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精兵之策
字數:3091 加入書籤
三國,從孫策和周瑜手裏搶江東!
或許陳飆又覺得自己不應該講造紙的事情,他又把話題兜回去“登記造冊之後,這用途就大了,例如發放軍糧時,按登記發放,不會少發,亦不會發得太多。又例如士兵傷殘、戰死,亦根據登記發放撫恤。”
“等等……”周瑜打斷了陳飆的話“發放撫恤?”
這戰亂年代,很多人跑去當兵,隻為一口糧,死了就死了,哪有什麽撫恤?
“正是,我不僅要為傷殘或戰死的士兵發放撫恤,還要為士兵發放軍餉。”
周瑜和魯肅又是目瞪口呆,魯肅急忙反對“主公,這可不行,這得花多少錢?我軍哪有那麽錢?”
天下大亂之後,各地諸侯養兵都是靠自己籌集,士兵軍餉極其微薄,有的士兵還沒有軍餉。士兵唯有在打了勝仗之後,獲得繳獲的機會,才得到一些額外的收入。
“現在沒有,以後都會有的!這事以後再說,咱們還是先說說解決私兵之事。”陳飆也不想說一件事時,老是要改變話題,去講其他事情。
“總而言之,我打算提高士兵所得,我軍的士兵待遇遠高於其他士兵,如此一來,百姓才會踴躍當兵,為我而戰。”
“屆時,我再鼓勵將領上交私兵,那麽有私兵的將領不交也不行呀,一則,用自己的錢養兵,還不一定養得起;二則,就算他們不交,手下的私兵也跑了,都跑到我這裏來了。”
周瑜和魯肅恍然大悟,還真是這麽一回事,士兵自然要跑到有軍餉的軍隊裏當兵。
“主公,這士兵得到的太多,會占用我軍大量錢糧,由此造成負擔,我軍就無法招募更多的士兵。”魯肅這個問題提到點子上了。
“這簡單,我軍日後要走精兵之策。”
“精兵之策?”周瑜和魯肅又是一愣,兩人感覺到陳飆說了好幾個他們以往從未聽說過的說法。
“不錯,士兵貴精不貴多,我軍以後招募士兵,要求要嚴格,加入我軍後,也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具備了在戰場上廝殺的技能,才能真正上戰場。”
“這士兵精銳,每一戰折損就少,還照樣能打勝仗,我軍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士兵。士兵少了,就會有更多的百姓種田,收入就多了。”
“就如高順率領的陷陣營,就七百人,但個個英勇,每次出戰,一對三的兵力仍不落下風。”
“這士兵少了,節省下來的錢我就用來打造器械,豈不更好?陷陣營的每一個士兵都身穿藤甲,全營有四百把長兵器,五百把弓箭,還有兩百個盾牌,且這盾牌都是鐵製的。”
鐵盾牌用鐵量極大,一個盾牌用鐵量頂得上幾十把刀,這價格不菲。劉曄和鐵匠蒲覽曾在廬江境內發現過鐵礦,但開采困難,至今都沒辦法提高鐵產量。
“總之,我希望提高我軍軍隊的戰力及待遇,同時限製了將領的權力,如此一來,將領的私兵就慢慢地成為累贅,適當的時候就收回來。”
周瑜和魯肅沒有說話,或許兩人也不知道陳飆講得是否有理,他們需要時間思考。
“至於當地豪族,他們的私兵主要源於藏匿的人口,今天下大亂,戶籍製度崩壞,我等要重新建立戶籍製度,清點揚州境內的人口,製黃冊,丈量土地,製魚鱗冊。”
黃冊和魚鱗冊被陳飆稱為兩冊製度,前者用於戶籍登錄,後者用於土地分配與耕種。他在廬江實行兩冊製度已有兩年了,後來在江夏、九江和柴桑慢慢推廣,前者歸劉渙負責,後者由國淵負責,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劉渙和國淵雖名聲不顯,但已經是他的最得力的助手。
“兩冊製度在江東亦要推進,一旦推進,百姓就會被分配土地,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豪族藏匿人口用處就變小,而被藏匿的人口更向往外麵的生活,就會對豪族進行反抗。此時,我再推行相應政策,順水推舟,嚴禁豪族藏匿人口,必能水到渠成。”
“揚州地廣人稀,又沃野千裏,養活幾千萬人口都沒問題,現在整個揚州才三四百萬人口。”
“那山越該如何對付?”周瑜和魯肅已經跟不上陳飆的思維,便不自覺地換個話題。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原則上周瑜和魯肅都是豪族。
“原本我對山越持友好態度,認為他們隻要不惹我們,我們也不宜去惹他們,但我還是想簡單了,山越人曾經襲擊柴桑,我不得不警惕。”
“山越人雖分於江東各地,但實際並非一族人,而是各個獨立的存在,隻是我等基於多方麵的原因,將其統稱為山越。如此,我等可逐個擊破,先北後南。”
“豫章南部,會稽南部較偏遠,我暫時不管,隻能聽之任之,我首先要解決的是丹陽境內的山越及豫章鄱陽湖一帶的山越。”
對於丹陽郡的發展,陳飆是有規劃的,否則他就不會去修虎林城了。
“丹陽山越集中於宛陵的西南麵、南麵的涇縣、黟縣、歙縣等地,我需要在宛陵派能人鎮守,先禮後兵,如若山越不服,隻好以兵壓製。”
“待解決丹陽山越後,再徐徐南下,進入會稽境內,豫章郡亦是如此。”
周瑜低頭思考著“山越之民,必是我軍大患,如若不及時解決,會製約我軍的發展。以我軍目前的情況,不宜發展過快,對於山越,確實應先北後南,徐徐圖之。”
“隻是主公想對山越來以禮待之,恐怕會有所失望,山越人桀驁不恭,從未輕易服人,其百姓生活困苦,就想擄掠我江東縣城。主公當做好準備,提兵征討。”
“如果能解決私兵,又能解決山越,江東必將穩固,隻是主公的思維過於獨特,瑜愚鈍,一些說法亦是沒想明白。瑜會再思考一番。”
三人聊了一個多時辰,然後陳飆和魯肅才離開。此時,對於江東三郡的治理,他的腦子裏已經有一個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