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常州之戰(六)

字數:4304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再興南唐 !
    趁著吳越軍這撥進攻將退未退,寧國軍便破開城牆上的暗門,全線出擊。
    第一旅和第二旅分別自東城牆的南北兩個暗門同時出擊,第三旅則以一個團守住東門,另兩個團則視南北兩路進展情況選擇是配屬到兩路,還是加強到一個方向。師屬警衛營、偵察營和騎兵營則作為預備隊,包括常州軍亦在從各處抽調精銳,欲再組兩支鐵甲千人隊,以備萬全。
    崔飛虎隨第四團第一營出暗門,便從吳越軍填出的過河通道反卷過去。李叢益在城牆內側,開了多個暗門,選擇此處,正是使得寧國軍出擊兵馬,擊在吳越軍的腰眼上。第一營過河,便以長槍兵居前,弩手隨後,刀盾兵護住側翼,往攻城墁道方向攻去。
    在此處負責進攻的是上直軍左廂副都指揮使文元良,見狀一是命令原來準備用於墁道進攻城牆的部隊,調轉方向進行就地阻擊,同時組織周邊的數個營構成第二道防線。又再派人通知再南邊的左直左廂所部轉攻為守。
    最先接戰的卻是宋軍史景山所部。史景山從墁道上退下來,一開始的百人隊伍,此時尚有近六十人。史景山不願墜了宋兵的名聲,當下便擺開錐形陣列,要和這支常州軍對攻。但這支常州軍居前的長槍兵,長槍竟有一丈,槍尖便有半支槍那麽長,更是兩麵開刃,在午後的陽光裏寒光耀眼。一寸長一寸強,但隻要被人欺近身,這長槍便也無用。
    第一營踏著鼓點不緊不慢往前走,似徐實速,很快就到史景山跟前十數步,史景山大喝一聲便帶隊衝鋒,便見唐軍頓步停身,放下長槍,接著第一排轉身,把側麵對著自己。史景山此時已衝到跟前,自無法停腳,當下猛喝一聲便要衝上,便見第一排唐兵一個突刺。
    史景山大叫一聲不好,情急之中竟然一個鐵板橋,硬生生躲過了三支長槍的突刺。史景山腰部發力,剛剛站起來,第二排唐兵上前一步,轉身接著就是長槍突刺。史景山亡魂皆冒,持刀上撩,堪堪把一支長槍磕的往上一跳,再一個撲地打滾,滾出數步遠,還沒起身,便有數支弩箭飛來,其中一支便釘在他前胸。卻是有弩手看他身手極佳,不願意再給他機會,便是數人攢射。史景山臨死前,隻看到離自己最近的那個長槍兵,戴著鐵皮麵具後麵的眼睛隻是冷冷看一眼他,便收槍恢複行軍隊列繼續向前。史景山也隨之吐出最後一口氣,而跟他一塊的數十宋兵,除十餘人四散逃走之外,其餘已經全躺地上了。
    史景山也就耽擱了一會兒,此時崔飛虎的第四團第二營也已過河,過河便向東展開,形成一個空心方陣,護住第一營的側翼,而第一營則順著護城河邊大道繼續往南進攻。
    攻城墁道上容不下太多兵,每次隻能以都隊級衝鋒,因此,每條墁道下麵至少有一或兩個營以為輪戰。便是史景山這邊,也有一個營在守住陣腳,見到史景山也就撐了幾息時間,便被滅了幹淨。這一營吳越軍,也是震驚不已。那營指揮也失了銳氣,便命盾兵居前,又找來槍兵居後,形成圓陣,便如刺蝟一般。
    雙方相距本就不遠,吳越軍這一營剛擺好陣勢,四團一營便已進入一百五十步的弩箭最佳射程中,當即近一百具弩箭分三個批次輪番拋射。吳越軍人員猥集,又在弩箭拋射的最佳射程中,當即圓陣中間便塌陷了一片,等到四團一營進入五十步射程時,吳越軍營指揮中箭受傷,這個營便崩潰了。
    此時下一條墁道底下的另一個上直軍的營隊也趕了過來,勉強把潰軍驅走,四團一營便已在眼前,隻能倉促接戰。然而,上直軍營隊一衝上來,唐軍長槍兵便立即立定、轉身、側擊,同時長槍兵後麵的弩兵則以自由射擊進行補刀,把個別武藝高強的吳越軍擊殺當場。長槍兵也就六輪突刺,這個營便又潰散了。
    護河城邊這條街道,一側為河,另一側的房屋則被大量拆除用於吳越軍攻城,磚瓦拿來給投石機用,木料用來紮營,碎石粘土等用來堆填墁道。上直軍左廂副都指揮使文元良見到連續兩個營支撐不了片刻便被擊破,心知棘手,便命一營從廢墟上繞到唐軍側麵,從側麵進行攻擊。
    四團一營的營長見狀隻是冷笑,根本不管,隻命繼續往前突擊。雖有文元良親自督戰,第三條墁道左近的兩個營也隻是堅持了片刻便讓開了通道。看著唐軍隆隆向前,文元良心道不好,但看在廢墟上意圖側擊唐軍的那個營,稍有衝擊、便被一波弩箭逼退,更有唐軍的刀盾兵小隊,窺得機會便從隊列中主動出擊,以一二輛獨輪車為依托,齊進齊退,便把那營的尖兵打得人仰馬翻。
