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彈劾趙謨推楊彪

字數:4647   加入書籤

A+A-


    三國興漢!
    朝會廷議。
    情況正如劉辯所預料,袁隗雖然權勢為首,但還遠遠做不到一家獨大。
    這也是他要繼續留董卓的原因。
    用董卓這頭惡犬來震懾其他朝臣,甚至做一些髒活。
    至於如何留董卓,袁隗甚至還沒有開口,朝堂的議論已經慢慢轉向。
    所謂奉大將軍詔,來京鏟除宦官。
    昨夜又有奉迎天子的救駕大功,崔太尉豈可因為私怨而毀大臣,以寒了天下士人的效忠之心。
    雲雲。
    若是袁隗開口,恐怕對董卓的風評已經一邊倒了。
    當然,劉弘、崔烈等人也不敢竭力爭辯,畢竟殿外董卓等人所領的士卒還在列陣等待。
    見大局已定,袁隗請示道“議武猛都尉丁原擢執金吾,掌緹騎和武庫,並從前漢製,暫領北軍五校。
    大將軍與車騎將軍既已薨,大將軍府與車騎將軍府當裁撤之。
    議並州牧董卓暫領前將軍事,統大將軍府及車騎將軍府後續事宜。”
    劉辯並沒有說話。
    從殿前之事他已經看出,在明麵上,隻要何太後在,那所有人都聽何太後的。
    他這個天子,就像是何太後手中的符節。
    於是,劉辯拉了拉何太後的衣角。
    但顯然,何太後並沒有察覺到劉辯的心思,她一邊撫了撫劉辯的腦袋,一邊微微頷首。
    旁邊的潘隱便高聲說道“製曰‘可’。”
    接下來自然有尚書寫策書,符節台用印下發。
    這時,禦史中丞韓馥忽然道:”稟太後,陛下,禦史中丞臣馥昧死進言。”
    西漢時禦史大夫與丞相並稱,侍禦史之長,負責監察百官的職責。
    在後世相當於最高檢察長。
    到了西漢末年,與丞相、大司馬三公並立,是三公級別的高官。
    東漢年間,三公變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
    省掉了禦史大夫,禦史大夫的官屬,則由禦史中丞總領。
    禦史中丞替代禦史大夫而成為執法和監察機構的首腦人物。
    但品級卻不高,僅僅秩千石,還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屬官。
    這符合東漢以小監大的傳統。
    聞言,不少人心中一震。
    昧死進言,就是冒著死罪來進言。
    有資格讓禦史中丞這麽開口的,那矛頭必然是三公九卿級別。
    尤其是非袁隗派係的人,更是心中惴惴。
    畢竟,韓馥是潁川人,袁氏門生
    果不其然,隨著潘隱出聲“製曰‘可’。”
    韓馥開口道:”微臣要劾奏衛尉趙謨。
    其掌管宮門衛士和南宮、北宮衛士及左右都侯,卻坐視十常侍自由出入宮門。
    以至於大將軍被殺於嘉德殿前。
    其後不逮捕十常侍及諸宦官,反而緊閉宮門,放任十常侍挾持天子和太後。
    如此是非曲直不分,枉為人臣,臣請會議衛尉之罪!”
    此言一出,趙謨臉色大變,其連忙跪伏於地。
    何進進宮之前,已經安排三署郎去看管宦官的住處。
    十常侍權勢熏天,在宮內向來是來去自如,他又怎會著意去阻攔。
    更何況,何進當時還帶著袁術,以及三百虎賁郎。
    但這些話,趙謨卻無法說出口。
    因為禦史中丞劾奏的並沒有錯,這些事情,確實都是他的職責範圍。
    至於後來,袁紹、袁術、吳匡、張璋等人帶兵攻打皇宮,這幾乎就是叛亂,我身為衛尉又怎麽可能給你們開門?
    沒有全力防守,已經是放水了好不好!
    老夫放水這麽多,你們兩天才攻破宮門,隻能說你們太水
    不過趙謨根本沒有解釋和爭辯,跪伏於地,行稽首大禮。
    口中道“微臣之心可昭日月,隻是年老昏聵,不能勝任衛尉一職,有負聖望,還望天恩乞骸骨!”
    乞骸骨,意思是自請退職,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趙謨此舉,也就是棄官保命了。
    果不其然,見趙謨認慫,袁隗開口道”議同衛尉所請,還要廷尉介入,以清查事宜。
    對於不稱職的司馬和衛士令,當立即裁汰,以保宮中安全。“
    這就是要安插親信,排斥異己了。
    對於太傅袁隗的話,何太後依舊是頷首同意。
    ”製曰‘可’。“
    宮中被彈劾有罪的官員,一般由左都侯押送到詔獄。
    衛尉趙謨認慫,太傅袁隗便沒有趕盡殺絕,作為禦史中丞的韓馥也就不再冒死進言,而是執笏板一拜”謹唯。“後退歸本列。
    這時,光祿大夫淳於嘉道”衛尉負責皇宮衛士,幹係重大,不可一日無人。“
    尚書郎許靖建議道”臣昧死進言,弘農楊氏四世清德,太中大夫楊諱彪海內有名,忠心耿耿,且有揭發王甫之大功,可為衛尉。”
    對於這個提議,太後何思依舊表示認可。
    其他侍中、大夫、議郎等也都沒有他議。
    畢竟楊彪的履曆足夠光鮮,弘農楊氏,曾經和汝南袁氏處於同一分位的超一流名門大族。
    說到家世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漢漢高祖時。
    東漢年間,自楊彪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曾任職太尉,可以說是三世三公。
    同時楊家也是經傳世家。
    在東漢一朝,士人想進入仕途,有十四本經書至少要學一本。
    弘農楊氏家傳《歐陽尚書》便是其中之一。
    楊彪本人也極為有才,年少時就因博學多聞而被公車征為議郎,任內與馬日磾、蔡邕、盧植、韓說等共同續寫《東觀漢記》。
    後來遷任侍中,轉為京兆尹,十年前就是二千石的大員。
    曆任五官中郎將、潁川太守、南陽太守、永樂少府、太仆。
    太仆已是九卿之一,距離三公,隻有一線之隔。
    隻是受到十常侍的壓製,最終混到了太中大夫的閑置。
    不過楊彪雖然成了閑職,但弘農楊氏依然很強大。
    如擔任侍中的楊琦,擔任護羌校尉的楊瓚,以及擔任鳥擊都尉的楊儒,都是二千石的高官。
    而楊彪之前就擔任過九卿之一的太仆,現在升任九卿之一的衛尉,也就很合理。
    當然,作為袁隗的馬仔,許靖推楊彪擔任如此重要職位,還有另外一層原因。
    楊彪是袁隗的妹夫。
    負責宮殿護衛的郎官,由袁隗的侄子虎賁中郎將實際掌控。
    負責宮門守衛、衛士巡邏的衛尉由袁隗的妹夫楊彪掌管。
    天子劉辯和太後何思徹底成了籠中之鳥。
    至於劉辯費盡心機收編的五百省中禁衛,袁隗還真的一點都沒有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