給他第一區的封地,黃金五百鎰。然後命令群臣:“從今以後,國家的政事,全部聽從左庶長的安排。如果有違抗的,就和違抗我的旨意一樣!”群臣們都敬畏地接受了命令。衛鞅於是製定了變法的法令,將條款呈給孝公討論,討論完畢。但還沒來得及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不能立即執行。於是在鹹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派官吏守護,並下令說:“有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賞賜十金。”來看熱鬧的百姓很多,大家都感到疑惑,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所以沒有人敢去搬。衛鞅說:“百姓不肯搬木頭,難道是獎金太少嗎?”於是他改變命令,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眾人更加疑惑。有一個人獨自出來說:“秦國的法令向來沒有重賞,現在突然有這樣的命令,一定有原因。即使得不到五十金,難道不會有一點薄賞嗎?”於是他扛起木頭,走到北門把它放下。百姓都跟著去看熱鬧。官吏跑來告訴衛鞅,衛鞅把那個人叫來,稱讚他說:“你是個好百姓,能聽從我的命令!”接著給了他五十金,說:“我終究不會對你們失信。”市場上的人們互相傳說,都說左庶長的命令一出必定執行,都事先告誡自己。第二天,新法令頒布,市場上的人們聚集觀看,無不驚訝。這是周顯王十年的事。新的法令上寫道:“一、定都:秦國的土地最為富饒,沒有比鹹陽更好的地方了。鹹陽被山脈環繞,有河流穿過,金城千裏。現在決定遷都到鹹陽,永久地確立王業。二、建立縣製:全國境內的村莊和城鎮,全部合並為縣。每個縣設立一名縣令和一名縣丞,負責執行新法;如果不履行職責,將根據情節輕重進行處罰。三、開墾荒地:凡是城郊的荒地,以及不是車馬必經之路和田間小道的地方,都要求附近的居民進行開墾,變成農田。等到莊稼成熟後,按照步長計算土地麵積,照常交納租金。六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如果步長超過六尺就算欺詐,土地將被沒收歸官府所有。四、確定賦稅:所有的賦稅都按照畝數來征收,不再采用井田製度中的十分之一稅收。所有的田地都屬於官府,百姓不能私自占用尺寸之地。五、發展農業:鼓勵男子耕種,女子織布,生產糧食和布匹多的人被稱為良民,可以免除全家的徭役;懶惰導致貧窮的人,將淪為官府的奴隸。在路上隨意丟棄灰燼,將以懶惰農民論處。對於商人和手工業者,要加重征收他們的賦稅。家庭有兩個兒子的,必須讓他們分家,各自出一份人頭稅。不分家的,全家按兩份人頭稅來征收。六、鼓勵參軍:官爵的晉升以軍功為依據,能斬獲一個敵軍首領,就獎勵一級爵位。退縮一步的就地處斬。立功多的人可以獲得更高的爵位,車輛和服飾可以任意華麗,不受限製。沒有立功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也隻能穿布衣,騎牛。皇室宗族的親近程度也以軍功的多少來決定。如果沒有立下軍功,將削去其家族名冊,視為平民。凡是私下發生爭鬥的,無論對錯,都一並處斬。七、禁止奸邪:五家為一保,十家相互連接,互相監督。一家犯法,其他九家都要一同揭發。如果不揭發,十家都將受到連坐處罰,被腰斬。能主動揭發奸邪行為的人,將得到與戰勝敵人相同的獎勵。揭發一個奸邪者,將獲得一級爵位的獎勵;私自藏匿罪犯的,將與罪犯受到同樣的處罰。在客店住宿的人,必須出示身份證明進行核實,沒有證明的不允許留宿。凡是百姓中有一人犯罪,全家都將被沒收財產,成為官府的奴隸。八、嚴格執行法令:政策法令一旦發布,無論貴賤,都要一體遵守。如果有不遵守的,將以示眾的方式進行嚴厲處罰。

    新法令頒布後,百姓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方便,有的說不方便。公孫鞅把這些人都召集到府中,責備他們說:“你們聽到新法令,隻應該遵從執行。說新法令不方便的人,是故意阻礙法令的執行;說方便的人,也是阿諛奉承的人,這兩種人都不是好公民!”於是他把這些人的名字都記下來,把他們全家都遷到邊境去做戍卒。大夫甘龍和杜摯私下裏議論新法令,被貶為庶人。於是人們都不敢再有異議了。公孫鞅於是大規模征用勞動力,在鹹陽城中修建宮殿,選擇吉日遷都。世子駟不願意遷都,並且批評變法的不妥之處。衛鞅很生氣地說:“法律不能執行,是因為上層人物違反了它。世子是君位的繼承人,不能對他施加刑罰。如果寬恕他,那就不符合法律。”於是他向孝公匯報了這件事,把罪名加在了世子的師傅身上。結果太傅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太師公孫賈被黥麵。百姓們相互議論說:“世子違反命令,他的師傅們還要受到懲罰,何況我們這些人呢?”

    衛鞅知道人心已經穩定,於是選擇了一個吉日遷都。雍州的大戶人家遷到鹹陽的有幾千家。他把秦國劃分為三十一個縣,開墾荒地,增加稅收到一百多萬。衛鞅經常親自到渭水邊視察囚犯,有一天處死了七百多人,渭水都被鮮血染紅了,哭聲響徹原野。百姓們晚上睡覺,都會在夢中驚醒。於是道路上沒有人敢撿拾別人的失物,國家沒有盜賊,糧倉充實,人們都勇於為國家作戰,而不敢私自爭鬥。秦國因此變得富強,天下無敵。於是秦國派兵攻打楚國,奪取了商、於等地。在武關之外,秦國開拓了六百多裏的土地。周顯王派使者來封秦國為方伯,於是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當時,隻有魏國在三晉中稱王,有吞並韓國和趙國的野心。聽說衛鞅被秦國重用,感歎道:“真後悔沒有聽從公叔痤的建議啊!”當時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等人都已經去世,於是魏國出資豐厚,招攬各地的豪傑。鄒城的孟軻,字子輿,是子思的高徒。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孫子。孟軻從子思那裏學到了聖賢的教誨,有著拯救世界、安定民眾的誌向。他聽說魏惠王喜歡賢士,於是從鄒城來到魏國。魏惠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以最尊貴的禮節接待他,並向他請教治國的方法。孟軻說:“我在聖人的門下學習,隻知道仁義,不知道什麽有利。”魏惠王對這話感到困惑,沒有采納孟軻的建議,於是孟軻便去了齊國。潛淵有一首詩說:“仁義非同功利謀,紛爭誰肯用儒流?子輿空挾圖王術,曆盡諸侯話不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