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朝堂演繹

字數:6300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漢末之我來了 !
    “你就是袁紹?”
    廷尉府一間黑暗潮濕的監獄門前,王越帶著兩個羽林郎還有二名侍女來到了這裏。
    “在下…正是,不知幾位郎官是…?”
    袁紹有些驚懼,更多的是不明所以,眼睛閃爍著看向突然出現在廷獄門前的王越幾人。
    “奉天子令,問袁紹兩句話,給汝一個選擇!”王越挺直背脊,向皇宮方向拱手一禮。
    “庶人,袁紹恭請陛下垂問!”
    “朕聞袁家長子紹,為人謙遜有禮,學識過人,本不應逐爾出漢境,但袁氏世受漢祿,不思報償國恩,卻有背逆大漢之心之舉。
    今朕有二問欲詢袁紹,求死或求活,活,汝當以何求生?”
    袁紹聽完,知道可以求活,眼睛乍然有光!
    雖然他不知道陛下從何處探得袁氏有背逆之心,但據他自己平時所聞所知,袁氏的確對先帝不滿,對當今陛下不屑。
    背逆之心,絕對有。這…陛下沒有冤枉袁氏。背逆之舉,或許有吧!否則,袁氏何以有如此多的田地和隱匿人口,又收如此之多的門徒做何?
    “庶人願活!”袁紹思考了二息時間,已經做下決定。
    “那…逐出漢境,送爾去與父親族人相聚?”
    “家父與兄弟族人們…皆還活著乎?”
    “是的,他們還活著。不過,不在大漢。”
    “庶人袁紹,願意去和父兄族人們一起。紹為此,拜謝陛下天恩!”
    袁紹恭敬跪下,向皇宮方向行了一個大禮。
    內心雖然激動,可是並未有任何失態之舉。
    王越很是欣賞的看著眼前的俊朗少年,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汝很不錯。去到另外的地方,或許也有一番大作為。
    汝之母親自縊而亡,陛下有讓人好好安葬,把握生的機會,不要辜負了汝之母親對汝的期望!”
    提到母親,袁紹很傷心。
    隻是,逝者已逝,而生者還得繼續人生。
    “您是說?陛下使人好好安葬了吾母親?”袁紹有些詫異。
    “自然。陛下言,汝之母親是個好母親,隻是可惜遇人不淑了。
    她的出身害了她,她的父兄未能妥當保護她。”
    “謝謝陛下!吾能夠去母親墓前祭拜一番否?”
    “可。汝幾時想離開了,向著天空喊一聲,自有人接汝離去。”
    “這…”袁紹有些狐疑。
    王越也不理他信與不信,讓兩個侍女為他梳洗幹淨,換上衣服。
    隨後,王越和兩個侍女回宮去複命了,而兩個龍衛領著袁紹出了廷獄,去袁母墓前祭拜。
    洛陽城北,北邙山下,袁紹跪在母親的墓前,涕泗橫流。
    袁氏旁枝事發前,母親曾說過她活不了幾日了。
    她從小的身子骨沒養好,因為生下自己,常被嫡母折磨,故而更加體弱多病。
    袁氏事發之後,母親大概就不想活了,不想受勞獄之辱。
    袁紹跪了許久,起身時,在兩個龍衛的攙扶下,依舊顯得有些步履艱難。
    “母親,兒子拜別了。”袁紹在心裏默默念道:“若是父兄和族人們都活著,總有一天,我們會殺回來的。”
    “袁氏不可辱!”袁紹心裏不恨不怨,但又狠又辣。
    他仰頭望向天空,試探著喊了一句:“送吾去見父兄吧!”
    係統此時正跟在他身邊研究他的心理活動,聞言,一道光柱籠罩住他,一息過後,袁紹人不見了。
    “天道顯靈了?”龍衛甲一臉迷惘地問。
    “是高祖和孝武帝、世祖他們顯靈了吧!?”
    “嗬嗬~”係統不留名姓的飛走了。
    任務完成了,兩個龍衛一臉夢幻的回到皇宮裏複命,麵對天子態度更加恭敬。
    ~~~
    西苑。
    “孟德兄,汝可知道陛下為何組建少年軍官預備營?”
    曹操聽到戲忠的問話,疑惑的開口說:“為了培養訓練少年軍官用的,不使人才斷代,還有就是陛下需要一些自己人的支持?”
    “汝說的乃是其中之一,天子誌向遠大,他需要一批能跟得上他腳步的青年才俊,而汝的能力恰恰得到了陛下的認可!”
    “跟得上陛下的腳步?”
    曹操思索著這句話的含義,很快便明白了過來,天子需要的,可能不僅僅隻是忠誠。
    “吾明白了。誌才賢弟放心,愚兄一定能夠緊緊跟在陛下身後,絕不會落後於任何人。”曹操的眼神愈發堅定。
    戲忠伸手夠著曹操的肩膀,笑著說:“這些話,還是由汝親自去跟陛下說吧!過些天,預備營的學員就會陸續進駐了,這段時間,汝回家去好好陪曹大人和丁伯母,還有汝將來的小君吧!”
    “嘿嘿嘿…”曹操的笑容一言難盡,讓戲忠找不出詞語形容。
    翌日
    崇政殿,文武百官早早就齊聚於此,雖然他們自覺聲如蚊蠅,但殿內依舊有些嘈雜。
    眾人小小聲所討論之事,也基本上與“清議”之事相關。
    “陛下駕到!”
