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異類(本章有設定插圖)
字數:3691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馬尾船政局的創辦,是由左宗棠一力推動,促成的。
這位“船政之父”,在設計船政局的建設規劃時,也對船政初期要建造的船型提出了大體的要求。
按照他的設想,船政建造的輪船要采用“外洋兵船式樣”。
他同時還強調,新造的船上應該設有貨艙,能夠實現兵商兩用。
戰時作為戰艦,可以出海作戰。和平時期又可以從事運輸,能為船政局賺取經費。
想法確實不錯,但卻隻能是美好的願望。
因為略懂造船的人都知道,按照這種思路建造的艦船,在貨艙的規模上,始終難以與同等級的商船媲美。因此在生意的競爭中,無法勝出。
而又因為有貨艙的存在,艦船在火力配置和艦體結構等方麵,都受到了很大的製約。當與真正的軍艦交鋒時,也會落於下風。
盡管很快就發現了這種設計的弊端,但船政在發展初期,還是按照原有的設計思路,建造了多艘這類型的艦船。
在水師營與船政水師,艦隊往來的過程中,就經常能見到這種奇異的船型。陳濟懷也因此注意到,並且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說來也是奇怪,既然略懂海軍的人,都能看得出這類艦船的弊病,那是什麽地方吸引了陳濟懷的目光呢?
究其緣由,是來自商團水師營中,存在的一個兵種——水師陸營。
水師陸營,是陳家兄弟參考了西方列國海軍中,陸戰隊的理念而設立的。主要用來執行登岸作戰,或者參加基地、炮台等陸上防禦作戰。
既然是要登岸作戰,那就需要有船能將水師陸營,運至準備登陸的岸邊。
以往對此的做法,常常采取用戰艦分散搭載,或幹脆雇傭商船進行整體運輸。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一目了然,無須贅述。
而看到了船政水師中奇特的船型,似乎讓陳濟懷意識到了第三種解決辦法。
他找來設計師進行商議,想仿效船政,建造一種專供水師陸營使用的艦船。
這種艦船,既可以集中運輸陸營的人員和物資,又具有一定的火力配置,可以用來自衛,或者以火炮支援陸營登陸。
經過一番研究設計,陳濟懷決定由浦江造船廠建造兩艘這類艦船,並將其定義為“兵艦”。這也是水師營,第一型由自己設計的艦船。
這兩艘兵艦,係屬同級。首艦被命名為“鄱陽湖”號,二號艦為“巢湖”號。單艦造價十四萬九千兩銀,約合4.5萬英鎊。
“鄱陽湖”級兵艦,采用以前兩江各造船廠,已經十分熟悉了的平甲板船型,高幹舷。雙桅杆,單煙囪的艙麵布局。
艦體采用鐵肋木殼結構,飛剪式艦艏。艦艏裝有艏斜桅,艦上配有全套帆裝。
蒸汽動力方麵,安裝有1台立式雙汽缸往複蒸汽機,配裝4座方形火管鍋爐。最大輸出功率為750馬力,單軸推進,設計航速11.2節。
在單獨使用蒸汽動力時,“鄱陽湖”級艦最大可以續航4,000海裏。
在武器方麵,該級艦火力稍弱,隻配備有4門加奈特式m1864型20倍徑138毫米炮,和兩門12磅火炮。
其中4門138毫米炮,分列桅杆兩舷的上甲板。12磅炮,則安放在艏艉的中線位置,在必要時還可拆下作為陸營的野戰炮使用。
艦體全長72米,最大處寬10.7米。吃水在設計時被盡量的降低,為3.7米。正常排水量1,190噸。編員96人。
與其他戰艦最不同的地方,“鄱陽湖”級兵艦在艦體內部,中間的部位,設計有貨艙,最多可容納400噸左右的物資。
同治十年臘月,“鄱陽湖”號開始鋪設龍骨。在其下水後,“巢湖”號又在相同的船台上開工建造,並在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完工。
商團水師營,經過快速發展,在短時間內就取得可喜的成效。
其艦隊規模,相較船政水師,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占據了優勢。
陳家兄弟,之所以傾力推進水師營的建設,就是希望其能夠早日形成戰鬥力,當有變故發生時,能夠成為華夏海上的藩籬。
事實證明,他們心中一直都存在的強烈危機感,並不隻是杞人憂天。
因為一場變故,真的很快就到來了。
同治十二年,日本派遣軍艦,載特使出訪大清。
他們這次前來,是為了與李鴻章交換此前簽訂的《修好條規》文本,還要參加同治皇帝的大婚慶典。
除此之外,他們還身負著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到總理衙門去找茬。
原來,就在兩年前,一艘琉球國宮古島的進貢船,在航行時遭遇台風,漂流至大清台灣島南端的琅嶠。
幸存者在登岸後,誤入了當地排灣族牡丹社原住民的地盤,又因發生誤解,而遭到原住民的追殺。
在混亂中,這些琉球人有五十四人被殺。隻有十二人在當地漢人的幫助下逃脫,後來被官府送回了琉球國。
日本特使這次來到大清,就是為了此事而來。
他們找到總理衙門,翻出兩年前這樁舊案。硬說是本國屬民被殺,並向大清討要說法。
在總理衙門接待日使的,是吏部尚書毛昶熙和戶部尚書董恂。
麵對日本人的說辭,他們明確的告訴對方,無論是被殺的琉球人,還是殺人的台灣原住民,都是大清的屬民,跟你日本國那都沒有關係。
可隨後在日本人的一再糾纏之下,毛、董二人就有些不耐煩了。
在他們的意識裏,台灣的那些原住民本就是一群異類,向來不順從清廷的管轄,是不服王化的“生番”。
為了這樣一群化外之民,而同這些惹人厭煩的日本人浪費口舌,太不值當了。
於是在日本使者的軟磨硬泡之下,毛、董二人終於失了分寸。
他們隨口說出了“殺人者皆生番,故且置化外”,以及“生番既我之化外,伐與不伐,惟貴國自裁之”,這樣的話。
這下可被日本使臣逮住了話柄,並以最快的速度將訊息傳回了國內。
於是,以此為借口,日本明治政府,向外界發布公告。宣布準備展開軍事行動,派兵征討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