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塞海之爭

字數:4162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同治十三年,即將過去。
    轉過年來,新的紀元也將開啟,是為光緒元年。
    要說這同治朝的最後一年,也是大清國亂糟的一年。
    僅就外患來說,東南有日本挑起的台灣之事,西北的西域之亂也已達到了頂峰。這些麻煩事,可謂是海陸並舉。
    誰讓大清地方大呢。這本是好事,但在昏聵的當權者眼中,就是麻煩。
    因為以大清的國力,應付起這東拉西扯,南來北往的,著實力不能逮。
    好在這次,東邊有陳家出頭,壓服了日本。西邊左宗棠已平定甘陝回亂,也終於可以進圖西域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啥問題?一個字,錢。
    無論是打仗,還是搞國防建設,那都是要填進去無數錢財的。
    可是大清,太窮了。
    按理說這不應該。
    如此泱泱大國,地域遼闊,國土超過一千三百餘萬平方公裏。
    人口眾多,雖然經過連年戰亂,外加天災,已經銳減,但仍有三萬萬數之上。
    這樣的家底,在洋人眼中,如同肥羊,看著直流口水。怎會窮得沒有錢呢?
    這也怪不得別人,隻能怪當家人,不好好經營。
    要不怎麽急得陳家兄弟,關起門來研究事兒呢。
    可是再沒錢,也不能任由別人宰割。海邊的籬笆也總得築,被竊取的土地也該得奪回。
    不過要量體裁衣,有先後,作取舍。
    於是乎,一場跨越同治和光緒兩朝,關於西北塞防和東南海防,孰輕孰重,何緩何急的戰略大討論,在大清全國展開。
    這場辯論,由中樞挑起。隨後全國的督撫將軍,京中的王公大臣,相繼發表了意見。
    從討論的過程和結果上看,參與者大體分成了兩大派,海防派和海塞並舉派。
    或者還有第三派,醬油派。不提也罷。
    海防派的代表,是李鴻章,他主張先海防後塞防,甚至可以暫時放棄西域。沿海各省督撫也多站在他這一邊。
    提出此等觀點,李鴻章的論據是,當今西洋列強乃至日本,若進犯中原,多從海路而來。
    京畿與東南經濟中心,也皆在沿海,是為心腹之地,元氣之所在,重中之重,不得不防。
    反觀西域,千裏不毛,遠離京城,強敵環伺,既難取,又難守。可先緩辦,待日後國家強盛時再行圖舉。
    而海塞並舉派的領軍人物,是左宗棠。他認為西域是西北防務的第一線,屏護著蒙古乃至京師,決不能棄。
    他還強調,“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
    至於先後緩急,他提出應先側重西北,先行收複西域。隻有邊塞無虞之後,才能得以裁減西北兵餉,助益海防建設。
    持海塞並重觀點的王公大臣,在此次海塞之爭中占據多數。朝廷中樞,也對此多有支持。
    因此不久後,朝廷下旨,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西域軍務,開始籌備西征。算是就此作了定論。
    在這場大清國家戰略的大討論中,盡管眾人皆很期待,但陳濟方卻始終未曾發聲。
    這頗令人費解,也讓很多人著急。
    特別是李鴻章等海防派,自認能夠得到,也十分希望得到,陳濟方的支持。
    直到在朝廷的反複催促下,甚至討論的結果大局已定時,陳濟方才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可他對塞海之爭這件事本身,隻是輕描淡寫。以二者皆重,均不可廢,一筆帶過。
    隨後他筆鋒一轉,談起了大清國內的西學建設。
    他指出,無論海防,還是塞防,都需要長期投入。若沒有朝廷在財力和政策上,持之以恒的支撐,即使短期內小有成就,也終難長久。
    要做到這些,唯有國富民強,方能實現。
    而大清地廣物博,本該如此。卻因財政拮據,以至於要議論海塞防務,何取何舍。
    反觀西洋列國,多地狹人稀。與大清相較,僅如一隅。
    然而這些國家,卻又多有財富,才得軍勢強盛,揚國威於四方。
    究其緣由,是其治理得法,所習適當。
    既然其法利國利民,就當仿效。既然其技藝先進,亦應學習。
    由此,開民智,促通商,倡西學。習造西洋器物,廣建西式交通,遣使西向,派生留學。並將這些定為國策,長期堅持施行。
    若能長此以往,一二十年後,當見起色。三五十年後,或得小成。百年之後,方能不負子孫後代。
    陳濟方這番言論,看似文不對題,不應朝廷海塞之論,反而舊事重提,再倡洋務。
    可這卻是他有感而發。
    看著滿朝文武,由上及下,皆是舍本逐末,隻論表象。他著急啊。
    在他看來,塞防海防,根本不用討論,那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啊。
    而強國之本在哪裏,如何才能振奮,才是需要認真討論,認真施行的。
    盡管他已經心死,不再對這個朝廷,對這個朝堂中的人抱有幻想。已然定下決心,走一條更徹底的道路。
    但是他仍然忍不住發聲,希望最後一次嚐試,能夠震醒這些昏睡的靈魂。
    然而,應者寥寥。
    他也,徹底失望。
    那麽好吧,就沒什麽可猶豫的了。先從增強自家力量,著手布局開始吧。
    其實,對於陳濟方的觀點,李鴻章、左宗棠還有沈葆楨等人,都是認可的。
    但他們對可能會遇到的阻力,都過於看重,也確實有過相應的教訓。或者就是在自己的內心中,對革新的認識,本就不那麽徹底。
    而陳濟方,盡管對大清失望,但在守土保國上絕不含糊。
    當朝廷定下收複西域的決心後,他當即表示堅決擁護。並函告左宗棠,有何需求,可盡提出,兩江地方必全力以赴。
    他還安排,將商團庫存的大批軍火整理出來,集中運往甘陝,贈予楚軍。
    這些武器,多是已經換裝下來的裝備。雖然商團已不再需要,但對於清軍,仍屬先進。與其積壓待損,不若用於陣前。
    此舉也贏得了朝野一片讚賞,又為商團博得了人望。
    大政既定,進軍西域的各項準備,也在緊鑼密鼓當中,並將擇機出塞。
    左宗棠領軍坐鎮,定下“緩進急戰”的方略,料想終能圓滿。我們也暫且放下不講。
    因為此時,海防事上再增變數,已將陳濟方、李鴻章等人的注意,盡數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