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幽州之變(四)
字數:11706 加入書籤
次日大清早就有信使通報,請鄭大帥往子城議事。
九月二十七日,既非朔望,也不是甚要緊日子。
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會議,得出大事。
鄭守義就有些抗拒。
不想去子城。
要說是怕李老三下黑手吧?也不至於。左右都是城裏,在顯忠坊與在子城也沒甚本質區別,主要是心理感受很不相同。
一想要進子城,總有種要上法場的感覺。
雖然感覺不至於。
鄭守義就不禁想起當初在安邊,他陪著大李子闖劉窟頭的院子,如今想來是真的虎。若老劉黑了心……
哎呀,真是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可是不去顯然也不行。
使者是薛阿檀,鄭守義心裏更是砸翻了醬鋪子,五味雜陳翻滾不休。
這位仁兄是豹騎軍指揮使,再說帶不穩,那也帶了這些年了,畢竟身份在這裏,肯定是不可忽視的一位參賽選手。昨天夜裏他還在琢磨一直沒見到人,尋思著要打聽打聽,跟老薛勾兌勾兌。
畢竟,當年在柏鄉,哥倆也是通過氣的不是。
此時見麵,鄭大帥頓時明白這老小子十有七八也倒了。
大不順氣的鄭二黑著臉就噴“老薛你這不仗義啊,有好事也不帶俺。”這還用說麽,肯定也給李老三做了狗腿。
薛阿檀反唇相譏道“屁個好事。你在振武軍快活,哪曉得爺爺心裏苦。”
鄭守義心說你苦個屁,看這個模樣,哪裏苦了?現在是你們一群老混蛋合夥搞事情不帶我,弄不好還要搞我鄭某人好吧。遂不依不饒道“說,李三給你什麽好處?”李老三可以呀,一個一個的,都被拿下了?
哼,心裏苦?
沒好處,沒好處誰肯。
薛阿檀素知這黑貨不吃虧,也不瞞他,道“鐵槍軍,定員五千。”
看看,看看。
感覺又丟了一個億。
這就明白了。
薛阿檀在盧龍這些年營頭一直不大,這把算是熬出頭了。
奶奶地,李老三不仗義啊。拉秦光弼、拉薛阿檀就真出血,到他老鄭這裏怎麽就麽個表示?厚此薄彼啊……哦不,厚彼薄此啊。
萬分不甘地跟著薛阿檀行走,鄭二道“今日何事?”
去肯定要去。
去了,說不定還能撿點便宜。
不去,那就真的啥好處都無嘍。
“軍議,定下秦郎去河東。上奏朝廷,大郎襲爵,李司馬接任盧龍節度使。”
薛阿檀答得言簡意賅,鄭將軍聽得心裏有火,叫嚷道“朝廷?哪個朝廷?”心說,大唐天子都被朱三弄死多少年了,難道向洛陽的朝廷上奏麽?
“嗯,自然是大唐朝廷。”
看薛阿檀睜著眼睛說瞎話,鄭守義翻個白眼道“薛郎,你我兄弟說話,還要如此麽?”眼看秦光弼、薛阿檀都不白幹,鄭守義心裏難受啊。
這看到吃不著的苦,有誰能夠體會?
薛阿檀眼神複雜地看看老黑,夠頭過來壓著嗓子說“鄭兄,你也是明白人,何必與我為難。”
鄭守義眨巴雙眼片刻,長歎一口氣,道“罷,罷。”也確實沒錯。薛阿檀這個情況,還能怎麽樣呢?
