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長路漫漫
字數:3620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兩江總督,算得上是大清最有權柄的封疆大臣之一,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在其治下,統管著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
陳濟方自開府兩江之時起,便立誌要憑借這方富庶之地,大力推行西學,以期逐步改變東方落後於西方的局麵。
然而,作為太平天國戰爭以及撚亂的重災區,兩江地域已在過去十餘年的戰亂中飽經蹂躪。
這片曾經富甲天下的沃土,在烽煙散去之後,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遍地廢墟,處處荒田,人丁銳減,厘局林立。
戰後重建,刻不容緩。否則一切理想都是空談。
陳濟方為此,也是下了大力氣。
他組織各省、府、州、縣,清查人口,招墾荒田,澄清吏治,整頓地方,實行改革,興利除弊。
他時常輕衣簡從,四處考察,了解各地的真實情況。
為了促進轄區內的商貨流通,發展經濟,他還行文各處,嚴令取諦關卡和厘金。
竭力之下,經曆了十餘年戰火的三省之地,終於逐漸恢複生機。域內的流民也陸續的重返鄉裏,重整各自的家園。
相較其他各處,在此前的戰亂年代,由於商團的屏護,江南的長江口附近地域,未遭到戰火的直接破壞,狀況尚好。
再加上陳家深耕日久,那裏的西學開展廣泛,也越來越被當地人接受。
可陳濟方並不滿足於此。隨著兩江其他各處逐漸複蘇,他也開始,在更多的地方興辦實業,嚐試推行西洋事物。
例如,陳家開辦的造船、機械、軍械等廠,生產中常需用鋼鐵。自家卻又沒有出產,隻得都從海外進口。
為了實現自給,陳濟方安排格致學堂的師生們,在兩江全域內,勘察搜尋礦產資源。
後來,他們在安徽省太平府當塗縣境內,發現蘊藏鐵礦。
同治八年,以東和商行為大股東,在當塗縣北域,開辦了股份製的“太平冶廠”。由此逐步建立起近代采礦冶金工業。
另一個例子。在安徽池州的周邊,是兩江地區重要的產茶地。陳家在接觸對外通商之前,就已經在池州從事過茶葉生意。
上海開埠以後,為了方便將內地貨源與外貿連接,東和商行專門在池州開設了分櫃,以茶葉為主要的經營對象。
為了保護運茶的商道,商團還在池州建立了老營。池州商團也是商團最早組建的隊伍之一。
陳濟方主政兩江後,更進一步加大了對池州的投入,特別是港口設施的建設。把那裏打造為江南的茶葉集散中心,以爭奪海外茶葉貿易的份額。
同池州極其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江西九江。區別的是,經過九江的主要商貨,是景德鎮的瓷器。
總之,陳濟方向管轄各省的內地,不斷推行通商、開礦、建廠,甚至讓上海的西式學校在各地開設分校,等等。
他用這些方式,逐步對各處進行著近代化的改造,也讓更多的百姓日漸接觸到西方先進的事物。
當然陳濟方也深知,為了加快這個進程,還需要更多的開明官吏投入其中。為此,他舉薦了丁日昌等有為之人。
丁日昌,字持靜,廣東潮州府豐順縣人,廩生出身。
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他曾入曾國藩幕中,襄辦軍務。後來又為李鴻章賞識,調入麾下。
在湘軍、淮軍時,丁日昌於洋務,特別是製造西洋火器方麵,頗有聲名。他也跟隨李鴻章,與陳濟方有過幾次接觸。陳濟方對他印象深刻。
陳濟方開府兩江那年,丁日昌出任兩淮鹽運使。屬下之中有這樣的人才,陳濟方豈能任其埋沒。
他上奏朝廷,保舉丁日昌為安徽巡撫,並為清廷所接受。
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五年,丁日昌越級升遷,正式開府安徽。
赴任前,丁日昌特意趕往江寧,拜見陳濟方。陳濟方對他也是勉勵有加,要他在任上多做洋務,多利民生。
丁日昌對陳家從事的各項近代事業,多有聽聞。也很知道陳濟方有革新的抱負。
他向來也有學習西洋以自強的思想,對陳濟方的要求,自是欣然從命。
他在到任後,勞心盡力。安徽的政務和民生大有起色,西學等務也蓬勃興起。
隨著各項近代事業在兩江各處不斷開辦,自然會招來守舊人士的怨恨。在勘探、建廠、辦校的時候,也常會遇到這些人的聚眾阻撓。
對此,陳濟方的辦法是,直接派出商團進行保護。震懾之下,這些人也就避恐不及了。
有陳濟方鎮著,這些保守勢力,無法在兩江地方掀起太大的波瀾。他們就多次向朝廷上疏,肆意攻擊丁日昌等人,並且影射陳家。
京城的頑固派們,也趁機群起附和,興風作浪。
其實他們的目標,更是瞄著京裏麵的對手。
大清國,在經曆過兩次外人入侵,和長期的內亂後,無論朝野,都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師夷長技以自強”。
興辦洋務,倡導西學,也成為很多掌權者,致力推動的事業,無論動機和程度如何。
這些人,在中央以奕?、文祥等人為首,在地方則有曾國藩、陳濟方、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作代表,被稱為“洋務派”。
然而,麵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場尋求自我進化的漫漫長路,注定會崎嶇曲折。
因為,他們要麵對的,是一個經存在已久,規模龐大的,禁錮於幾千年傳統思想,滿嘴經學義理,認為教化可以戰勝一切的士大夫群體。和他們身後更為龐大的利益集團。
自理學誕生以來,就成為這個群體手中最萬能的武器。而他們也向來是天朝曆代,影響最為廣泛的政治勢力,沒有之一。
如今,麵對蓬勃興起的洋務運動,因循守舊的他們,自然成為了最讓人頭疼的反對者。
在他們當中,前以倭仁為代表,後有“清流黨”為中堅。
同治六年,倭仁等人對洋務派發難。引發了兩派之間的一場大辯論。
不過令眾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場跨時數月的辯論,卻是終結於戲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