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章 夢遊天姥吟留別10
字數:8137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太白兄是追求自由,傲岸不屈的當世大才”已然決定開始趕往長安的杜甫搶答道。
劉宋。
謝靈運一邊品著杯中的酒一邊搖頭“寄情山水,且向園林尋一個安心處吧”
他已經將這個異代之下的天才粉絲歸為同類了。
尋陽。
陶淵明悠然一歎 “李太白可稱孤高傲世之人,保守本真,亦是另一種守拙行跡。”不願折節於仕宦,不願巧言於權偽,實在值得讚歎。
很明顯,陶淵明也成了李白的粉絲。
未央宮。
劉徹仔細咂摸了一遍,回答道“朕還是覺得謫仙人這個稱謂適合他。”
李白確實像謫落凡塵的仙,要是謫落在他的武帝朝就更好了。
漢初。
劉邦笑道 這位詩人豪放不羈,倒是很對乃公的胃口。
曹操的詩雖然寫得不錯,但他對挾了漢家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天然缺乏好感;陶淵明的詩也寫得好,但平淡真淳,不及李詩奔騰耀目,讀李白的詩,他覺得心中塊壘都被一掃而盡了。
劉邦摸了摸下巴要不把李白的詩都抄下來,送給劉盈日日品讀,也好改改他的性子
北宋。
蘇軾評價道“太白既是神仙中人,借夢境書寫表達自由之追求,然則文脈之中,無親、憤激之情可見。
蘇轍覺得有趣 “兄長,你覺得李太白是否有從政之能”
蘇軾看了他一眼,不置可否道“賀監稱太白為謫仙人,既然是仙人,又豈可等閑視之”他說得不甚明白,蘇轍還想再問,水鏡已經在繼續了。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自己的想法,他或許豪放不羈,或許消極避世,或許傲岸不屈,或許憤世嫉俗但無可否認,他是大唐最耀眼的詩人,他有自己的解脫之道。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長安三年的繁華,也隻是像夢一般,自古以來,任何事情都會像東流水一樣,一去不複返。
李白好像想明白了,所以他要青崖放鹿,須行即騎訪名山。現實世界達不到他的標準,所以他要
往山水中去。那大家覺得,李白其實有沒有可能留在
長安他怎樣才能留在長安
長安院落。
賀知章一捋胡須,胸有成竹道 “你自然能留,但你必不願留。”
李白笑了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若摧眉折腰能留,我必不留”太白風骨,正是如此。
答案當然是可以的。按理說,唐玄宗應該還是變喜歡李白的,不然費那麽大勁把人從民間招徠幹嘛如果,李白願意安心做一個文士,寫寫盛世辭章,應該過得也很不錯。
興慶宮。
將楊國忠等人發作一同的唐玄宗還有些氣不順,此時聽到這話心裏又煩怨上了就是啊朕對他還不夠好嗎卻輦相迎禦手調羹,他安安心心做個翰林供奉不就好了多少人想做還做不上呢
但李白畢竟是李白,一身傲骨,或者說,真正的士人就該如此。“折腰”一詞,大家應該可以聯想到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怎麽能卑躬屈膝侍奉權貴呢這會使我一輩子都心懷耿耿,無法開心。最後一句,他為自己的辭官離去作了注腳。
尋陽。
陶淵明舉起酒杯遙遙一敬 “吾道不孤”東晉。
潘府的氣氛有些不同尋常。一個著裝簡樸但不失氣質的婦人端坐主位,旁邊侍立的男子身材修長,麵如冠玉,隻讓人看一眼便會忍不住紅了臉躲開,這便是潘府主家,時下有名的美男子潘嶽。
此時,潘嶽的神情似乎帶了幾分惶恐,主位上的潘母柳眉倒豎麵色含慍,語氣裏頗有幾分恨鐵不成鋼
“你看看人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人家連皇帝都不願攀附,你呢對著賈謐馬車卷起的塵土下拜你還有沒有一點讀書人的風骨
潘安麵上一閃而過的窘迫 “母親,賈家勢大,孩兒若想有所寸進,就必須依附於他啊”
潘母眼睛一瞪“你已經是黃門侍郎了,俸祿豐厚,兒啊,你該知足了”說到最後幾乎憂心忡忡。