昨天一宿鄭老板都沒合眼,翻來覆去思考這個局麵。結果是越想越灰心,越想越喪氣。這城裏他隻有百來號親兵,狗屁不當。老秦、老薛都跟李老三沆瀣一氣了,再加上李老三自己的輔軍弟兄。
這他娘的。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我老鄭就是案板上的一條魚啊。
奶奶地,看看能不能翻身吧。
再次進入子城,情緒與昨日多少有些不同。
昨日雖然忐忑,害怕被大李子弄,好歹也有一線希望。
今日不忐忑了,不擔心有誰弄他,可是也沒啥搞頭嘍。
軍議地點在子城的主殿,鄭守義抬頭,發現殿上的匾額寫著“明堂”二字。心想,這殿是這個名兒麽?鄭二來這裏次數不多,往往也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竟一時怎麽也想不起此前叫個甚名。
自藩鎮割據以來,武夫桀驁橫行,節度使就是一鎮的土皇帝。幽州的子城便與皇都的皇城無異,也講究個殿堂樓閣,管廊排列。這座主殿就是幽州節度使主政的正殿,至少遼王治鎮以來,一般每月的朔、望日,也就是初一、十五,大李子就要在此聽取文武匯報,商討要事。
當然,這幾年大李子留在河東看場子,幽州這裏就冷清了許久。今年以來,隨著大李子回歸幽州,這殿才又用過幾次。
老黑今天隻穿了絹甲。
穿鐵甲幹嘛?有啥用?
絹甲這是唐甲製式之一,有個鎧甲的模樣,以絹布、皮革製作,其實沒啥防禦力,主要突出一個“秀”,類似禮服。
進殿時,有小中官過來領他在前排坐下,就杵在右排上首。發現秦光弼還在他下麵,倒是讓老鄭心裏稍稍好受了一點。
鄭大帥向上觀瞧,發現與從前有些不同,主位邊上還擺了個位置。
暫時兩個位置都空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這邊武將的位置上,還坐著射日軍指揮使李正生也就是麻利,保定軍指揮使契裏,義從軍的契苾誠。老輔軍的陳新國也是熟人不假,咦?怎麽胖五郎也赫然在列是什麽鬼?
還有幾個生麵孔,鄭守義反正是叫不上名字。
對麵是文官,居首的不是別人,正是李家老太公。看看年紀不小,精神很好,目光灼灼地看著武將。在座還有馮良建、李君操等等一幹人,或相識,或不知。鄭二不禁感慨,自己與這幽州真是越行越遠了。
鄭守義暗暗盤算殿內局麵,就聽有腳步聲過來。
收攝心神,看見是李家叔侄進來。
二人由老中官張承業領著,一前一後,是李老三在前,大侄子在後。走到近前,李崇武停步讓了李洵先行上了主座,他就在邊上位置稍後落座。
老中官張承業如一尊木雕,麵無表情地立在一邊,俯瞰著眾人。
別說,這老中官身量可是不低。
對麵李太公就帶頭向主座拜禮。
眾文武遂與上座的二人換禮。動作就很雜亂,但是意思到了,也沒人計較。
李洵與李崇武二人亦向眾人回拜。
禮畢,高坐主席的李洵沒有發言,卻是邊上的李老三向眾人又一行禮,開口道“邀諸君來,是有件大事告知列位。”
李三的聲音渾厚沉穩,悠悠道“柏鄉一戰,我軍大獲全勝,叵耐兵凶戰危,大王意外受創。回鎮以來似有好轉,不意上月複發……
說到這裏,李三的聲音有些哽咽,忍不住開始以袖掩麵。
後麵李洵也已淚奔。
“啊,失儀,抱歉。”擦去眼角的淚痕,李三哽咽道,“日前,大王去了……
盡管鄭守義早已知道李大身死,盡管他老黑也曾起過各種心思,但是此時此刻,坐在這大殿之上,在這樣一種氛圍裏,鄭老二仍不免心潮澎湃。
他不禁想起了倒在自己懷中的鄭大,想起了未能親自送終的阿娘。
他也想起了與李大相處的點點滴滴,從在李家小校場切磋到從軍後的一路關照,想起來,自己追隨李大的腳步,從幽州,到安邊,到河東,到山北,回幽州,征魏博,征義武,征成德,征河東。
想起與李大相處的點點滴滴,想起李大的音容笑貌,想起那夜李大唇角的鮮血是那樣刺目。
又一個兄長去了。
就有些感懷,鄭守義眼角開始泛酸,最終也變成了潰堤的江水。
