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上青天
字數:4998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狼行民國 !
南京工部局最近報備了一個‘上青天技術服務公司’,這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在當時就連正宗工業企業都十分稀缺的年代,出現一個為紡織企業提供技改服務的企業,無疑就像羊圈裏的驢糞蛋讓人感到十分的突兀。
企業注冊的法人代表是甘鑑民,擔任南京中央軍官學校的軍械教官,國家公職人員創辦企業在當時並不違法,反而大力提倡。當看到‘上青天技術服務公司’合作單位的時候,大夥才覺得了然,因為它是赫赫有名的南大工學院。
南大為此專門出了公函,希望能得到政府稅收的優惠和減免,陳述理由為——
其一,全麵振興民族紡織業,這是一次校企聯合的大膽嚐試;
其二,為在校教授、學子提供學以致用的實踐平台;
其三,適當收取技改費用,用於購買教學儀器提高辦學質量。
牽扯到稅收這一塊,自然要財政部門說了算。民國政府剛剛成立,基本還在沿用北洋政府的稅收製度。
中央稅務機構:分別掌管劃屬中央的各個稅種的征收管理,包括關稅、鹽稅、統稅、印花稅、煙酒稅、礦產稅和所得稅。
地方稅務機構:對劃為地方稅種的田賦、契稅、營業稅、娛樂稅等,除在財政部內設賦稅司統一管轄田賦及督導各稅外,實際征收管理業務均由各省財政廳負責,授權各縣財政局(科)進行征收。
盡信書不如無書,別把民國政府想象的那麽黑暗,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黨在建立之初都會十分重視民生,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也不例外,那時候就有稅收優惠政策。
關稅政策是影響近代中國對外貿易與工業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抗戰前關稅自主運動中,南京國民政府製定的一係列關稅政策對於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工業門類之一——棉紡織業是具有顯著保護性的。通過稅率的調整,曾經占據中國主要市場份額的外國成品機製棉布進口量迅速下降,近代中國棉紡織工業基本完成了由初級、中間產品市場到高級產品市場的進口替代,其生產呈現出由中間產品向高級產品的升級趨勢。
棉織業作為中國的一項傳統工業,近代以來遭遇了西方資本主義前所未有的衝擊,經曆了深刻的變革。為救濟和推動棉織業發展,民國政府采取了係列措施,減免稅收即為其一。對於舊式土布,北洋政府按照土布常關稅則辦理海關出口稅,並免征複進口半稅,還免除了五十裏內常關稅和內地稅厘。南京國民政府的稅收減免政策更為徹底,將土布出口稅、五十裏內外常關稅及其附征內地稅和其他內地征收之稅厘完全免除,此外還免除了土布製造業和販賣業的營業稅。對於洋式棉布,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均規定洋式棉布運銷外洋,免納一切稅厘;運銷國內,由第一關征收正稅一道,沿途概免重征。稅收減免政策有利於棉織業的發展,這一政策的背後折射出政商兩界關於國計與民生統籌兼顧的考量。
於是,財政部門召開會議專題討論,最後形成決議,免除‘上青天’三年內的一切賦稅,三年後減半征收,開創了民國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保護與鼓勵之先河,功莫大焉。
‘上青天’專門建立了人才儲備庫,經過南大工學院牽頭審核,原來混跡軍械修理廠的發燒友和南大工學院的許多自願參與的教授們都進行了考核登記,分為初、中、高三個等級進入人才庫,在參與項目時作為發放薪水的依據。
同樣,‘上青天’與南大工學院也簽署了協議,每個技改項目,除了成本以及旅差費等開支,所產生的利潤四六分成,‘上青天’占六成,南大工學院取四成。表麵上看似乎是南大對甘光複同學的變相獎勵,有些吃虧,其實不然,因為人才庫裏的大多數技術人才是南大的教授,每天五元錢的薪水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為沒有先例可循,雙方商議隨著合作的加深隨時進行完善補充。
周院長率隊的技改工作隊到達上海以後,直接與上海紡織行業協會進行了接洽,事情進展的相當順利,最後與六合紡織廠達成協議,先期對那台已經拆卸的故障紡織機進行試點改造,根據技改升級後的效果,另行商談技改價格。
六合紡織廠的創始人是龍文章先生,占股百分之四十,其餘五個股東各占股百分之十。
幾個工作隊進駐六合紡織廠,遭到了一個名叫柳誌庸股東的質疑,對突然冒出來的技改持強烈的懷疑態度,根本不相信一幫國內眼高手低的教授能玩出什麽新花樣,純粹是白白浪費時間。
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數股東的心聲,畢竟在技改沒有成功以前,紅口白牙說幾句很難令人信服。
周院長與工作隊的成員臨時商議以後做了如下答複——
