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太後底線天子問

字數:4908   加入書籤

A+A-


    三國興漢!
    “臣昧死進言!”
    自禦史中丞韓馥開頭冒死進言之後。
    其他官員,似乎又找回一些禮節。
    昧死進言,有時候是劾奏,有時候也是一句自謙的客氣話。
    少府陰修進言道“十常侍之叛亂平定,宦官為之一清。
    伺候太後和天子的人手不足,臣請遴選三官署中郎官,以填充省中。”
    少府,九卿第九位。
    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丞1人,秩比千石,吏34人。
    少府是直接服務皇帝的官員,相當於皇帝的大管家,因此屬官相當之多,為九卿之最。
    從漢製上來說,如侍中、中常侍、大小黃門,各類太醫令、太官令等,甚至是符節台和禦史台,都是屬於少府管轄。
    也就是說,名義上,皇宮內的太監,都歸少府管轄。
    此次宦者被殺兩千多人,基本都是少府的屬官。
    少府陰修有這個訴求,無可厚非。(修、修之間的爭議按下不提。為了提高閱讀體驗,本文中所有名字中的修,做修)
    但這個時候,選拔郎官入省中,難免有安插親信、耳目的嫌疑。
    太後何思看向太傅,太傅眼皮耷拉,一副昏昏睡去的樣子。
    不拒絕,即為同意。
    何思正要頷首,劉辯終於坐不住了。
    這一條下去,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落入袁隗的眼中,那可就再沒有一絲反轉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袁隗對他母子嚴防死守,後麵被董卓掏了老窩架空,那就是死局。
    劉辯顧忌的是董卓,不是袁隗。
    袁隗好歹顧及一點漢室的連綿和自身的節操名聲。
    董卓這個人,不但不顧及名聲,而且對待漢室可沒有一點尊敬之心。
    曆史上董卓當權後,毒死何太後和劉辯,殺死舞陽君(何太後母親)不允許收殮屍體,將何苗開棺戮屍這些尚且不說。
    他還廢掉了五個東漢皇帝的廟號。
    漢孝靈皇帝劉宏的廟號“度宗”因為存在時間極短,甚至很少見於史冊。
    恒靈二帝因為黨錮之禍,被士人忌恨倒還有情可原,另外三個皇帝招你惹你了?
    不過呢,劉辯縱然知道這些事情,卻也沒法和袁隗說
    劉辯逡巡殿中,見滿朝公卿中並無人提出異議,隻能自己站了起來。
    看到這一幕,有些人愕然,但有些人卻是微微點頭。
    在雒陽城外當眾宣布大赦天下,寬宥黨人的少年,怎麽可能在朝會上一言不發。
    太後何思象征性的扯了扯劉辯的手,隨即麵上露出歉意和無奈的表情,其中還夾雜著對劉辯的寵溺。
    實際上,她根本不需要這麽多的戲份。
    畢竟何思和劉辯的麵前,還有簾子來遮掩麵容。
    “民者,國之本也。
    現在天下艱辛,災難四起,正要諸公與我一起努力。
    諸公熟讀經書,修身養性,都是品德高尚,才華橫溢的人。“
    劉辯深吸一口氣,他很想壓低嗓音,用低沉的語氣說話,可惜十四歲的年紀,變聲還沒有完全。
    ”而我年紀尚小,才少德寡,隻能以節儉來盡一點微薄之力。
    如此,正要出宮女一千歸其家,複終身,從孝文時故事。
    又豈能耗費社稷錢糧,選拔郎官為宦?“
    ”陛下仁愛。“
    ”天子聖明。“
    ”昔日孝惠帝和文帝,發放宮人離宮,後皇帝多有從之。“
    眾人議論紛紛。
    陰修仍不死心,繼續進言道”黔首受饑,國事蜩螗,我等自當勠力同心,上報天子,下安黎庶。
    宮女發放還家乃是善舉,但省中官吏卻不可失。
    正所謂君辱臣死,禮不可廢。
    陛下有心簡樸,是聖人之舉,卻不能委屈太後,如此豈非不孝。”
    劉辯心中冷笑,這個陰修,該是屬於袁隗一黨中的核心了。
    “家父孝靈皇帝過世不久。
    家舅慘遭殺戮,屍首分離,喪事還沒有辦。
    家母此刻心憂念灰,如何衣冠整齊的和士人共事。
    省中黃門等,缺位者,可暫以宮中女官代之。
    此事勿用再議!”
    說到最後一句,劉辯已是聲色俱厲。
    朝堂之上,一片安靜。
    有些人私底下看向陰修,神色不虞。
    雖說陰修這事情說的冠冕堂皇,但能站在這裏的,又有幾個傻白甜。
    就在這時,太後何思忽然開口道:”省中黃門,缺位者,以宮中女官暫代。
    常侍叛亂,少府失責,詔令申飭。
    宮中發還宮女一千人,返家婚嫁事宜,由少府負責安頓,如有錯漏,就交付廷尉,前後罪共論吧。”
    潘隱一怔,急忙大聲道”製曰‘省中黃門,缺位者,以宮中女官暫代。
    常侍叛亂,少府失責,詔令申飭。
    宮中發還宮女一千人,返家婚嫁事宜,由少府負責安頓,如有錯漏,就交付廷尉,前後罪共論。’“
    這話一出,少府陰修登時汗流浹背,急忙稽首於地。
    這一場叛亂,責任大家都推給了死去的常侍。
    如此算是徹底保住了士大夫官僚們。
    但從官方名義上來說,常侍們叛亂,作為常侍的直屬上司,少府自然難辭其咎。
    牽連個族誅,完全是心情的問題。
    不少人看向陰修的眼神,已經變得蠢蠢欲動。
    雖然把陰修族誅的可能性不大,畢竟有太傅袁隗護著。
    但若是把此人拉下馬,那九卿的位置豈不是就空了一個。
    就在這時,袁隗忽然直起身子,行禮道:”微臣遵旨!”
    見狀不少人暗自歎了口氣,知道事情差不多就到這了。
    太後和天子的底線已到。
    太傅放棄在省中安插郎官,而太後也不再追究少府陰修的罪責。
    於是,眾人一起行禮道”遵旨。“
    事情談到了這裏,朝會也就基本可以結束了。
    潘隱看向太後,正要開腔,劉辯忽然再次開口”你們是不是忘了什麽事情?“
    太後何思也看向劉辯,美目中神采漣漣。
    上位者製衡下位者,必須要有衝鋒陷陣的人。
    何思常年掌管內宮,多年不變,深諳製衡之術。
    但關鍵問題在於現在整個朝堂,幾乎沒有天子和他的死忠,無有有份量的人衝鋒陷陣,那縱有再大的能耐,又能如何?
    就如同劉辯一般,大家聽你的,你才是天子。
    現在說話都沒有人應和,那你是什麽天子?
    也幸好的是,大漢多年的體製到了今天,雖然何太後已經沒有了任何勢力,但很多朝臣的潛意識中,還是願意遵守太後臨朝稱製的規矩。
    就算有些人想打破,但目前也沒有人願意做這個出頭鳥。
    董卓也許願意,不過目前他還沒有資格參加這個內朝。
    ”天子有何詔問?“
    司空劉弘舉笏板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