殿內眾人顯然都已知曉此事,隻是今天正式公布而已。所以眾人並未驚慌,隻是一起陷入悲慟之中,一時間,堂內哽咽抽泣之聲不絕。
各有各的觸動,各有感傷之態。
倒是對麵的李太公麵色如常,似乎死的不是他兒子。
李老三率先平複心情,朗聲道“自景城起家,二十餘年來,王兄殫精竭慮,衣不過三件,食不出四味,夙興夜寐,率領我軍從一小小營頭打下這份基業,殊為不易。
方今乾坤失序,王兄起於微末,體察天下疾苦,常謂我言,止戈為武,我等大丈夫生逢其時,當戡平亂世,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治鎮以來,王兄外抗強敵內撫孤寡,料民生,興教化,無一日懈怠。
奈何天不假年,殲我良人。
諸君皆是王兄之肱骨,是我鎮之柱石。今王兄創業未半而先殂,我等生者,尚需……尚需……努力,以告慰王兄在天之靈。”
李三說得情真意切,鄭守義卻漸漸收了淚水,心說,戡平亂世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這是你李老三的話吧。
李三停口,目光一一掃過眾人,而後緩緩抬手,將黑襆頭猛然取下,露出一個黑頭巾包著的腦袋。鄭守義總覺著哪裏別扭,又見這廝一把扯下頭巾,就現出一顆鋥光瓦亮的禿瓢來,驚得老黑一跳。
大唐開放包容,發式多種多樣,且唐律並無髡刑,所以各種奇裝異服層出不窮。什麽殺馬特、煙熏妝,髒辮,大波浪,又或者各種胡兒造型,林林總總,可能受限於技術水平與後世不能完全相比,但要說這個花樣那是絕對不少。
但是,漢人的主流還要講究個束發的體統,若非遁入空門,罕有剃個禿瓢的。
尤其是身居高位者,更無此例。
所以,李老三這麽個造型,著實驚呆了鄭守義,也驚呆了在座的許多人。
便聽李老三道“家兄因梁賊而死,此仇不共戴天。
天下未能一統,百姓尚在水深火熱之中。我李三郎今日斷發明誌,當繼承王兄遺誌,戡平亂世,再造大唐。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不滅梁賊,不能混一天下,李某絕不蓄發!”
他這一說,底下陳新國、胖五郎等輔軍係統的將領也紛紛摘下頭巾,露出一顆顆鹵蛋來。
眾人亦道“我等斷發明誌,繼承遼王遺誌,戡平亂世,再造大唐。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不滅梁賊,不混一天下,我等絕不蓄發!”
謔,這齊聲朗誦的這個氣勢很是慷慨激昂啊。這你說沒有反複排練,他都不能這樣齊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哎呀!有備而來啊,全要做禿驢怎麽?
鄭守義左右瞅瞅,發現秦光弼幾個倒是沒有跟進,瞧那模樣,似乎也很是驚訝,目光看向這些禿瓢,表情也很愕然。
對麵的那些酸丁們同樣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樣,顯然也不知情?
等禿瓢鹵蛋們亮了相,李老三才又道“列位,我軍已有盧龍、振武、河東、義武四鎮之地,治下數百萬生民,數十萬將士。王兄身後當擇一人襲位,以使政出有門,令出有據……
“大郎去時已有遺言,以三郎襲位。”李三才說到一半,便有李太公開口接腔道,“三郎推辭不受,堅持嫡長襲位。若在天下太平自無不可,但方今亂世,國賴長君。我做主,洵兒襲遼王爵位,三郎為節度留後,攝軍政事。”
嗯?
鄭守義是萬萬沒有想到這李太公會發言。
要說這李太公麽,其實身份很尷尬,別看李大是他兒子,但是,這份基業他說話未必有什麽分量。
看在李大的麵上,弟兄們尊你一聲李太公這是尊重。可是你老小子也得有點自知之明。幫忙管管錢糧、收取租賦這都沒啥,哪怕吃點拿點,隻要不過分,弟兄們也都能睜隻眼閉隻眼。
但是,軍政大事啥時候輪到這老小子做主了?
