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劉繼業歸順大宋國 趙光義議取幽燕地

字數:5950   加入書籤

A+A-




    大契丹蕭太後!
    征戰了二十幾年,太原城終於被趙光義踩在腳下,劉繼元卑躬屈膝,低著他曾經高貴的頭顱,在前麵引導宋國君臣入城。曾經驍勇善戰的北漢將士也全部拋戈棄甲,垂頭喪氣地立在路的兩旁,夾道歡迎他們昨日的敵人。趙光義不去劉繼元的皇宮大內,他登上太原城牆,沿城牆邊走邊看。就是這一堵牆,阻擋他皇兄一統之夢;就是這一堵牆,擋著了他數十萬鐵蹄,一擋就是二十幾年,城下的屍體堆起來也有城牆這麽高,流的鮮血有護城河的水那麽多。戰士的殘骸還沒來得及收瘞,僵臥在城牆下。戰火的餘燼還在燃燒。城牆上也橫七豎八的躺著屍體,蠅蛆飛舞,臭氣熏天。城中滿目瘡痍,沒有一間完好的房屋,東傾西圮,人們如餓瘋了的鬼一樣,朝往任何一個進城的人伸出枯瘦的手討要吃的。趙光義覺得很憋屈,就是這一幫油盡燈滅般的人將大宋的軍隊擋在城外幾十年。現在,他贏了,但他就贏了這些苟活殘喘之人。他高興不起來,甚至感到悲哀。
    他默默走著,愈走下去愈覺得腳下的這堵牆可恨,因為它,他贏得很不體麵,因為它,大宋死傷十幾萬人,因為它,大宋耗財億萬。他要鏟平腳下這堵牆,鏟平太原城。他轉身下了城牆,對劉繼元道“朕念你識體知命,自息兵戈,歸順大宋,封你彭城郡公,速結集緦麻以上親屬,聽旨赴闕。”
    劉繼元諾諾而退。
    趙光義又令人盡驅百姓出城,遷往榆次縣城,以榆次為新並州。然後一把大火將太原城燒了個幹淨,可憐百年太原古城被這個強盜化為灰燼,成了他泄憤的工具。眼看著這衝天的火魔肆虐人民數百年的心血,吞噬者晉人的溫暖,安全和希望,濃煙積壓在太原上空,如太原慘死的陰魂。多少晉人被這場大火燒毀了家園,背井離鄉,成了凍鬼餒魂,然而他們的淚水澆不滅熊熊大火;他們的哀號打不動強盜堅硬得心。即便如此,趙光義還不解恨,他下令將那一堵可恨城牆也全部拆除,不剩一塊磚石。
    如此,趙光義才舒坦起來。勒石建碑,大記其功。又令文人騷客填詞作賦,歌功頌德。趙光義一麵大擺酒筵犒勞三軍,一麵聽這些諂詞諛語,要麽陳詞濫調,無甚新意;要麽媚態畢現,詞美而意不達,像一曲閨中小調,堪當佐酒。正當心灰意冷之際,一篇《平晉賦》讓他耳目一新,精神陡增,該篇氣勢恢宏,立論新穎,詞美而不諛,韻美而不淫,通篇文章如滔滔江水一氣嗬成,真是數百篇文章中最佳之作。
    趙光義聽了稱讚不已,詢問作者。
    讀賦的宮人回答王欽若。
    “王欽若?這人誰知道?”趙光義沒聽說此人。
    宋琪笑道“此人金陵人,祖父王鬱,宦遊鄂州,其父仲華也隨父寓居鄂州。這王欽若就出生在鄂,欽若出生卻有些名堂。”
    趙光義笑問“啥名堂?該不是天仙送子之類的傳言。”
    宋琪笑著說“天仙送子臣沒聽人說,臣隻聽說,欽若出生之日適逢洪水,仲華一家避水黃鶴樓上,當日清晨,漢陽人見黃鶴樓霞光隱隱,是夕,欽若出生。”
    趙光義說“這人真的還有點名堂,難怪文章作的好。”
    宋琪又說“欽若少時博覽群書,過目不忘,機智過人。”
    潘美聽說哈哈大笑道“原來是他。”
    趙光義說“潘愛卿也知道這人?”
