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大捷

字數:3136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昏君模擬器,開局提審袁崇煥 !
    原本意圖向大淩河方向機動的正藍旗騎兵,完全被這一輪火力覆蓋打蒙了。
    難道說,明軍在山坡下的一側同樣布置了一路伏兵?
    人的本能,使得他們紛紛向遠離炮火的另一側奔逃。
    但是很快,先頭的逃命部隊就發現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這裏同樣布滿著大大小小的草甸!
    明軍兩麵炮火構成的交叉火力,正是為了將他們往絕路上趕。
    看到胯下的戰馬失陷在泥潭之中,一些慌張的騎兵甚至直接翻身下馬,試圖直接步行跋涉回大營,但很快就驚恐的發現自己也深陷泥潭。
    另一批騎兵則是在絕望中反過來向明軍衝擊,被好整以暇的槍手打成了篩子。
    隻有從一開始就不為炮擊所動搖,頭也不回地向大淩河遁逃的建州騎兵,才最終逃出了這片血肉修羅場。
    而這些活下的人,僅僅不到十六七個牛錄,大概隻有二千出頭。
    另一邊,打掃完戰場的祖大弼十分興奮地向袁崇煥稟報道,“督師,此番大勝,建虜授首足足三千有餘,真是前所未有的大勝!”
    “可惜追亡不及,還是讓那些殘兵與漢軍匯合,相伴北逃。否則若是將我大兄的兵馬也調來此,將那些丟人現眼的漢軍也全部吃掉,還不知道有多痛快呢!”
    袁崇煥笑道,“莫要貪心不足了,這三千個人頭,也是近十年未有之大勝,便是提拔十個總兵都有餘。”
    “我們與其追亡逐北,將黃台吉本人都引來決戰,還不如好好固守大淩河堡,以為根本之計。”
    “我已經向朝廷上書,升你做這廣寧總兵,眼下轄區便隻有周遭的廣寧左衛。待到我們徐徐推進,直至攻克廣寧,你這總兵的位置也能坐得愈發踏實。”
    祖大弼聽得袁崇煥如此展望,眼神也是發亮。他突然想到幕後支持自己的袁崇煥與何可綱等人,“督師,大弼可不敢一人吞沒如此功勞。你向朝廷也說說,給自己的子孫蔭個武職吧!將來他還來遼鎮,我親自帶他練兵打仗!”
    袁崇煥失笑道,“兒孫自有兒孫福,我不會為他們考慮那麽多的。”
    “眼下當務之急,還是繼續向朝廷要人要糧,繼續充實大淩河堡周邊的屯田。”
    “原本聖上總是嫌棄我遼鎮花銷巨大,不願多加投入,有了這場大勝作為旁證,想必聖上也隻能全力支援我等。我已經和眾人商量過,朝廷的賞賜,全部拿來買糧,務必讓廣寧衛周邊屯田的民眾安心過冬,直至自給自足。”
    祖大弼聞言,先是興高采烈,後來又有些憂慮。“督師,咱們這一仗雖然打勝了,但是女真依然沒有傷筋動骨。”
    “如果那黃台吉惱羞成怒,集合全部之力來攻打,我又該做何處置?”
    袁崇煥搖頭道,“我與黃台吉交手多次,深知此人雖然慣於冒險,但心機深沉,謀定而後動,一向是見到利益才會主動。”
    “我們這次大勝,崩掉了他半顆牙,讓他知道我遼鎮以後也不是他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地方,這個時候攻打大淩河堡,對他又有什麽好處呢?”
    “就算他要強攻,我也做好了準備,兩萬大軍布置於此,隻會讓他遭受更大的損失。”
    祖大弼連連點頭,這才放下心來。
    另一邊,遠在黑龍江附近的黃台吉也從快馬手中得到了阿巴泰慘敗的消息。
    此時的黃台吉,正帶著豪格等人搜索山林,強迫還處於原始漁獵社會的各個其他少數民族加入自己的八旗。
    在曆史上,東北地區其實也是一個民族遷徙的走廊,古往今來一波波的部落從亞歐大陸中北部遷徙到了這裏。
    因此,建州和宋朝的金國,其實不太可能有血脈上的聯係,頂多是語言文化上有些影子罷了。
    畢竟金國在滅亡後,先是被蒙古人屠城,然後又被南宋進入後屠殺,正兒八經的完顏家族早就死得不剩幾個了。
    黃台吉本來滿心歡喜,計算著八旗又將多出幾個牛錄,自己壯大滿洲八旗,逐步裹挾蒙、漢附庸,與大明爭奪天下的目標又更進了一步。
    誰知此時得知正藍旗慘敗,覆滅牛錄近二十,阿巴泰陣亡的消息,讓在場眾人頓時心情沉重。
    最受不了的,當然屬還是正藍旗的旗主莽古爾泰。
    隻見他直接抽出腰刀,對著黃台吉罵道,“當年父汗設立八旗,約定諸子各掌一旗,就是珍惜我女真本部的實力。”
    “萬一我建州出了一個萬曆這般的昏君,任由八旗子弟像明軍在薩爾滸那樣浪送,也有人可以對其製約。”
    “誰能想到,自從我們這位大汗上台,先是囚禁阿敏,將鑲藍旗轉給濟爾哈朗,然後又一步步向我正藍旗伸手,更是分了一半軍權給阿巴泰。”
    “現在阿巴泰葬送了我正藍旗近半的騎軍精銳,其實是大汗的手筆,我莽古爾泰對他已經無法忍受!你們如果這時還不幫我,那麽等待你們各旗的,都將是同樣的命運!”
    莽古爾泰環顧四周,滿心希望能找到同樣心懷不滿的盟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身邊隻有一片死寂。
    麵前有草甸,衝鋒過去的建州騎兵被反殺
    群龍無首,演變成潰逃
    炮兵壓製,騎兵集團衝鋒
    袁崇煥向崇禎獻捷
    黃台吉得知大敗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