這可就是失了分寸,忘了本分。弟兄們不給麵子,你算什麽玩意?
若是惹急了翻臉……
正覺著一股邪火噌噌升起,鄭守義赫然驚覺,這是李老三的安排吧?
翻臉?
嗬嗬,沒有的事。
認真一想,做了多年大帥的鄭二卻聽出來這裏有個含糊。遼王是李洵不錯,但是李三這個節度留後是哪一鎮的節度留後?這個攝軍政事又是管哪一鎮的軍政事?
這個疑惑很快就被解答。
老漢才說完,李三就接回了話頭說“今有四鎮,按慣例是各鎮節度使掌本鎮兵事,總決於王兄。今王兄不在,為統一軍令、政令,我欲設樞密院,總掌四鎮軍政事。
各鎮兵事,仍由各鎮節度使管轄,但一切兵事由樞密院總決,節度使亦需遵樞密院令。
各鎮文官由樞密院委派,戰時尊節度使將令,但平時節度使不得幹預民政。
列位以為如何?”
好嘛,這小子居然跳過了節度留後與遼王繼承這一節,直接丟出個樞密院來,一出手就炸得老鄭是外焦裏嫩,根本鬧不清這裏頭的門道。
從前,李大直領了盧龍、河東兩鎮節度使,軍政一把抓,但是屬鎮義武節度使就是管軍不管民,這先例還就是從他鄭某人身上開的頭。
振武軍按道理也是這樣,隻因那邊比較荒僻,大李子也沒甚得力人手,所以民政一直是劉三掛著節度府屬官的銜在幹。你可以說這是節度府軍民一把抓,也可以說劉老三是名不正言不順。
似乎,好像,這樞密院就是大李子的一個變形?
有些彎彎繞鄭守義一時想不明白,但是,有一點卻很清楚,這個樞密院關係重大,究竟李老三準備怎麽個搞法,可不能含糊了。
頭頭估計就是李老三沒跑,但是,既然是樞密院了,那總不能一個人幹吧?“樞密院”麽,肯定要有些人的。
那麽,還有誰?
有沒有我老鄭的身位?
就在鄭守義苦苦思索時,邊上秦光弼道“留後,不知這樞密院如何組成?”
鄭守義忙豎起耳朵聽講,兩隻眼睛也死死盯著李三。便見李老三道“樞密院暫設六人,其中樞密使一人,副使五人。我為樞密使,鄭守義、秦光弼、李承嗣、張德、李君操為副使。”
鄭守義意外聽說自己也在這個樞密院裏,而且位置很靠前,雖隻是個副使,但是聽著也不錯嘛。
鄭大帥立刻意識到,這應該就是李三郎開給自己的條件了。
李老三這個操作著實讓人不解。要開條件,不是應該私下勾兌明白麽?
這些年老黑也讀了點書,知道朝廷從前有個三省六部,這樞密院不就是四鎮的尚書省麽?李老三是宰相,爺爺也是個副宰相?
唐朝皇帝都沒了,老李家早晚要上台,李三這是不當皇帝要當宰相麽?
