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科普知識(貢士)
字數:1952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緣來是您之千年續夢 !
貢士[gongshi]:
貢士,是中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
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
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
明代,貢士分兩種情況:一為入京參加會試的舉人,一為貢入國子監的生員。
清朝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
清製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賜出身,乃為進士,但習慣上每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
中文名:貢士
概念: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
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
清朝: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
綜述:清朝時,貢士是參加全國範圍科舉考試(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
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舉人,已仕未仕皆可。
主考官叫總裁,監考官叫知貢舉,皆由一二品大員擔任。
考試的地點在北京貢院。
會試的內容、規矩、閱卷方法等與鄉試的大體相同。
四月十五張榜於禮部大堂前,此時正是杏花爛漫的時節,故此榜又叫杏榜。
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沿革:唐朝
屬於京師或州縣學館的士子叫“生徒”,每年由學館選送一批參加尚書省的“省試”。
其他士子,要先經過縣試和州試,合格者稱為“鄉貢”,再參加省試。
省試由禮部主持,省試合格稱作“及第”。
但還不能做官,必須再經吏部考試,合格以後才能入仕。
貢士和進士的區別:
貢士:會試錄取的人稱之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在明清兩代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時間在鄉試次年,即醜、辰、未、戌年春季,故又稱春闈。
因由禮部主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又稱禮闈,考三場,每場三日,考試通過者成為貢士。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
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