    文元良在墁道下有三千兵馬,隻是受限於戰場環境,僅有千餘人在墁道以下、護城河邊,另有兩千兵馬還在後方的街道上。文元良尚在猶豫,是命令各部立即沿主要街道出擊,與唐軍纏戰,為左直部爭取調整時間,還是集結兵馬,綴後攻擊,與左直部兩麵夾擊。崔飛虎便已經替他做了選擇。
    崔飛虎隨第一營出暗門後,便立即在左近一處視野良好處建立旅部指揮所,同時命令第四團所部迅速南插。待到第五團也出暗門後,便立即命第五團以營為單位,沿護城河街道東側的數條街道進行掃蕩,保障第一團的側翼安全。第五團沿南北向街道向南掃蕩,登時便與文元良所部的剩餘兵馬浪戰起來。
    在巷戰中,長槍兵幾乎可以無視兩側威脅,直以長槍掃蕩向前。吳越軍麵對這種新式戰術,攻也不行,守也不行,弩箭對射也打不過,稍許重甲也迅速淹沒在長槍陣中,便迅速潰敗下來。這一潰敗,便再難收拾,連文元良也被敗兵裹脅著往南而去。
    南邊便是左直左廂的前進營壘。若是左直左廂四千餘人也潰,那情形想都不敢想,文元良便數次欲攔潰兵,又或者把潰兵往東邊引,但每次稍有成效,唐軍便至,隨即又潰。
    這時左直左廂也與第四團交上手,四團一營一路打的順手,但在左直左廂的前時營壘時還是吃了小虧。
    在軍都指揮使熊元嘉的叮嚀下,左廂都指揮使張誌對前進營壘的安全也是頗為上心。在此處背依羅城南城牆,築半人高的胸牆為壘,又挖壕溝,實是做好了一旦進攻部隊被反衝擊,便退入壘中抵抗以待救援的打算。張誌看到北邊攻城墁道邊不對勁,便著令進攻部隊回撤,此時便有近四千人窩在這處前進營壘這裏。
    四團一營上來直接便要攻營門,結果左直軍營門口數具床弩齊發,當場便讓一營折了十來人。一營營長王鴻風略一猶豫,隨即想起戰前江國公的要求“有進無退、有我無敵!”,便忍住了全營轉向的命令,這時後麵三營便也跟了上來。當下王鴻風心一橫,便令擊鼓不停。承受了三次床弩打擊,付出一一個排的傷亡代價,四團一營才進入一百五十步以內的弩箭最佳射程內。此時隨三營而來的四團團長,原寧國軍左廂副都指揮使邱晨也趕了過來,一邊急令三營弩手跑步前進,加強到一營弩手隊列,加大弩箭拋射火力,同時一邊令三營加快速度趕上來並從右邊繞去去參與破營,一邊令團屬的警衛連、工兵連等單位立即構築工事,防備前方攻擊不利後撤時無依托之處。
    寧國軍的長槍兵頂在一線,皆著鐵甲,亦有麵甲,偶有士卒被精銳弓手擊中脖頸,但大多數皆無礙。但弩手幾乎都無甲,與左直軍營內為數不少的弓手亦互射,一營的弩手便傷亡慘重,便是王鴻風左胳膊上也被流矢擊中,隻是胡亂包紮一下,便咬牙繼續前行。
    行至營門前,第二營的弩手也趕到了,一波弩箭,便讓左直在營門前的刀盾手一片哀嚎。但對左直士卒來說,便可怕是這些長槍兵,頂著大家的弓箭,也不跑不衝,隻是一步又一步。就要到營門前,便聽唐軍發一聲喊:“有進無退、有我無敵!”
    左右兩側兩隊刀盾兵衝上來,以獨輪車一衝,營門便搖晃起來,再有二十餘人往後一拉,營門便嘩啦倒地。而長槍兵也到營門前,便開始突刺。
    此時左廂都指揮使張誌才明白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唐軍根本不給他從容整頓的時間,竟是這麽直直地衝了進來,而麵對唐軍的槍陣,真正能對陣的也就是那點人。而此時營壘當中擠了四千人,便沒有縱深防禦的空間。
    一營殺入營壘,便右轉攻擊。此時三營也繞到營壘邊,弩手齊射後,便有長槍手翻過胸牆,此時一營又從側後殺來,當麵的左直軍便支撐不住,往後潰走。二營隨即也從營門殺入,此時大局已定,四團團長邱晨便隨著團部跟進,指揮三個營把吳越軍從西南往東北趕出去。
    吳越軍在寧國軍的迅猛攻擊下,前線一旦立不住腳,便往後退,而營壘中實在是太多人,一退便互相擠著往後退。張誌隻能命令前方撐住,一麵命令後方士卒退出營壘,欲在營壘外再列戰陣。
    四團在左直軍的前進營壘中打出一記漂亮的右勾拳,驅趕著左直軍往東而走。張誌的撤退命令一下,左直軍很快變成了潰退。這時,五團已有一部殺透街道,出現在左直軍的側麵。左直軍一部與之稍一接觸,便又敗退下來。而張誌在營壘北門的督戰隊終於控製不住局麵,無數士卒翻過胸牆而逃,更有士卒合力推倒胸牆,亡命向北逃奔,欲從當前唐軍尚未合圍的東邊缺口逃生。張誌欲哭無淚,也隻能在親衛營的護擁下跟著逃生。
    左直軍潰逃,四團進攻的阻力驟減,四團隨即調整部署,以一營護住側翼,改為二營、三營在前往東北急進,驅趕著潰兵往東北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