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再議淮南

字數:5663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山河劫 !
    眼看著秋風日甚一日,壽禮的心開始懸了起來。
    他見徐七把收獲的新玉米裝了兩個大麻袋,用手推車往磨坊送,便站下和他聊了幾句。
    看來今年玉米收成也不錯,掌握方法加上用了新品種,每畝能多收五、六斤。
    蒼蠅小也是肉,到關鍵時候能救命的!徐七這就是準備把些玉米磨成粉,存在家裏備荒。
    但是那些在河灘上瑟瑟發抖的人可怎麽辦呢?壽禮滿心憂慮。
    見他望著西邊,聽說玉米收成好卻沒有太多喜色,徐七猜出個大概卻不敢說話。
    誰都是知道賑災這事就是個無底洞,投進去多少都打水漂。
    更有甚者那些災民習慣了被施舍不肯走,那就成三河原的大包袱了,所以盡管今年豐收,各村都不敢辦新米會就是這緣故。
    可如果放著不管也不行,且不說良心上過不過得去,就是人餓極了要鬧起來,不管不顧地搶一把,那時可不論誰是大戶、誰是佃農,隻要東西能吃,在人眼裏都一樣的。
    知道那些人可憐,但沒人敢先提出來救濟的話題,壽禮卻知道本區的義倉已經見底了。
    毛病出在哪裏呢?天災、兵禍都有,更主要是沒人種地,反正種下也不值錢,怎麽也沒法子完稅。
    城裏人如今興吃洋米,據說東洋米又香又可口,比本地米不知道強多少。
    壽禮不大信,已經叫人從壽縣、蚌埠甚至南京、上海分別購買等量的洋米來,他要嚐嚐到底是不是這麽回事?
    但不管是東洋米、南洋米,眼前這些莊稼人自己沒米吃是真的。數萬人徘徊在三河尖,怎麽辦?
    前些日仲禮派了個黑瘦的漢子來,說是新組建的徐山自衛四大隊的朱書記官。
    他帶了二十個人,去河原灘頭鼓動、勸說,要募集一萬人到徐山上去屯墾、養殖,陸陸續續有人跟著他走了。
    這倒是個好主意,不過徐山隻有一座,再說觀望、怕受騙的人依舊不少。
    “沒事,這天再冷點他們就待不住了。”朱書記官倒是樂觀得很。
    壽禮聽說羅芳是該大隊的大隊長,所以對這位書記官挺客氣。
    “其實早點過去能夠早安頓下來,隻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呀。你們費的口舌不少吧?”他關心地問。
    朱書記官嘿嘿地笑,說:“咱穿著官衣來,本想著百姓能相信,誰知道人家反而害怕了。”
    “那是看你們帶著槍。”壽禮苦笑:“他怕你是抓壯丁去打仗的。”
    “可不。”朱書記官點頭:“我和羅長官說好了,等第一批人安頓好就派幾個回來幫我,有他們做榜樣,別人戒心會少很多是不是?”
    “對、對,你這個辦法好!”壽禮說完歎口氣:“隻是……人太多了,沒法都照顧到嗬!你們那裏能容納的也有限。”
    “大老爺,我聽說固始那邊小蘇不也談下來了嗎,為啥不能調些人過去?”
    “他那邊談了兩萬畝地是不差,可我們人手有限呐。需要人去丈量、劃界,確定好範圍才能開始調人。我現在手裏沒兵可調,徒之奈何?”壽禮苦笑。
    “我有個建議,咱們不用等到全搞妥了再調人。”
    “哦,怎麽講?”
    “您瞧我這邊就知道了,啥事情都有個過程,沒第一批人過去先體驗,大夥兒誰都不敢冒險。
    再說丈量土地這事,還是莊稼人更拿手,不如就招募起來,讓他們自己去量自己的土地,那樣大夥兒幹勁是不是更足哩?”
    “誒!”壽禮眼前一亮:“朱書記官很懂農民嗬,說得有見地!也罷,我就先招兩百人過去,交給小蘇用著,別讓他在那邊空等了。”
    本地中學畢業生和陸續從省府、合肥、六安、南京招募來的中學、專科和高校應屆畢業生有一百六、七十人,都被調到徐山去幫著測量、規劃,還有少數正在策劃修公路的事。
    原來壽禮打的主意是徐山弄得七七八八了,再把人調往固始和公路項目上去。現在一想錯了,其實事情是可以同時並舉的!
    而且這樣一來也正好分流難民人數,得以以工代賑。
    固始可以分流七、八千人,修公路又能夠分走一、兩萬勞力,這樣河灘上的壓力去掉多半,事情就容易了。
    問題是要調集材料、工具、被服和糧食,這也不是個簡單的活計。
    這天吃飯時,壽禮憂心忡忡地說起此事。
    當時徐業已回家,蔡博士在徐井根那個排的保護下正沿著長山做礦產調查,劉其美在高塘帶著學生們策劃新公路,隻有唐文聲在家。
    他聽壽禮說起這些事,便放下碗筷主動說:“陳先生如果信得過,我可以幫你來協調這些事。這些東西咱們這裏有的就地籌措,沒有的我可以托人在合肥、蚌埠辦理。”
    身份的事情唐文聲曉得徐業已經告訴壽禮兄弟,所以他一直比較低調。
    今日忽然主動請纓,倒是壽禮沒想到的,他怔了下:“隻是,你這樣的大才用在這些雞毛蒜皮上頭……?”