一旁的潘嶽沉默不語,氣節、風骨有用嗎陶淵明有氣節,窮守尋陽,妻兒凍餓;李白有氣節,被賜金放還,氣節在權勢麵前什麽都不是如今官場誰不攀附賈家,憑什麽他不行
他隻是想過好一點,有什麽錯
潘母見狀便知道他沒有聽進去,心裏又
急又氣,大歎道“賈家勢大,皇族焉能容他往後的權力傾軋必然少不了,你也聽了水鏡對晉室的一言半語,那八王之亂你還不及時止損,是要把這一家子一起拉下去嗎
渾噩的潘嶽悚然一驚,難道自己,真的錯了
千百年來,對李白的討論不休。有人覺得李白雖然說自己多麽多麽厲害,但他的性格其實不適合做官,政治才能也有待商榷。比如說,五四時期的胡適在編寫白話文學史時就普這樣闡述
“然而李白究竟是一個山林隱士。他是個出世之士,賀知章所謂天上謫仙人。他的高傲、他的狂放,他的飄逸的想象,他的遊山玩水,他的隱居修道,他的迷信符篆,處處都表現出他的出世的態度。所以我們讀他的詩,總覺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遊自得,與我們不發生交涉。
他盡管說他有濟世、拯物的心腸,我們總覺得酒肆高歌、五嶽尋仙是他的本分生涯,濟世、拯物未免汙染了他的芙蓉綠玉杖。
大家覺得他說得有沒有道理李白是不是生來就不適合也不願意做官
興慶宮。
李隆基將水鏡上的文字看完,點點頭,沒好氣地表示讚同 “說得沒錯,李白本便不適合做官,所以朕才放他離開,且去做他的謫仙人。
他想起水鏡開頭的那段視頻,貴妃研磨,力士脫靴,貴妃研磨應是戲說,但力士脫靴李隆基的眼睛掃過身側的高力士。
高力士雖是宦官,但才能了得,還曾幫他平定韋後與太平公主之亂,後官至大將軍,在諸皇子麵前亦是爺爺輩的人物,若李太白當真讓他脫靴,那便是狂妄無知至極,這樣的人又如何堪當大任
說白了,這些都是官場法則,一點官場法則都不懂的人,憑什麽當官
李隆基覺得胡適這段話實在說得在理。
齊地。
杜甫當下不平道 “太白兄有濟世拯物之懷,高才高行卓蘋不群,惜哉不與時遇,如何就是盛名難副不適合做官了
北宋。
蘇軾微微皺眉 這胡適既然修文史,該是個有見地的人物,怎的這段話說得如此淺薄
李白雖修習縱橫之術,又有道家風神,但骨子裏仍是有兼濟天下的情懷
,怎麽能如此武斷的認為他不合適也不願做官
蘇轍也覺得這段話有失偏頗 “太白並未有一展才華之機,是否適合,能力如何,確實不宜如此武斷地結論。
長安院落。
賀知章臉色也不太好,李白是他舉薦的人,他便是看中了李白的才華,認為對方能接替自己,才屢屢在聖上麵前進言,這人直言李白不適合做官,豈不是在說他賀知章看走了眼
簡直胡言亂語
李白笑嗬嗬地給他斟了杯酒 “賀監勿氣,千載評說見仁見智,何必動怒呢”賀知章沒好氣道 “你這是認下了”李白搖搖頭 “我覺得我還是願意做官的。”至於適不適合他輕輕和賀知章碰了一下杯,但笑不語。
三國。
心情終於平複的曹操可算是能跟上水鏡的思路發表意見了“要我看這話說得就不對,若那玄宗肯讓李白參與政事,讓他寫些詔書檄文,也比淨詠誦美人強啊
他想起建安五年,袁紹帳下才士陳琳所作的為袁紹檄豫州文,那真是才氣縱橫酣暢淋漓,他讀罷不覺驚出一身冷汗,連頭風都好了。
後來鄴城告破,陳琳被俘,他愛其才,任命其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檄文多出於陳琳之手,陳琳也從不普讓他失望。
想到這裏,曹操又道 “我若讓孔璋詠誦美人,猶覺得折辱,李太白才學更甚於孔璋,這玄宗真是不知惜才啊對待才士,他不如我。
沉浸在自己未來悲慘經曆中的曹植掀起眼皮看了自家爹一眼,默默閉上了嘴,父親這動不動就要和人比上一比的毛病到底是什麽時候染上的
漢初。
劉邦咂摸了一下 “乃公怎麽覺得,這李白生錯了時代”鹹陽。
贏政表示讚同,不知怎的,李白總讓他想起普經的那些人物,比如管晏、比如魯仲連,比如張相。與其說李白不適合做官,倒不如說他不適合那個時代。
要弄清這一點,我們可以對李白的生平及政治理想做一個簡單回顧,大家看t。
首先是李白的人生經曆。5歲25歲,是他的讀書與置中遊曆期,蜀中道教氣氛濃鬱,生活其中的李白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道教的影響;
大約在十八歲的時候,李白隱居於大匡山,跟隨趙蕤學習縱橫之術,所以他的身上當然也帶有縱橫家的印記