    “不就是身不過五尺,脖子上長一個大瘤子的十五六歲的小子,臣平金陵時見過此人。”
    趙光義聽見王欽若僅十五六歲,便不再作聲了。眾臣們也不言語,都知道他有輕視少年的毛病。當年寇準高舉進士,卻因為年輕,被派到偏僻的巴東當了個小知縣,至今未被重用。
    這時,人報攻打代州的郭守義有本來奏。
    趙光義笑道“真是好事連連,這一定是郭守義的捷報,代州已下。”
    奏本呈上來,趙光義的笑容凝固了,繼而化作驚訝,最後將奏書撕了個粉碎,說“小小代州攻打了三個多月,還拿不下來,損兵折將,還要朕增兵,真是豈有此理,郭守義當年也是一員猛將,朕見他智勇雙全,才用它攻打代州,沒想到是草包一個。”
    眾臣見趙光義發怒,都不敢作聲。
    趙光義問“你們誰去替代郭守義,朕就不相信那代州是銅澆鐵鑄。”
    宰相趙普說“代州久攻不克,是因為那裏有劉繼業把守,臣有一計,可不廢一兵一卒拿下代州,皇上還可以得一員良將。”
    趙光義忙問“何計?”
    趙普說“臣素聞劉繼業忠心耿耿,寧死不屈,皇上可令劉繼元到代州勸其投降,則代州不攻自破。”
    趙光義大喜,遂令劉繼元前往代州勸降。劉繼元修書一封,郭守義陪同劉繼元到城壕邊喊話,並親將書信射入城內。劉繼業得書跑上城樓,見到劉繼元便遙想跪拜,悲慟失聲。
    次日,代州城頭豎起了降幡。劉繼業打開城門出降,君臣相見,抱頭痛哭。
    劉繼業淚流滿麵,說“都是臣無能,讓皇上受委屈了。”
    劉繼元說“這豈能怪兄長皆賴兄長浴血奮戰,忠心報國,漢才能苟延至今日,但天命所屬,非人力能挽。你我今後同做大宋臣子,為大宋效力,你我君臣緣分已盡,但兄弟情義尚在。日後,將軍若認我這個兄弟,就時常來看看我,我就心滿意足了。”劉繼元說罷嚎啕大哭。
    劉繼業也哭得說不出話來,隻能點頭應著。
    劉繼元說“兄長現在已歸大宋,昔時,所賜的姓氏,就免用了,還是恢複本姓吧。”
    楊繼業說“悉尊皇上旨意。”
    劉繼元忙說“兄長不可再叫我皇上了,我現在被封為彭城郡公,兄長就叫我郡公,幹脆叫我繼元弟,還顯得親熱些。”
    二人哭了好久,劉繼元攜著楊繼業同登他的馬車來到太原趙光義的行營。
    趙光義見了楊繼業,大喜,起身相迎,楊繼業跪在丹墀之下,口稱“罪將楊繼業見過大宋皇帝。”趙光義忙令平身,他注視楊繼業良久,說“真是朕夢寐以求的良將。”忙令人賜坐。
    楊繼業但立於丹墀之下,不肯就坐。
    趙光義問“愛卿如何不坐?”
    楊繼業道“我主沒坐,我如何敢坐?”