    隨著張讓一聲高唱,殿內頓時恢複了安靜。
    君臣見禮之後,天子將公孫瓚和公孫度的那二封信遞給了張讓。
    “念與諸卿聽一聽!”
    “諾!”
    張讓恭敬的接過信箋,開始高聲宣讀:
    “臣奉陛下之命北上遼東巡查防禦,一路之見聞,蠻夷之惡行,讓臣悲怒交加,特以此書請陛下知曉北境與遼東之苦難。
    臣路過之村莊少有幸存者,無數百姓慘死,其中不乏老人、孩子和婦人。
    更有身懷六甲者被蠻賊剖腹,未成型之嬰兒棄於一旁,村莊化為一片焦土,宛如人間煉獄。”
    隨後就是公孫瓚公孫度所記錄的被毀村莊和遇難的百姓人數,總計幽州將近有四萬百姓慘遭毒手。
    “區區鮮卑烏桓賊子,竟敢犯我大漢天威?”
    “欺我大漢無人否?”
    朝堂之上的百官除了震驚於鮮卑烏桓的殘暴之外,更多的則是因為來自於外賊的挑釁,一個個也是震怒不已。
    “匈奴、鮮卑、烏桓、這些賊子啊,區區蠻夷,居然敢冒犯我大漢,做下如此惡行,臣請陛下發兵討之誅之!”
    一名年近六十的侍禦史,氣的滿麵通紅的站出列來,雖然是一個文官,卻滿臉的殺氣。
    “請陛下發兵討伐之,揚我大漢天威!”
    隨後太傅陳蕃、司徒胡廣和驃騎將軍竇武、太尉李膺等人也紛紛出列激情聲討。
    一時間整個朝堂群情洶湧,幾乎所有朝臣都放下了彼此的不和以及偏見,同仇敵愾,要求出兵討伐北地蠻賊。
    一時間,整個朝堂都充斥著濃烈的殺氣。
    看著文武百官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皇帝也站起身來,龍目放光,殺氣四溢地朗聲說道:“前有張中郎訴匈奴賊子之惡,今有兩位公孫校尉恨鮮卑烏桓扶餘之仇。
    賊蠻們犯我大漢疆土,殺我大漢子民,洶洶血恨,累累孽債,罄竹難書,若不能以血還血,以牙還牙,討之誅之,朕亦愧為大漢天子,羞作萬民君主!”
    是以,華耀目光如電,掃視百官,沉聲問道:“不知可有人還記得破胡侯之言?”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大殿內的文武百官以及殿外的內侍們,頓時一齊高呼起了陳湯的這句名言。
    眾人的情緒再次高揚,到達了又一個高峰。誓要討賊而不罷休。
    “請陛下三思,此刻,大漢實在不宜出兵!”
    就在所有人情緒高漲之時,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傳入眾人耳中,眾人頓時滿臉怒氣的望去。
    那名侍禦史立時開口怒斥道:“好你個曹巨高啊,身為大漢九卿之一,為何如此怯戰?”
    曹嵩在許訓下去後,就被天子提拔為少府,管理皇室內務府。
    沒有理會眾人怒視的目光,曹嵩向著天子躬身一禮。
    “陛下,眼下朝堂初定,西涼那邊又剛剛結束西羌的叛亂,國庫和少府儲備皆已不足。
    若是再貿然出兵北伐討賊,隻恐大漢的百姓們難以承受負擔,請陛下三思啊!”
    “這....”
    “陛下,曹少府所言有理。請陛下三思。”
    劉合身為掌管天下錢糧的大司農,自然對大漢的財政了如指掌,一時間百官也麵麵相覷,國家打不起仗了。
    “縱然如此,難道就任由蠻夷胡虜肆虐我大漢邊境,屠殺我大漢百姓乎?”
    麵對那名老禦史的質問,劉合和曹嵩都不再說話,低下了頭去。
    而天子則是看向太傅陳蕃。
    太傅會意,手持笏板出列而言道:“陛下,老臣以為,大司農和少府之言不無道理。
    財政不足,若是強行出兵,隻會增加百姓負擔,近幾年百姓本就收成不豐,此舉實為不智。”
    華耀這個天子很是能夠聽的進良言,點了點頭:“那太傅以為該當如何?總不能就這麽看著蠻夷胡虜自由來去大漢吧!
    咱們大漢又不是他們的菜糧市場,任他們來去而不聞不問,大漢的威嚴何在?”
    “臣以為,雖然大軍無法出征北伐,但派出一二支少數騎兵進行襲擾還是沒的問題。
    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牽製他們,我大漢也可以趁機休養生息,待到國力恢複再揮軍北上,一舉蕩平北方草原!”陳蕃搬出了前些日子他們幾人商議的策略。
    一旁的司徒胡廣饒有興味地聽著看著,幾個猶如儺戲高手附身了的重臣,以及那個多才多藝的少年君主,心中不由暗自讚歎不已,隻怪自己學藝不全乎,演技不夠也!
    北方草原早已經亂成了一鍋粥了,陛下為了接下來給予有功將士的賞賜,也是煞費苦心了。
    沒辦法,朝廷窮,而世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