蜀中還有任俠風氣,據說李白劍術也很了得,所謂“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戰國時期的俠士風概對李白也很有影響。
漢初。
劉邦眼前一亮 乃公說得沒錯,李太白倒像個戰國、秦漢之際的人物他玩味著水鏡裏念叨的那幾句詩,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簡直把
俠士形象和俠士精神寫透了。
這幾句也是出自李白之手吧怎麽不把全詩放出來
他實在太好奇了。
鹹陽。
豪政眼中也露出幾分滿意,李白竟然修習過縱橫術因為張相的原因,他對縱橫家的觀感還不錯。
26歲至42歲是他的壯遊、求仕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拜謁過李邕、裴長史、韓朝宗等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舉薦,當然,沒人理他。
李白
倒也沒必要說得這麽詳細。
賀知章大笑 “還是老夫惹眼識英才”被提到的李邕等人謝邀,已經開始後悔了。
後來李白又入長安求仕,但基本都無果,隻好黯然離去。直到42歲那年被唐玄宗詔往長安,接道詔書的李白可太高興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覺得自己又行了。
未央宮。
劉徹沒忍住笑了一下 “真是個狂士。”語氣裏到底是有幾分欣賞。成大事者,便該有這份自信、這份傲氣。
42歲到44歲在長安入仕,供奉翰林,後遭排擠,被賜金放還;44歲55歲,他再次漫遊;55歲62歲,安史之亂時期,他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其後,唐肅宗以謀反罪鎮壓永王,李白也因為附逆永王而被流放夜郎,幸好玄宗還都,大赦天下,才得以返還62歲,病逝於當塗。
楚棠三言兩語敘述完畢,眾人看著水鏡上簡短的幾行文字,有些反應不過來。
“李白就這樣病死了”
劉徹覺得自己的濾鏡碎了。他不是應該成仙了嗎
同樣覺得濾鏡有點碎的還有杜甫,他待在原地,腦子裏下意識想到,若真如此,李白豈非一生抱負都未昔得展
不同於其他人訝異於李白的死訊,興慶官裏的李隆基豁然起身“安史之亂這安史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曆史上凡是被冠以xx之亂的名字,負麵影響都是極大,比如董卓之亂、七王之亂、八王之亂,大唐,在十多年後也會生亂
他深吸一口氣,想到後麵的玄宗還都,安史之亂,會讓他把長安都丟了
同樣震驚的還有太極官中的李世民,他剛平複不久的火氣又騰地一下上來了 “李隆基到底在幹什麽才會惹出這麽大的禍亂
之前聽楚棠說他昏聵,滿以為隻有沉溺聲色和任用奸小,沒想到在這兒等著,連長安都守不住,這就是他的大唐,這就是他李世民的子孫
二哥,你消消氣,”長孫皇後趕緊上來勸慰,“兒孫自有兒孫福,你這樣動怒也於事無補,氣壞了身子不值當。”
李世民閉著眼呼出一口氣,再睜開眼手指輕顫 “去,把稚奴叫來。”
“二哥”
“治不了李隆基,朕還治不了他爺爺嗎把稚奴給朕叫來”
看看他教的好孫子
武周。
武則天冷笑一聲 “阿瞞,安史之亂”
李隆基從被上官婉兒叫來起便是戰戰兢兢,聽到水鏡中的講述心更是涼了半載,如今隻得強行鎮定下來,行禮道 皇奶奶明鑒,此事還未發生,您不能就此定孫兒的罪。
“哦”武則天笑了, “你的意思是,那沉湎聲色寵幸奸小,以致後來造成安史之亂的人不是你
“孫兒不敢反駁,但事還未起,孫兒如今還不是那玄宗,皇奶奶眼明心亮,孫兒鬥膽猜測,您定然不會因此遷怒。”
武則天冷哼一聲 “倒是伶牙俐齒。你可知,禍亂基業,便是你皇爺爺都不一定能容你”天子威怒撲麵而來,李隆基趴在地上,冷汗涔涔。
天寶年間。
東宮,李亨此時還叫李紹以手叩擊桌麵,暗自沉吟 “肅宗平叛,玄宗還都,難道安史之亂爆發,父皇避離長安,那肅宗趁機”自
立了
他的手驟然收緊,肅宗,是誰會是自己嗎
與此同時,永王李磷隻覺後背一股涼意躥脊而上,現在的他,真的沒想謀反啊水鏡你要害死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