第一,壓縮時間,保證在1928年元宵節前完成技改;
第二,如技改失敗或者達不到要求,恢複紡織機原貌;
第三,如技改成功,作為第一家試點企業,技改費用優惠。
龍文章董事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各位股東,並保證做好服務配合工作,當天技改工作隊就入駐六合紡織廠。為了防止上海灘的rb人和英國人製造不必要的麻煩,技改工作采取了一定的保密和防範措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小心一點總會沒錯。
距離元宵節隻剩下二十四天時間,看來這個春節是沒法安心過了。
通過行業總會,技改工作隊臨時高薪聘請了兩位口風嚴謹技術過硬的八級鉗工老師傅參與技改,拉開戰場,很快把舊紡織機拆卸的隻剩下骨架。
從重新裝配開始,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都要做詳細的工藝流程記錄,大到裝配件的前後順序,小到那顆螺絲擰了幾圈,最後還要歸納出工藝流程圖。
技改工作隊細分為技術組、裝配組、工藝流程記錄組、配件製作采購組、後勤組,總共有三十多人參與。
甘光複同學作為人才庫收錄的初級工被分配在技術組,在周院長的帶領下,幹勁十足,日夜鏖戰在紡織車間。
六合紡織廠已經停產,工作隊借用了幾間員工宿舍,工作吃住都在這裏。紡織廠的餐廳被改為會議室,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會集中到這裏,拿出解決方案,然後再返回到技改現場實施。
很快,第一道難題擺到了桌麵上,紡織機上原來的三根萬向聯軸器,無法匹配技改要求。
采購組跑遍上海的個大洋行都沒有找到相匹配的軸承,據業內人士說國內用不到這種聯軸器,根本沒貨。最快的途徑是到rb專門訂貨,最快也需要一個月才能拿到手。
這是紡織機技改的關鍵部件,無可替代,一時間技改陷入了停頓狀態。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一邊默不作聲的老師傅發話了:“上海有這東西,一種英式紡織機就用這種聯軸器,不過現在早已淘汰了,不知還能不能找到。”
熱心的龍文章先生打了無數電話,終於從蘇州的一家紡織廠的倉庫裏找到了幾台舊機器,上麵的聯軸器依舊能用,工作隊決定暫時拿它頂替,先渡過眼前的難關,到時候再另行替換。
高價買來拆卸的聯軸器,為了保證精度,董長壽陪老師傅帶著它趕回南京加工相匹配的接頭。
甘光複同學在設計中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鉸接角45°六球固定式萬向節,美國人在上海的洋行就有現貨供應,極大地提升升了速度和紡織機可利用空間……
傳統的春節到了,年味越來越濃,大街上有實力店鋪的喇叭不停的滾動播放【黃土高坡】和【信天遊】的唱片招攬客人,就連三五成群的小赤佬都要哼哼兩句,不然就會顯得落伍丟份。
大年三十的中午,上海紡織業總會的幾個會長和龍文章先生,宴請了技改工作隊的全體隊員,感謝他們舍棄與家人團聚的寶貴時間,依然拚搏在技改一線。
工作隊破例放假一日,下午便結伴上街,找一家澡堂美美的洗個澡,理個發,清清爽爽過大年。
六合紡織廠地處西區邊緣,這不是租界裏整齊規劃的新式裏弄,而是舊式民居組成的街坊,大多是躲避戰亂從外省遷移而來的人們。弄口梧桐樹影,弄內小巷縱橫,集中了天南海北的100多戶人家,煤球爐、洋涇浜和老虎灶,八方雜處,唇齒相依。一年中,數這時候最為鬧猛,是孩子們的世界,翻牆上屋頂玩捉迷藏、搶弄堂裏的公共竹竿曬年貨、把馬路邊剪裁下的樹枝拖回家當柴燒,把小鞭炮扔進鄰居家煤球爐惡作劇。在那個自由王國裏,住弄堂勝過住公寓,感覺天生都是君王。
大年初一,大夥選定的遊玩地是南翔鎮最熱鬧的‘古漪園’廟會,甘光複同學一身幹淨的學徒裝,與兩個軍械修理廠的年輕技工說說笑笑結伴而行。
古猗園位於sh市西北郊jd區南翔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自《詩經》中“綠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園”。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每年春節,廟會也是不能錯過的。
今天古猗園新春遊園會壓軸大戲——“百子鬧新春”精彩上演,為市民遊客送上年味濃厚的新春祝願。民間藝人的糖畫和拉洋片表演,燈謎競猜;當地人做點小生意,都是本地的小吃,豬蹄、豬肘、鹵肉、年糕、炸豆腐、小青豆、木雕刻、手工藝品,真可謂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無論時局怎樣艱難,年還是要過的安逸,把一切煩心事拋在腦後,先,樂觀向上是這個古老農耕民族能延續至今的客觀因素之一。
有錢沒錢剃個光頭過年,辛酸無奈中依然透露出超然豁達,誰說老百姓樸質的話語解析不出深厚的哲理,六零後七零後最懂得其中的艱辛。
誰知他們一踏進古漪園廟會就惹上了一場天大的麻煩,一場足矣玩完的殺身大禍。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