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章 空間的物質構想

字數:3499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純物質世界 !
    另一個讓我腦漿快要崩裂的就是基礎物理學。想要把所有事物歸類成物質,基礎物理學是不能不說的一部分,我也隻能本著“點到為止”的原則來講述。
    在思考這些問題前,要明確兩種不同的思考角度,一種是生物角度,一種是非生物角度。某種程度上說非生物角度完全沒有探討的意義,隻是迫於無奈才提出與之相關的事項,作為一種對比參照,以便讓人更容易理解我想要表達的意思。
    總的來說,我把空間、時間、運動、速度、質量、數字、顏色、長度等物質統稱為“基礎抽象物質”,我所提出的基礎抽象物質是指:代表著大等級物質的一種基礎屬性,自身的實體形式呈現原子狀態存在於人的記憶細胞內,這類物質會隨著人類的消失而失去意義。
    基礎抽象物質是“純物質世界”理念裏最基本的一類物質之一,是人的一種腦部印象,一般性物質是由基礎抽象物質構建成的一種腦部印象,從生物的角度來說,所有的物質會因為人類的消失而消失。從非生物的角度來說,所有的物質都固然存在(變得毫無意義)。
    這聽起來很矛盾,怎樣理解這句話呢?通俗的將講,一切的物質概念都是由人想出來,並用於理解和傳遞信息,人類一旦滅亡,所謂的空間、數字、空氣、水、蘋果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將消失,這種消失不是它們本體消失,消失是因為人腦的消失而導致“物質”這種概念從此消失。你說空間、時間、速度對一個死去的人來說有什麽意義?沒有任何意義。
    很難直白的表述我這種即“消失”又“存在”觀念,這需要你對“生物”和“非生物”這兩種角度有深刻的認識,具體還是需要你慢慢去疏通。我想闡明的觀點是基礎抽象物質也具有物質性,它依托於人腦而存在,它們也處於有限狀態。比如說數字,從生物的角度看待,因為人腦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即便人一輩子一刻不停的想數字,他的壽命決定了它能想到的數字是有限的,根據物質運動變化的最基本規律,“人類”這種運動形態終究會轉化成成其它的運動形態,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人能想到的數字加起來也是有限的,也就說明“數字是有限的”。
    擴展開說明所有的“基礎抽象物質”都是有限的,人的腦容量決定了人類能想到的空間有多大、時間有多長等等。這些都是從生物的角度提出的觀念,但在研究基礎物理學時,偶爾必須考慮非生物的角度,比如從非生物的角度,如何看待物質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物質的“有限性”和“無限性”是兩種相互矛盾但又同時存在的事實,“有限性”在於我們平時接觸的物質都是有限的,“無限性”在於我們無法想明白宇宙的邊緣物質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顯然這個問題跟基礎抽象物質裏“空間”這種物質密切相關,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我翻閱了不少資料,但並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理論,幾乎沒有物理學家把“空間”看成是一種物質。他們把“空間”當作是一種“無”,什麽都不存在的一種狀態,但又認同空間可以發生扭曲。“無”這種狀態怎麽會有“扭曲”這種屬性?這是在搞笑嘛!
    看了無數理論後我決定還是少讀此方麵的論述比較好,越看越糊塗,還是我自己想。我認為空間之所以發生扭曲就是因為空間是一種物質,它具有物質的屬性,宇宙中並不存在“無”這種狀態。
    由此又引發了一個終極難題,物質是處於粒子狀態還是連續狀態?從量子學的角度看,空間是一種“無”的狀態,空間不屬於物質,物質呈現粒子狀態,存在於空間內。從運動和時間的連續性看,空間不存在“無”的狀態,空間屬於物質,空間是一種連續狀態,空間物質組合形成大體積物質……
    為了完善純物質理念的理論,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想三大問題:1、世界上是否有最大物質和最小物質?2、宇宙內的物質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3、空間是粒子狀態還是連續狀態?
    光的“粒子性”和“波動性”長期以來也是相互矛盾但又各自成立的兩個學派,我提出的光的“螺旋柱體論”很好的融合了兩個學派長久以來的所有實驗現象。光的“螺旋柱體論”對我在上述問題的思索上給予一定的啟發,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模式——循環。
    兒時在一本奇聞怪錄書上看到過,有種人的的眼睛天生就有放大鏡的功能,可以看見許多一般人不易發現的物質,在一張32k紙上可以清楚寫出數萬字,很神奇。不過這種人看不成電視,看見的電視頻幕由一堆由“紅、綠、藍”小方塊組成,我之後拿放大鏡對著家裏電視看了看,果然看不見圖像,密密麻麻全是紅、綠、藍三種小色塊。學習光學後我才知道“三基色”這種概括,紅、綠、藍三種光按一定比例排列在一起,可以在人的視覺效果上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人遠遠的看去就構成色彩斑斕的圖片和視頻。這讓我意識到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
    隨著對微小粒子的思考加深,我意識到當物質小到一定程度,在它身上將失去一些基礎屬性,比如電子和光子本身並沒有“顏色”這一屬性,“顏色”這種屬性隻存在於原子以及原子級以上的物質身上,力子比能量子小,所以力子本身也不具有“能量”這一屬性……
    緊接著意識到“超感知世界”的真實存在,長久以來各種亂七八糟的推斷和聽聞凝聚在一起,我對“空間”這一概念有了一個較滿意認識,我想到的“空間的物質模型”基本如下:
    當物質小到一定程度,或者大到一定程度,到達一種人類無法認知的極限,物質將失去“大小”這一屬性,此時基礎物質密密麻麻的布滿宇宙。基礎物質的類型可能有2到5種,它們各自獨立,卻又以一種人類無法理解的狀態互為一體,處於一種粘稠狀態,構成空間。空間是物質的一種統一體,它沒有“大小”的概念,因此也就沒有“有限”或者“無限”這種說法,空間本身處於一種人類無法理解的循環狀態。
    基礎空間是粒子性和連續性共存的一種狀態,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概念?我一直在生活中尋找一種實例來理解它……在大學期間,有一次我坐在一女孩對麵吃飯。老實說我有點喜歡她,不過不好意思一直盯著她看,就把視線往下移,看見她脖子上戴了一條很精美的項鏈,我從沒有如此關注過一條項鏈,估計當時是愛屋及烏心理在作祟,對她所戴項鏈觀察的比較細致,在這個過程中,我忽然意識到項鏈就是一種粒子性和連續性共存的物質!
    項鏈的每個環各自獨立,但每個環與每個環之間又緊密相扣,實際是無法分割一個整體。“項鏈模式”證明粒子性和連續性是可以同時存在與一個物質上,也就可以說明我所推斷出的“空間的物質構想”可以成立。
    基礎物質的排列組合,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到達光子級也上的角度才明顯被人體機製感知到。我們人類所有能夠感知的事物經過無數的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基礎物質。
    “空間”由基礎物質構成,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沒法依靠其它的“基礎抽象物質”解釋它,它自身可能並沒有運動、時間、力、大小、質量等等基礎屬性。它太過於抽象,我很難用現有的詞匯描述“空間”這種物質,過多的描述隻會畫蛇添足。
    對此我隻能在你對“空間”的認識上起到一個開導、疏通的作用,對“空間”的真正認識隻能存在於人的潛意識裏,無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或語言闡述!希望對你有所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