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章 速度淺議

字數:3866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純物質世界 !
    提到“運動”和“時間”,當然就不得不說“速度”,物質的這三個屬性永遠都牽絆在一起,不可單獨存在。
    物質的速度是指物質在單位時間內所運動的距離,通俗的講,距離除以時間就是速度。此篇重點放在突破光速的束縛,向探求“速度的本質”邁進。
    前麵簡單提過,驗證“光速的不可超越性”的實驗不合適,人類不可能製造出一種“無”的狀態。所謂的“真空狀態”並非絕對不存在任何一種物質,頂多算是一種“無原子狀態”,而比原子小的物質數不勝數。
    如果我沒有預判錯的話,很多物理學家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已經意識到可能存在比誇克、光子、能力子等更小的物質,但這些人都是死腦筋,不在實驗室裏真實看見,打死它們也不敢承認和說出自己的想法,遇到“超感知物質”這類刺頭,就是不讓“你”看見,這些死腦筋的科學家就隻能幹瞪眼,站在原地踏步走!
    這正好為我這種沒有被常規思路束縛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反正這些粒子都看不見,那我就閉上眼見,靠推理能力和想象力路過這些物理學家的身邊,向前跳著走……
    “光電效應”的提出,明確了光線是從原子中產生,並是在原子內核外電子發生躍遷的過程中產生,但科學界過分沉浸在光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發現上,就是沒有意識到“光線的螺旋柱體性”,這是科學研究的悲哀。不過我想說這太好了,給我留下了足夠廣闊的生存空間,哈哈哈哈!
    光電效應已經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人類製造了視頻播放器、攝像機、照相機等,但科學家隻會使用這種技術,其實並不知道其本質原理。估計除了我(低調、低調),沒有人能給你解釋清眼球是如何把光學信號轉化成電子信號,也就沒有人能夠想到“處於遊離態的單個光子無法被人體發覺”的事實。因為完全看不見,同時完全無法被物理器材接收到,那些常規思維是絕對不敢想象“超感知物質”的真實存在!你們接著在原地踏步走吧,我去超感知物質形成的世界給你們先行探路……
    在經典力學中,任何物質的運動都是相對運動,速度也是相對速度,研究一個物體的速度,需要在其周圍選取一個參照物,假定參照物一直處於完全靜止狀態。在光學裏上,認定“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永遠保持恒定”,光的運動是一種獨立運動,測量光速不需要參考物,這一點與經典力學理論存在很大矛盾。
    雖然物理學家一直強調研究光速不需要選取參照物,但我一直覺得這種說法很不妥。在研究光速時,潛意識裏我們會把某樣物質當做了是光的參照物,但我也說不清這種物質是什麽,這個問題也是我長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我的“純物質世界”的理論中,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比如從基礎物質的角度來看,基礎物質沒有“運動”這一屬性,可以說由基礎物質構成的“基礎空間”處於絕對靜止狀態,在比基礎物質大的物質身上顯現出“運動”這一屬性,都是以絕對靜止的“基礎空間”為參照物,光子的運動也不例外,潛意識裏我們會把“基礎空間”看成是光的參照物。
    不過基礎物質的思考角度並不適合運用在人類生活中。在所有的角度裏,能量子的運動跟人類的生活最為密切,我就從能量子的層次說起。
    我所說的能量子可能與一般人認識的能量子不同,準確的說就沒有人為能量子的基礎性質進行過統一歸納(一般人口中的能量子其實跟我提出的“基礎物質”的性質相似,但我還是把能量子設置在更高的物質等級上),在這裏我先對我所說的能量子的基本屬性做簡單介紹,明確它大致的物質結構:能量子具有完全的粒子性,所有的能量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能量子與能量子之間不存在互相牽連的部分。在量子力學裏,最小的物質就是能量子,比能量子小的物質有互相牽絆的部分,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不適合用量子力學去解釋。