    趙光義笑道“真忠義之士。”忙令人給劉繼元搬位過來。
    楊繼業等劉繼元落座之後,方在他的下首坐下。趙光義見了又是一番感歎。
    楊繼業說“臣放下兵戈,歸降大宋,理應為大宋盡忠,但臣有三個請求,請皇上成全。”
    趙光義說“愛卿有話,盡管直說。”
    “第一善待我主。”
    “這個自然不在話下,朕已令人在汴京修建一區大宅,仿照太原皇宮式樣,讓彭城郡公在那裏安享清福。”
    “第二漢室宗廟不得損壞,得派人看守。”
    “此事簡單,愛卿隻管放心。”
    “第三臣留念故土,請皇上準臣留在山西。”
    趙光義沉吟一下說“這有一點不好辦,朕欲重用愛卿為國出力,卿在這偏僻一隅,豈不是屈了愛卿大才。”
    楊繼業說“臣不為高官厚祿才投降大宋,臣情願解甲歸田,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宰相趙普忙說“啟稟皇上,臣想楊將軍在山西也好,楊將軍在山西土生土長,諳熟山川地勢,風土民情,又深得山西百姓愛戴,以楊將軍駐守山西則我國北方無憂矣。”
    趙光義說“如此甚好。不過朕還是想在京城建一座宅院,愛卿若不嫌簡陋,可以去住。”
    楊繼業知道趙光義對他存有戒心,便說“臣感謝皇上的厚思,臣可以送妻小前去京城。”
    趙光義大喜,當日大擺酒筵為楊繼業壓驚賞賚甚厚。宋軍將校見了心中好生不平。他們自出征以來,還沒得到什麽賞賜。一個未立寸功的降將,不僅擢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還在京城建一府邸供他居住,賜錢過百萬。真讓人既羨慕又氣憤。
    這一日,趙光義又擺酒款待楊繼業及諸多將校。酒酣耳熱之際,趙光義說“此次我三軍浴血奮戰,一舉拿下太原,大功已成,然而,一直以來,幽燕讓異族人侵占,叫朕食不得下咽,寢不得安枕,如鯁在喉,收回幽燕,是朕平生最大的夙願,朕想挾平晉之威再征幽燕諸位以為如何?”
    燕王趙德昭說“臣認為出兵幽燕宜持重緩行,我軍平定太原,耗損不小,軍士疲乏,若繼續討伐幽燕,軍力財力不支,皇上現在宜獎勵有功之臣,撫恤陣亡將士家屬。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再取幽燕。”
    趙光義本來對侄子趙德昭心存芥蒂,有所擔心,今趙德昭為將士請賞,分明是要拉攏人心,樹立羽翼,恐怕有所野心。而且他那口氣像在指責他不配做皇帝,趙光義陰陰的說“等你做了皇上再行賞吧。”
    趙德昭一愣,嚇得不敢開口。
    趙光義轉而問楊繼業“楊愛卿以為朕收複幽燕有幾成勝算?”
    楊繼業說“臣乃一降將,不敢妄議。”
    趙光義說“朝廷議事,暢所欲言。”
    楊繼業說“恕臣直言,沒有勝算。”
    趙光義略有不悅說“何以見得?”
    楊繼業說“兵法有言,兵勝有三,天時、地利、人和。現正值六月,酷熱,不利行軍作戰,更不利長途跋涉。此失天時。幽燕之地一馬平川,遼兵善騎射,往來迅疾,我軍多步卒,稔於攀岩越嶺,不利於征戰平川。此失地利。我軍已征戰數月,人心思歸,厭戰。此失人和。三者俱失,如何克敵。”
    此語一出,立即引得一片附和之聲。
    惟有端州團練使崔瀚大聲說“楊繼業一派胡言,我軍一舉踹平太原,士氣大漲,正可趁此機會,扶平晉之威,一鼓作氣,收複幽燕。”
    趙炅領首稱讚“還是崔愛卿有勇氣,說的有道理,我軍新勝,銳氣正旺,以此擊遼,勢如破竹。今大軍尚集,不趁機收複幽燕,時機已過再調兵遣將,又破費周折。眾卿不必多疑,戮力同心,一舉收複幽都。到那時,朕再重重賞犒有功將士,與眾卿共享榮華富貴。”
    趙光義心意已決,諸將不敢再言。於是,趙光義依舊令潘美為元帥,總督各路兵馬,親自為監軍。但先鋒一職無人敢領。
    半響,楊繼業站起身說“臣願作先鋒。”
    趙光義疑惑地看著楊繼業。
    楊繼業看出皇上疑慮,說“皇上是不是訝怪臣言行不一?先是議取幽燕,為臣必須盡忠直言,現在,皇上主意已定,為臣就該依旨行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趙炅說“卿果然忠信,議不辭言,行不辭往。但河東初定,人心未附,朕想留卿安撫,令我大軍無後顧之憂,乃恢複幽燕頭等大功也。”
    遂不用楊繼業,而以崔瀚為先鋒,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米信、田重進,劉延翰各領本部依次進發,趙炅親率大軍與潘美繼後,令李穆為掌書記,登錄將士功過,以薛居正,盧多遜,宋琪為參謀,盡起平晉之軍殺奔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