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亂畫屋(4)
字數:5822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飛絮如淵 !
無暇道:“他的武功傳自其父,有大量的功力不是他的。平時他可以運轉自如,但和楊真這樣的高手比拚,豈是一時半會兒可以分出勝負的。鬥至酣處,他的真氣流轉會不如楊真那般自如。”
高手對決,失之毫厘謬以千裏。一點點的變化,對方都可能察覺;一點點的差距,對方都可能抓住;一點點的失誤,都是致命的。
無暇道:“他們鄧家的武功,本來也是稀鬆平常,是鄧忠義偶然發覺功力可以傳遞,將自己的功力全部給了鄧承峰,加上鄧承峰本身天賦異稟,這才能在江湖中奇峰突起。”
王連依忍不住問道:“若真有這般功夫,那臨終前傳給後代,代代相傳,豈不一代更比一代強,終能成為傲視天下的絕頂高手。”
無暇道:“如果代代都是鄧承峰這般天賦的話,說不定可以。這種功夫威力大,危害也大,不止傳功者會油盡燈枯,被傳功者也要有海納百川之能。不然的話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吃肉一般。肉本是好東西,但他不但不能消化,反而有性命之憂。”
王連依恍然大悟。
無暇道:“你可知為什麽江湖上用真氣給別人療傷很多,但很少給別人傳功的?甚至可以說出了鄧忠義和鄧承峰,再無第二家。”
王連依搖搖頭,絕大多數內力,都可以傳入對方體內,但為何不能為對方所用,就不知道了。
無暇道:“因為傳功隻是借助外力打通經脈,就像小孩子走路不穩,需要大人扶一樣。傳功卻不一樣,是大人的手長在孩子身上。”王連依道:“醫生可以幫人治病,卻不能讓人永不生病。”無暇道:“不錯,你年紀輕輕竟有如此感悟,難怪會練成如此高深的武功。”
王連依莫名其妙,自己隻是隨口一說,怎麽就悟性極高了?忽然想起鄧承峰說起的“隻是隨口一言,讓她大徹大悟。”想來以她這種境界之人,自己尚無法理解。
無暇看繼續道:“我習武多年,發現武學之道。無非四層境界,第一層:佛即是佛,道即是道。天下九成江湖人物一生都停留在這個層麵。”
王連依暗自忖度這幾句話,她以佛道來比喻,是因為天下武功大多此為源頭。不過佛家武功多出自少林,道家武功從峨眉、全真、武當、昆侖等,頗為雜亂。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東瀛、南海、西域等傳來的武功,多年的融合,以融入中原武學中。所謂佛即是佛、道即是道,本義來說就是招式,看到的招式就是招式,不會靈活變通。
王連依道:“若能見招拆招,隨心而動,想來也可成為高手。”
那人又道:“第二層則是亦佛亦道。有人幸運,得到易筋經、玄天真經、天正神功等武林秘籍,自身悟性還不錯的話,隻要依法修煉,便能達到此境界。”
王連依似懂非懂,但“悟性還不錯”這五個字已經排除了天底下絕大多數人了,道:“這等神功,練成固然威力無窮,然多修煉極難,尤其是其中的某些關卡,若無法突破,不但神功難成,甚至有性命之憂。”
無暇道:“一般練到這層境界,很多別派的招式,一看就會,馬上就能用,但對於其中運氣的法門卻似是而非。不過大體也能蒙混過去。”
王連依恍然大悟,這個境界已經超脫了武功招式,而是追尋武學原理。
無暇看他領悟道:“第三層則是非佛非道,練到此層之後,莫說招式,運氣的法門也是一看即通,如練到這種程度,天下武功無不為我所用,就算是少林寺七十二絕技也能運用的隨心所欲。”
王連依雖然聽清楚了每一個字,但沒有聽懂每一句話。少林寺七十二絕技,從達摩祖師創立少林開始,曆代高僧根據自身的領悟逐漸補充而成。至今未有任何一名少林僧人練成。莫說每種武功習練重點不同,就算同樣是拳法,有的剛猛無鑄,有的輕靈多變,有的以內力為基,有的以招式為上。有的以速度為尊,有的以力量為高。如何能全部練成?
