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曬鹽

字數:4464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再興南唐 !
    開封,大宋皇城。垂拱殿內,趙匡胤召見樊若水。當然,趙匡胤給他改了名,現在叫樊知古。一同出席的大臣,僅晉王、開封府尹趙光義和參知政事盧多遜。
    “臣前些日子派人去那采石磯,見石塔俱全,無破壞痕跡。那唐江國公隻把個崖壁描刻的花裏胡哨,以下臣之所見,倒似是阻止他人再於崖壁刻字,使其一詩一詞獨顯於石壁而已。”
    “李氏家族倒是詩詞世家。這崖壁上的的詩倒也罷了,這詞當是一等好詞。”趙匡胤冷哼了一聲。不過幾個人都從裏麵聽到了酸溜溜的意味。趙匡胤自詡不輸任一前朝帝王,但與李煜家這兩三個妖孽比詩詞,換誰心裏都膈應。
    眾人也不便附和,趙匡胤又和樊若水道:“如此,你這便去荊南,督竹筏建造事。務在數月內建成所需竹筏。之後便在荊南等候命令。”
    “臣遵旨。”樊若水心下振奮,心知伐唐之事已經啟動。到時於采石長江之上,浮橋建成,自己便將立一大功。屆時,所謂自己不過是趙匡胤“千金市馬骨”之言,便此休矣;如此自身方能真正立於大宋朝堂之上。
    ————
    時至七月,江南已經是炎炎夏季。
    吳越秀州石氏的家主石泰初,不顧炎熱天氣,取道湖州來了宣城。
    六月份太湖漁民造反,累及秀州,之後蘇州水師入太湖,和太湖剩餘水寨也頗有齟齬。秀州和蘇州地方均不願再生事端,便又把蘇州水師從太湖驅逐了出去。倒讓李叢益等著看吳越太湖的好戲,想趁機再招攬些太湖漁民的想法落了空。
    初聽太湖寇叛亂,石泰初也是心驚。擔心江國公在太湖出事,引發吳唐戰事。但等到聞石氏把太湖過程一講,且不再掩飾錢海露之事,石泰初於心驚肉跳之餘,便敏銳地感覺到了什麽。
    倒不是說吳唐之間,會因為一個公主而有什麽改變,而是覺得錢海露與江國公在商業上的天馬行空創意,太相像了。錢海露才多大,又是一介女流,那想來,很多東西怕不是這江國公的主意?若果真如此,這唐國即使被宋所吞並,怕這江國公也能巋然不動。如此人物,石泰初自然是想要見上一見的。
    石泰初到了宣城,便住進了江國公府。石俊弼本是遠房子侄,不過學業出色,石泰初才見過數次,但卻是不熟,不過因其與江國公的數麵之緣,這次也帶了過來。
    江國公事務繁忙,便請聞芳菲代為接待。石泰初等人安置下來後,自伺身份,便隻在房內歇息。石俊弼卻是於院中到處走走。卻見樹蔭下有一人,上衣穿個短打,下身竟著短褲,擺著桌椅,竟在奮筆疾書。
    江國公府中竟有如此穿著之人,直是有辱斯文。石俊弼暗道,不過也不得不承認,對方這身打扮,看起來應該是挺涼快。
    石俊弼從那人身後走過去,就想瞧瞧他這寫啥。一看之下,卻是呆了。
    原來陳東不願學那些詩文,在金陵便隻是惹是生非,陳喬也怕他如那孫永寧一樣,讓自己老子孫彥祥“永不安寧”,便把陳東打發給了李叢益。陳喬此舉,背後或有幾重含義在,不過也不必問,問也沒有人會說。
    陳東到了宣州,便被李叢益丟到軍營裏呆了一個月,但陳東畢竟是文臣之孫,吃了一個月苦,李叢益便又把他調了回來。陳東倒是挺喜歡軍營生活,隻和李叢益講軍營生活實為男人必須體驗的科目,一個月時間有點太短,倒讓李叢益哭笑不得。李叢益也不讓他閑著,讓他去國公府小學教書,陳東一開始不願意,不料去了以後,便對這數學癡迷起來。
    國公府小學當前的數學課程,主要就是李叢益在九章算術的基礎上作了大幅修改,引入了阿拉伯數字,列出了九九乘法表,對麵積、體積計算等補充了內容。當然,後期幾位請來專教數學的老師,也在此基礎上多加修改,構成了國公府小學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數學教學書。而陳東用了數日時間,幾乎是如饑似渴地把五冊教學書給學完了,便又找李叢益。李叢益便拿一些相遇問題、追及問題、流水問題、經濟問題,讓陳東補充進去,充實教學書內容;又把多元多次方程、圓柱圓錐圓台表麵積和體積、概率、線性代數等一些概念講給他聽,這些李叢益也忘的七七八八,便隻是想哪講哪,讓陳東幫著寫中學數學教材。
    陳東現在就是在寫中學數學教學書。一時寫得入神,沒注意到石俊弼;而石俊弼一看之下卻是震驚不已。想不到江國公府隨便一個邋遢的年輕人,都有如此造詣。陳東寫了一截,又有些卡殼,便要喝口水,這時才發現石俊弼,倒嚇了一大跳。