    從能量子的角度來說,能量子可以分裂成更小的物質,更小的物質也可以組成能量子,所以在基礎空間內能量子不斷的產生或消失,(特別提醒:太陽係內能量子的總量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適用於解釋一般性物理問題)。能量子在空間內為了達到一種平均分布狀態,在力子的作用下產生運動,能量子的產生和消失從沒有停歇過,所以能量子一直處於無休止的運動中。大量能量子堆積在一起產生的運動效果,被人體的六大係統感知到,影響到人的生活。比能量子大的物質都可粗略的看成是由能量子堆積而成的物質,能量子以外的物質就是我們一般人口中所說的“空間”(能量子和空間都屬於基礎空間,都是由基礎物質構成)。
    經典力學是從慣性力的模式中解釋速度,相對論是用空間扭曲解釋速度,不過用這兩種方法都無法解釋我們看待“光速”時為何感覺不需要參照物……很多物體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也明顯表現出“速度”這一屬性,但沒有物理理論支持,斟酌過無數次後,我決定設立“靜態速度”來解決這類問題。
    火箭能夠升上天空,是什麽驅動它高速運動?是能量子。火箭推動器噴發大量能量子,火箭下端的能量子密度比火箭上端的能量子密度大,能量子為了平均占用空間,火箭下方的能量子會向上運動,帶動整個火箭向上運動。
    從能量子的角度來看,速度的產生是由於空間內能量子的數量分布不均勻造成的,能量子密度高的區域會向能量子密度低的區域擴散能量子,能量子的移動會帶動物質產生運動。明確這一點後,能夠解決許多物理難題,比如在一個密閉的黑暗空間內,隻放了一個正方形木塊,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如何確定木塊的速度?
    空間內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木塊周圍能量子的密度會與木塊本身能量子的密度形成一個比值,我暫時把它叫做“能量密度比”,用能量密度比乘以一個常量(具體值我就交給數學家去測算,確定這個常量有點複雜),得出的就是木塊的“靜態速度”,這是一種勻速運動。
    當方塊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接觸麵上能量子密度不均勻時,木塊做加速運動,要將六個麵的能量子密度分別除以木塊自身的能量子密度,會得到六個能量密度比,對這六個能量密度比進行一定的整合形成“能量密度合比”,然後乘以常量,就能在不需要參照物的情況下,確定木塊的加速度。合比值越大,木塊的加速度越大,合比值越小,木塊的加速度越小。將此方法進行適當的設計,也可以確定木塊的在三維空間內的運動方向。
    “靜態速度”有點像是在說物質的“內能”,實際在本質上兩者存在區別。我們在看待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時,指的就是光的“靜態速度”。
    甲物體在乙物體內進行運動,甲物體的能量子密度越大,甲物體的速度越大;乙物體的能量子密度越小,甲物體的速度也會越大。在人體機製能夠感知的範圍內,光子柱的能量子密度最大,真空的能量子密度最小,所以光子在真空的靜態速度是人類能夠感知的最大速度,但目前所測得的光速絕對不是宇宙中的最大速度。
    引入“靜態速度”這一概念,它不太適合運用在常規的低速運動問題中,而在高速的空間運動中將會有不凡的表現。比如未來在宇宙探險中,宇宙飛船處於茫茫星係間,如果以十分之一光速行駛時,受到“觀測時間”與“真實時間”之間存在的時間差、空間扭曲、粒子輻射等因素的影響,所有的光學儀器在功能上將受到很大牽製,無法正常使用,宇航員無法選取一個固定的星球作為參照物,所有的星球似乎都在運動,無法正常確定飛船的飛行速度,而已“靜態速度”這一理論,宇航員完全不需要參考物,靠收集飛船周圍能量子的排列布局,就能確定飛船的飛行狀態,這一點對於太空飛行來說非常重要!
    “靜態速度”這一概念目前來說會為亞原子類物質的研究提供很大幫助,它的出現將對人們在“速度”的看法上提升到更深的一個高度,很多目前通行的理論會因此而改變。
    我也是近幾年才想出這一概念(沒看到別人提過,要是提過的話那就當我獻醜了),目前還不是很完善,有許多常量需要確立,它可能並非隻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整套繁瑣的理論,此篇隻是對這一概念的核心理念進行最基礎的描述,實際運算會十分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