那人繼續道:“但武學的最高境界,則是無佛無道,練到這層,再無武功之說,舉手投足之間都巔若毫厘,精妙無比。”
王連依如癡如醉,感覺進入一種從未有過的境界,但究竟是什麽,也完全不明白。
無暇道:“每一層武學境界的躍遷,都有武學障。”
王連依道:“武學障?”無暇道:“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如果武功中的有些事情無法真的領悟,就無法達到更高的境界,終身無望。我把這個叫做武學障。”
王連依道:“這第一層的障礙想來是對招式的執念。”無暇道:“沒錯!有的人追求招式極致的速度,有的人追求極致的變化,有的人追求極致的力量。終其一生,也就如此了。”
王連依道:“若要有極致的速度,必須有極致的力量。無論身子如何輕快,兵器如何請便,這都是無法回避的。追求極致的變化,也是這個道理。”
無暇道:“這麽簡單的道理,天下九成的人都不知道。不知多少人因此莫名其妙的送了命。”
王連依點點頭,這個他明白了。
無暇道:“這第二層與第三層的武學障就是對內力的理解。天下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內功,少林的易筋經,武當的太極經,峨眉的金頂功,昆侖的瑤池功。其他類似於楊真的天正神功,溫烈島的玄天真經等等。各種內功修煉的方法出發點不同,對經絡的遊走不同,有的陽剛,有的陰柔;有的講究厚積薄發,有的講究海納百川;有的正大光明,有的變幻莫測;有的高明,有的平庸。招式練到極處什麽招都可以為我所用。內力和招式一般,練到極處,殊途同歸,什麽樣的內力都可以運轉自如。”
王連依似懂非懂,這招式畢竟在體外,無論如何變化全靠自身身體。內力在體內,任何一種內力都有固定的內息流轉路線,高明的內力更加順暢和迅捷。若是經脈逆轉,不但氣息不暢,甚至會殃及性命。
無暇道:“你練武時,如果有一招無法達到師父的要求會如何。”王連依道:“反複練習。”無暇道:“若你習慣出劍,忽然讓你練習收劍,會如何?”王連依道:“開始會很難,但練習久了,也就運用自如了。”無暇道:“這時你會忘記出劍嗎?”王連依道:“或許開始會有些滯澀,但很快就能運用自如了。”
王連依恍然大悟道:“所以內力也可以這般練習?”無暇道:“隻要經絡之間有關聯,都可以如此打通。當然,就像練外功一般,需要一些技巧和名師指點。內功更是如此。”
王連依點點頭,他理解了第三層境界之意,卻不懂如何能達到。
無暇道:“和第一層一樣,第二層修煉到極致時必然會有內息衝撞的現象,如同有一枚針在紮,隻要按照原來的方式運氣,便不會紮你,皮膚不久之後便會愈合如初。如不停地紮下去,便會深入骨髓,最後內息衝撞而死。少林寺曆代不少高僧一夜之間忽然癱瘓甚至身亡,便是因為她們不斷修煉新的武功時,無法突破這層武學障。”說到此處,略微一頓道:“當年鄧承峰就是無意中讓我想清楚這一點,我才答應傳他武功。”
王連依不由得感慨道:“大哥後來忙亂,沒來習武,真是太可惜了。”無暇道:“為什麽?”
王連依道:“那第三層升第四層最大的障礙便是內息運用自如,但內息終究在體內,內息如長江大河般不斷的匯集、湧入,但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卻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差,終究無法承載這許多內力。這如同一枚鋼針由內而外紮出,哪怕不動,也會受到刺痛,直到有一天深入髒腑。暴斃而亡。”
無暇眼睛猛然一抬,眼中似要放出金光,許久方才道:“你悟性當真極高!”