    “我自己都不嫌棄。”唐文聲笑笑:“每日閑著也是無事,況且我也有朋友做這些生意,正好可以幫忙。
    不過確實後勤事務是非常龐雜的,我一個人可沒那麽多隻手,陳先生得給我派人,我來抓總一定不讓你再操心。”
    “那敢情好!”壽禮很高興。此人做過那麽高的位置,必定是有兩下子的。他趕緊拱手:“如果唐先生出山相助,某感激不盡!”
    壽禮當天和唐先生談了兩個小時,然後決定讓三牛找李杜星申請“三河商貿”的執照。
    以這家公司的名義在各地收購糧食、被服和建築材料,同時銷售本地產的種子、肥料、食品和禽、畜及其副產品。
    此前壽禮根據徐業建議已經去縣實務科注冊了三河商業資本公司,自己家族占73%股份,本地鄉紳徐、蔡、林、宋四家占其餘27%股份。
    三河商資向三河商貿注資一萬五千元,占股75%,陳家直接投資五千元占股25%。
    委任唐文聲為三河商貿代理總經理從學生裏調兩名大學生、六名中學生過來建立公司辦事機構,調來四名有能力的夥計分別任駐蚌埠、合肥、六安和壽縣分支的經理。
    然而有件事他一直舉棋不定,那就是三牛帶回來的淮南船運出售消息。唐文聲聽說此事後極力讚成:
    “如果我們把這家公司收過來,那麽從蚌埠可以一直運輸到鳳凰坡,這個優勢太大了!”他說。
    但是壽禮沒有告訴他自己沒那麽多錢,就是把所有股東加在一起也湊不出那麽多!想到這個他就很煩惱,李杜星已經在催問了。
    徐業叫上宋承苓,還有林家的長子林修覺,聯袂來找壽禮商議淮南船運的事。三人都希望能夠拿下這家公司,進入交通運輸業的誘惑力太大了。
    “不說別的,你訂購的機器如果從水路運進來,你可知能夠從運費上節省多少?”徐業說:
    “雖然它不比火車快和省,問題你三河原也沒通火車嗬,而要走陸路用卡車運,那運費反而倒高了!”
    “卡車需要很多輛才行,而且還得搞到柴油,並且找人來開。”宋承苓提醒說。
    “可即使你們大夥兒同意,咱們還差很多!”壽禮歎口氣:“馬上入冬,而且要開工的項目很多,我們又沒多少能拿出來交換的東西。
    李長官的意思,淮南報價是十五萬元,這可是當初廖斌(廖經理)第一次和我談起淮南時報價的幾乎兩倍嗬!
    那十幾條船裏,六成是近二十年的老船,這個價格是不是太高了?”
    “我看咱們各位的思路是不是太窄了些?”林修覺忽然開口說:“誰也沒有規定必須、隻能從自家掏錢,我們為什麽不能接受貸款?
    為什麽不考慮出售少量股份給其他小股東,比如……拿出10%到15%的份額?”
    “如果各位同意引進資本的話,我可以找關係同民生銀行談談。”宋承苓說:“你們知道,民生最早也是做航運起家的,他們肯定有興趣!”
    “資本總想著控製,我倒更傾向與大生談入股,他們相對溫和,而且有現成的江北航運網絡、人脈與經驗”徐業說。
    “可……,隻談入股是無法解決大筆資金需求的。”宋承苓為難地說。
    “我可以找找交通銀行,不過他們近來頭寸比較緊張,沒有把握能貸多少。”林修覺說:“我認為咱們不能隻看十五萬,那隻是起底價而已。
    再者,剛才讓齋(壽禮字)也說了,那些船船齡不小啦,我們接手隻怕需要大修維護,這都需要資金。”
    “唉,所以我才覺得太貴了!”壽禮歎氣:“那些官老爺拿過去就這麽兩年功夫,折騰殘廢了甩出來價格就翻這麽多,真讓人不甘心呐!”
    “讓齋,你想差了。”林修覺輩分上是去世陳林氏的叔叔,所以他總叫壽禮的字。
    “這筆買賣最重要的不是幾條船,重要的是航運執照和那些機工、技師。
    尤其執照,政府已說了今後十年內沒有特別原因不再簽發內河航運執照,所以它才值錢!”
    “哦,原來如此!”林修覺讓壽禮這個土財主上了一課,讓宋承苓感到佩服,徐業則眼前一亮,他沒想到林家這個大少爺竟能有這樣的眼光。
    “承教、承教,果然是我想錯了。”壽禮這才明白原來做買賣有這樣多說法的,連忙拱手致謝。
    他忽然意識到,自己要修路、建各種工廠,恐怕所需要的資金遠遠不是一、二十萬元的問題!
    而由於李杜星讓三牛帶回來的消息,他已經知道政府方麵要統一貨幣和印鈔權,所以那些私營銀行才會在這個時候不敢大筆放貸,指望他們看來夠嗆!
    屋內氣氛一時尷尬,最後徐業說看來設法收購淮南這件事本身大家沒有異議,剩下的就是怎麽操作此事的問題。他建議大家暫時休息,各自想想對策再碰頭。眾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