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兵發台南
字數:3674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對於陳濟懷的說辭,琉球王尚泰與其臣屬們,自是無有不從。
如今除了仰仗陳濟懷之外,麵對著國家一係列的問題,他們也找不出旁的方法來解決。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日裏,琉球王便在陳濟懷的指導下,對琉球國的內政外交開始了整頓。
在內政上,裁汰替換掉親日派官僚後,琉球國原本被日本人或親日派把持的各項政務,終於重歸自主。
但如今琉球國已與列國締約通商,也由此產生了許多,如海關事務等,新的政務。對於這些,琉球人並無經驗,隻能由陳濟懷派人協助開展。
在防務上,琉球國原本的軍隊,兵力不足,裝備落後,戰力孱弱。
在日本人長期的限製下,更是除了執行典儀、護衛、巡捕之類的任務外,幾乎無實戰能力,形同虛設。
因此,盡管首裏城和那霸的日軍已被陸續剿滅幹淨,但清理琉球其他地方,收複被占的奄美諸島,以及今後琉球的防務,就隻得依靠商團的力量。
在外交方麵,琉球國完全沒有開展近代外交事務的經驗,所以由陳濟懷幫助其建立機構,逐步學習辦理,也成為琉球唯一的選擇。
至於陳濟懷所說的三件要務,自然也需由其指導完成。
其中,發給列國的照會,和代行征伐的授權,相對好辦一些。無非是明確主旨和行文模式後,由琉球的文臣自行撰寫,審驗合格也便成了。
最重要的《琉球駐防協定》,則基本上出自陳濟懷之手了。
在最後定稿簽訂後,這個協定瞧上去,卻更像是一份琉球國的單方聲明。因為簽署的雙方,一方為琉球國,另一方卻隻有陳濟懷的畫押。
直到後來,在陳濟方加蓋了兩江總督關防後,才算是讓這份協定看起來更像那麽回事兒些。
不過這些並不影響協定的效力,因為在其文中有述,此協定內容在簽署後,即行生效,無問署者為何。
這也開創了,陳家兄弟在無大清朝廷的授權下,私自締約的先例。
《琉球駐防協定》的要旨有五項。
其一,明確了琉球國永為中原天朝的屬臣,並接受中原為其提供的庇護,其內外一切政務也要接受中原的指導。
其二,為保衛國土臣民,琉球國誠請護商民團來國駐防,並授予其,代為征伐的權限。
其三,商團來琉球駐防,所需兵額多少,是否增減,何時增減,皆自行決斷,並由琉球國提物資供給養和兵餉。
其四,商團來琉球駐防,所需占用土地和設施,在知會當地官府後,由當地妥為安排。駐防地域內一切事務,由駐防商團自行管理。
其五,商團幫助琉球國編練新軍。
再過了幾日後,陳濟懷統領的遠征艦隊,已經徹底控製了琉球本島。
他一麵幫著琉球君臣穩定局麵。一麵又四處派出軍力,收控周邊的其他島嶼。
同時他還派遣了“九華山”號巡航艦返回上海,向國內傳遞琉球這邊的消息。
並且要求後方,向琉球加派人員和物資,協助琉球開展建設,也準備下一步進軍奄美。
陳濟方得知遠征琉球大獲成功,十分高興。對於四弟的要求,他也是全力支持。
其實,在他這邊,也正在籌備著一場軍事行動。他要派軍出征台灣。
台灣的局勢,已大為好轉,本無需商團再出軍增援。
在陸上方麵,日軍侵入台灣的兵力,不過三千六百多人。
起初,日軍討伐生番的過程比較順利,也沒有付出多大的人員傷亡。
但在隨後企圖長期占領時,日本人難耐台灣的瘴氣,出現了十分嚴重的非戰鬥減員。
因此,在到達台灣近兩個月後,日軍在台兵員已降至不足三千。
這還要算上,那些已經病倒,待死不活的人頭。所以實際能夠參加戰鬥的日軍人數,比這個數字還要低很多。
反觀大清這邊,李鴻章派來增援的淮軍精銳,已經入台,共計十三個營六千五百人。福建方麵組織起來的戰力,也達二萬五千餘人。
陸上的兵力對比,大清這邊已占據了絕對優勢。海上亦是如此。
前麵已經說過,日本在台灣就那麽幾艘破船。船政水師這邊,則有十餘艘新艦,完全可以對其碾壓。
而且,此時日本人還並不知道,陳濟懷已然掌控了琉球。
這意味著,台灣的日軍與日本本土的聯係已經被切斷,增援和補給都不會再有了。
即使日本也可以選擇繞開琉球,但等他們得知了琉球那裏發生的事情後,估計更多的該是想著如何集中力量守護自家沿海了。
海陸皆有如此巨大的優勢,清軍收拾起在台的日軍,當會比陳濟懷在琉球的行動更加容易。
然而……清軍的各位高級將領們,想的卻不是一鼓作氣,消滅侵略者。
沈葆楨雖然答應過陳濟方,不再主動與日本人交涉,但他在心中仍然寄希望於日軍能夠自行退走。
他畢竟是位文臣,主動決戰的勇氣不足。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原王朝文臣領兵的弊病。
沈葆楨也確有為難之處。李鴻章派來淮軍,說得豪氣十足,但在話裏隻提“協防台灣”。
淮軍將領,為了保存實力,也不願真就上陣拚殺。
至於福建之兵,雖然人數眾多,但卻是臨時拚湊起來的。能有多大戰力,沈欽差心中沒底。
在海上,沈大人雖是大清海防的積極倡導者,但並不是海軍專家。
他不懂得應該如何發揚艦隊的作用,隻把監視、轉運,當成其主要任務。
因此當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等年輕水師將領,屢次請求主動出戰時,皆被上司駁回。徒令這群船政學堂畢業的青年才俊們,頓足歎息。
就這樣,在各方麵的實力都明顯勝出的情況下,清軍卻自己放棄了主動。隻是在外圍,遠遠的監視、防範著日軍。
這種毫無血性的做法,可是氣壞了陳濟方。
所以他要整頓商團兵馬,赴台灣上陣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