說到此處,無暇不再理會王連依,站在牆邊,凝視著牆上的一幅畫卷,如同入定一般。
王連依順著她眼光看去,隻見這是一幅站立仕女圖,隻有一個女子獨自站立的樣子,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景色。他離得較遠,看不清楚侍女的具體樣子,便開始琢磨剛剛的話。他似乎理解了,但當如何做卻絲毫沒有頭緒。
許久許久,無暇方才緩緩合上畫卷,道:“秋香年過五十竟然還是美貌如斯。”王連依聽到“秋香”忍不住問道:“讓一代才子唐伯虎沉溺其中的華府丫鬟秋香?這是唐伯虎的大作?”
無暇點點頭。
王連依起身,來到牆邊,卻看不出這畫有什麽神奇之處,不過想想她剛剛說的畫中之人已經五十歲,那確實是個絕色女子了。
無暇道:“世人之苦皆是由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而生。”
王連依聽這話頗有哲意,也不由得凝神起來。
無暇繼續道:“當年我情場失意,隻想遠離江南,一路北上到了遼東。後來承蒙李承宗看得起,教他們關寧鐵騎武藝。”
關寧鐵騎威震天下,無人能敵。若無關寧鐵騎,恐怕大明江山早已不保。王連依對她登時肅然起敬,道:“敢問前輩真正的高姓大名?”
無暇道:“你可知唐伯虎?”王連依道:“吳中才子唐伯虎名聞天下,何人不知。”
無暇道:“我是他的妻子,明媒正娶的妻子。”王連依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
無暇道:“不像嗎?一個書畫雙絕的風流才子,妻子怎麽會是個江湖中人?”
王連依搖搖頭道:“世間之事,本來無常。隻是唐伯虎乃百年前的人,前輩年紀過百,仍是神采奕奕……十分佩服而已。”
無暇道:“塚中枯骨而已,不值得你這般驚訝。”王連依靜了靜心,緩緩道:“確實如此,晚輩失態了。”
無暇側眼看他道:“你確實不同。”王連依道:“前輩謬讚。”
無暇道:“當年唐伯虎為了追求華府的一個丫鬟,甘願入華府為奴,我心神俱裂之下,開始學武。約莫八十年前就感覺自己遇到了武學障。先前學武就是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但八十年前的某一天,卻發現一切都這麽無聊,我不知道該怎麽辦,整日悶在家裏。”
王連依不答話,隻是默默地聽著。
無暇繼續道:“後來我覺得我沒讀過書,所以見識太少。”說到此處,長歎一口氣,說道:“可能正因為如此,他一直看不上我吧。”她口中的“他”,自然是指唐寅唐伯虎。說這句話時,滿目蒼然,滿臉落寞。
無暇繼續說道:“這些年來沒事就去讀書,一讀就是七十年,能找到的書我都讀,我現在去考個狀元都沒有問題,結果不但沒有進步,反而變得越來越暴躁,後來被鄧承峰一句話點透。說起來我的武功都是自悟的,我雖然答應了鄧承峰,卻並不知道怎麽教他。”
王連依奇道:“前輩不是教過關寧鐵騎嗎?”無暇道:“名義上是我教,實際上是孫承宗教。他看我武功高強就請我去了大營,但我一來不會教,二來江湖鬥毆和戰場拚殺也十分不同。江湖鬥毆的武功大多在戰場上並沒什麽用。我隻是把我的感悟和他溝通,他也將戰場上的兵法策略和我分享,他再找將軍或軍中的高手將他們轉化成戰場上可用的招式和陣法。我也根據這些兵法,深入理解了一些招式方麵的應用。”
王連依感慨:這般教學相長,可以稱得上是天下最奇怪的一種方式了。
一麵想著一麵起身,看著眼前的畫,看畫中女子神情體態並不一致,道:“這應當不是五十歲的秋香,而是二三十歲的秋香。在唐伯虎眼中,秋香永遠是這個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