歪頭瞥了眼秦光弼,鄭守義心想,這老小子,怨不得跟李三穿了一條褲子。將來外甥做天子,他老秦做又是節度使又是副宰相,了不得呀。
關鍵是發現自己並沒有被完全忽視,好歹也給允了個副宰相,鄭將軍就覺著……似乎還行。
邊上秦光弼明顯是念完了台詞,一拱手表示同意收了聲。
既然自己也混了個樞密副使,鄭守義當然不好意思反對了,總不能自己反對自己。他現在隻是關心一點,做了這個副使,他的節度使怎麽辦。做了這個樞密副使,到底有什麽好處。
如果李老三想玩明升暗降的把戲,嘿嘿,絕不可能。
到了這一步也不能再客氣。鄭某人是看明白了,跟李三這老小子,就不能謙虛。他想到就問,道“李……嗯嗯”,差點就把李三兩字叫出,緊急刹車改口,“留後,那俺這個振武軍節度使怎麽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李三坦坦蕩蕩回望著鄭老二,道“這不耽誤。鄭帥該是振武軍節度使,還是振武軍節度使。”
鄭二聽說,感覺沒話講了,道“那俺沒意見。”
至於樞密副使有什麽好處……鄭某人決定先不著急發言,肯定還會有人來問。就算沒人問,自己也不著急問。他的根是振武軍,是毅勇軍,隻要不動他的根,別的都好說。
說一千道一萬,最後還得實力說話。
隻要爺爺手裏有刀,誰他娘地也別想騎在老子頭上屙屎。
李承嗣、張德不在場,秦光弼、鄭守義都沒異議,對麵的李君操更不會有個“不”字,拱手認下。
這事就算是定了。
新晉留後兼樞密使李老三又道“河東節度使不可懸而不決,我意由秦光弼將軍出任,諸位樞密副使以為如何?
誰同意?
誰反對?”
這事兒秦光弼肯定不好吭聲,老鄭就覺著自己還是應該撐老秦一把。雖然這老小子這回辦事不太仗義,自己投了李三不帶他鄭某人玩,但是畢竟要做鄰居,又是親戚,又都是樞密副使,還是應該友好相處。
遂道“我看成。”
對麵李君操也道“可。”
李樞密的目光落在秦光弼臉上,老秦拱拱手道“喏。”
李老三是問樞密副使的意見,現場的樞密副使們都同意了,沒在現場的也沒法發表意見。堂中眾人更無一人出頭反對,這事便又定下了。
李樞密再道“本來遼王襲爵應由聖人頒下敕旨,奈何國難,隻好從權。
擇吉日行禮便罷。
因暫無聖人敕旨,為表誠心,我意四鎮節度使先稱節度留後,待他日大唐複國,再行追授,列位樞密副使以為如何?”
大唐天子都沒了,叫節度留後還是叫節度使其實也沒多少差別。反正手裏有兵,鎮裏爺爺說話算數,鄭大帥並不覺著需要糾結。
鋼刀之下,誰敢反對?
既然無人異議,這事兒也就定了。
緊接著,李樞密又提出幾條建議。
其一,教練軍及部分豹騎軍重新改組為射日軍,由秦光弼任指揮使,啟程趕赴晉陽上任。
其二,幽州的教練軍由李樞密重新組建,並親任指揮使。
其三,設鐵槍軍,由薛阿檀組建鐵槍軍並任指揮使。
這幾件事情,李樞密提議,副樞密使們一致同意,順利決定。
鄭守義這就咂摸出一點味道了。
看見別人吃肉,鄭大帥不甘寂寞。想想沒有後方輸血,振武軍的一畝三分地不好擺弄,也試著發言,想驗一驗他這個樞密副使說話好使不好使。
鄭副樞密使於是借口振武軍兵寡,要求追加兵額。李老三帶頭表示同意,秦光弼、李君操亦同意。遂議定振武軍增軍額至四千,常捷軍額八千,鄭老二頓覺李老三還算仗義,滿意自己的這個樞密副使有些分量。
秦光弼半途就離席走了。
鄭守義陪至午後,又安排了向天下發出報哀使等等事項。仍然是樞密使提議,樞密副使們,其實也就他鄭某人與李君操表態支持還是反對,堂中其餘眾人,都是默默聽講,絕不多言。
散會出來,正看見妹婿李崇德這廝在外頭晃悠。
鄭二搶步過去,一把捉了他的臂膀道“妹婿,可有暇麽?”
李崇德是帶著隊伍在巡邏,忽被二舅哥捉了,感覺就沒好事,苦著臉道“內兄,內兄,俺還在當值啊。”
鄭守義還管你這個,衝邊上幾個兵道一聲“去忙吧”,拉了妹婿就往家走。
喜歡刀尖上的大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刀尖上的大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