    石俊弼便謙遜地請教,陳東也是頗為受用,便與石俊弼聊起這數學來,講此乃國公府小學的重點課程,凡不能及格的都不能畢業;又提到國公府小學教語文均用簡體字,數學則用這阿拉伯數字等。對這些話題,石俊弼是聞所未聞,便又跟著陳東去隔壁的國公府小學旁聽了幾節課程。
    石俊弼說去院子裏散散心,人卻不見了。石泰初等了會兒,便也不管他,和聞芳菲、許士鳴等人出門去宣州商貿、宣州建設考察去了。
    等到晚上,李叢益回府,便讓聞芳菲、許士鳴、許美蘭等皆陪著石泰初、石俊弼一起,便是陳東也因和石俊弼一起,被李叢益撞上,也一起拉著熱熱鬧鬧吃了個飯。
    把石泰初送回房,幾人便一同商量這事來。石泰初特意過來,主要的訴求就是一個:精鹽製法。秀州石氏要是給的籌碼夠大,也不是不可以把精鹽製法給出去,但秀州石氏能拿出什麽?這恰恰是石泰初親自來宣城的原因,左右就是想讓江國公給聞芳菲的母族一些麵子。
    第二日上午,李叢益便在休息室邀請石泰初喝茶,陪同者不過是許士鳴而已。
    “石家在海貿上,固然是依附於五大家,不過亦有商船到過那日本之地。那日本雖為島國,然本島頗大,國中人亦不少,諸多絲瓷等物,銷之日本,往往價達十倍!”石泰初拿出來的便是海貿之利。
    不過錢海露正在籌劃錢塘海貿,石氏在海貿上又不強,這點就沒有多少吸引力。
    看李叢益臉色,石泰初便明白剛才那番話忽悠不了人,隻能拿出誠意來了。
    “這精鹽價高,當前隻能賣給達官貴人;同時也隻能賣給達官貴人,才能賣出高價。這製精鹽,確實不能如粗鹽一般產量太高,才能將精鹽的價格維持在高處。但若精鹽產量太低,又或者粗鹽的初始價格太高,這總利潤便也有限。”石泰初道,“石氏在秀州亦掌握有鹽場,不過扣除官鹽之後所留亦不多;但秀州一地,私鹽每年至少在二十萬石以上,以我石氏影響力,購買到五萬石當不成問題。以五萬石私鹽來製精鹽,則粗鹽的成本便極低,而所產之精鹽既不會多,亦足可行銷於宋唐吳三國。”
    “石氏願與宣州商貿合作設立一家公司,專司此事,宣州商貿隻需以精鹽製法入股,石氏出錢出人出場地,雙方便各占一半股份。售於各商貿或商鋪,所得亦平分。”
    李叢益也不得不承認,絕不能小瞧當世人的智慧。石泰初這主意,就是李叢益出技術,石泰初出人力並搞定原料,兩家一起搞個大的,反正市場空間也大,而且原料成本降下來、產量提升上去後,李叢益的絕對收益隻會多不會少。
    “石大掌櫃的這個建議,看來本公沒有理由拒絕。”李叢益不由地道。
    周誌輝在山區製精鹽,就隻能煮鹽,就需要大量砍伐樹木。而許樂水的紙業公司,現在也開始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也是需要大量砍樹搞木漿。因此對許樂水要從江南銀行貸款,到宣城來搞第二個製漿產紙工廠的想法,李叢益便拒絕了,要求他到涇縣去搞,也是想著分散一些,對環境的壓力要小一點。反正涇縣也有條青弋江,搞水車動力也沒有大問題。
    到了秀州,便可以曬鹽。
    聽了李叢益講曬鹽之法,石泰初也是駭然,這江國公直是無所不知。不過想江國公竟然都會製精鹽,在這曬鹽方法上估計也是多有研究,如此回去後定要試一下這個曬鹽法。若是能成,則這粗鹽成本又能下降一大截,而且產量大概也能提升,畢竟煮鹽法下,製約粗鹽產量的正是海邊薪材不易得。
    當世技術擴散極慢,李叢益也不擔心曬鹽法會迅速的擴散到淮南去,進而導致宋國的海鹽產量大增,從而讓趙宋的財政更寬裕。
    雙方既然議定,李叢益便著人將周誌輝叫來。周誌輝兩個兒子,周元英現在也是營長了,手底下三百餘人,而周元青也為一司之長,目前也在擴充人手,周誌輝也知若非這製精鹽之事需要保密,周家便難在門坑村呆著了,畢竟自己剛過五十,自不能和六十有餘的許和光一樣以養老為名呆在山窩窩裏。
    心底雖有不舍,周誌輝也算是痛快答應,願意率十數掌握了關鍵環節的村民,舉家搬往秀州。而門坑村則暫時由其族弟負責繼續生產,之後也有可能安置到呼嘯山莊去。
    石泰初和周誌輝也見了麵,商議了諸多細節,石泰初便欲回秀州籌備,並考慮安置門坑諸人。不料石俊弼卻表示,自己想在宣城再呆上一陣,要研究什麽概率問題。石泰初一時也聽不懂,便也不管他,先回秀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