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探向東方的熊爪
字數:3806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陳濟方對陸水師連續不斷的投入,換來了商團戰力的大幅增強。
但凡事都有兩麵,這樣的做法也必然會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財政上的負擔持續加大。
別的暫且不論,單算一下水師營,曆年來購造戰艦的費用,便可見一斑。
從同治五年初創時起,至光緒六年的十餘年間,水師營共購造了二十餘艘戰艦。這筆款項就超過白銀六百八十萬兩,合200萬英鎊不止。
而在這一期間內,商團的總體開銷,更是這個數字的大幾倍之多。
這些軍費的來源比較複雜,大體可分為公、私兩大部分。
其中公費這一塊,占比較大。
商團雖說不是大清的經製軍隊,但時至今日,私軍已成為大清真正的國防中堅,這一點無可厚非,已經被所有人所認可。
因此,有實力的私軍派係,由各地方甚至朝廷來擔負軍費,也已經成為了定例。
這其中當然是,以湘、淮、楚和商團四大家為主。還包含有一些其他係統,規模比較小的地方武裝。
商團駐紮的地域,主要是在兩江地區。這可是全大清最富庶的地方了。更是有,由陳濟生掌握的江蘇海關使司,這一巨大財源。
因此,商團軍費的公家來源,十分富裕。
此外,在商團參加了如台灣之事等,軍事行動後,向朝廷奏銷相應的軍費,也是一大項公費的渠道。
既然如此,為何還需要私費呢?
私費主要是用在了水師營的艦隊身上。其原因,自然是出於陳家兄弟的一些特殊想法。
最主要無非是兩點。一是,隔絕外界染指水師營艦隊的一切機會。二是,減少政敵攻訐的口實。
盡管私費占商團軍費的比例較少,但每年少說也有五十萬兩以上,多則更要上百萬兩之數。
這筆錢的主要來源,便是東和商行,以及其旗下的各家實業。
大清到了光緒六年,也就是西曆1880年時,全國年財政收入,已經超過了八千萬兩海關銀。
不過大清落後的財政體製,使得收入的主要構成,僅為傳統稅賦和海關。否則應該更為寬裕才是。
而兩江地區的財政收入,在全國的占比,更是接近了三成。
這要得益於,陳濟方在兩江地區大力推行新政,促商貿,廣建近代事業。由此既拉動了兩江地方的經濟,又推高了大清的財稅數據。
在此背景下,作為兩江經濟建設先鋒的東和商行,及其旗下,自然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有如此財力為後盾,陳濟方等人的黷武之心,也是愈來愈強烈。
如今心中已不安分的他們,麵對大清國內的其他武裝力量,以及周邊國家的武備,都抱有強烈的競爭意識。
與此同時,在近幾年間,周邊的安全形勢,也確實有了惡化的趨勢。帶給他們深刻的危機感。
其實,大清在邁入光緒朝後的最初幾年中,總體上看著還是不錯的。
除了在朝鮮與日本有些外交摩擦,以及地方上發生的一些教案以外,真正的戰事隻有西域一處。
並且隨著左宗棠的大軍揮師西域。並以“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方針,逐步平定了阿古柏之亂。
終於在光緒三年底,除沙俄強占之地以外,西域的全境皆被收複。
後來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製,清廷在光緒十年正式在西域設省,並以“故土新歸”之意,稱之為“新疆”。
多年的戰事終於將要平靖,大清似乎也要迎來一段難得的安定時光。
現下看來,要實現徹底和平的目標,似乎就隻剩下與沙俄協商,索還其占領的土地了。
然而,熊已吞下的肉,怎會輕易吐出。
麵對大清索還伊犁等地的訴求,沙俄卻開出先決條件,列了好長一份清單。
其中包括,要求清廷承認,以往已經被其強占,但未正式訂約的,東北、西北和蒙古地區的土地,總計超過150萬平方公裏。
要求大清賠償巨額的軍費,設施費用等。
還有關於擴大通商口岸,免除關稅,以及其他不平等的要求。
胃口之大,條件之苛刻,就連膽子最大的賣國賊,都不敢一口答應!
而沙俄恣意勒索,態度蠻橫。見自己提出的條件,一直未得到清廷回應,不但賴著不走,反而不斷增兵,意圖持久。
撤軍之事,自然就越拖越久,以至又延宕了數年,也無舉動。
但總是這樣下去,對雙方來說都不是辦法。
特別是沙俄一方,希望將這些既得利益,盡快落實在協約文本之中,以求得到公理上的認可。
於是到了光緒六年時,沙俄突然加大了對清廷的壓力,要求大清從速予以滿意的答複。
為此,沙俄於西域邊境聚集大軍,陳兵近十萬。同時還派出海軍,威脅大清的海岸。
沙俄在東方,常駐有一支艦隊,如今被稱為“遠東艦隊”。這支艦隊曆經長年的發展,從無到有,由小及大,好似一隻探向東方的熊掌。
此時的遠東艦隊,裝備有4艘鐵甲艦,3艘巡洋艦,3艘岸防艦,6艘炮艦,以及一些小型艦艇和運輸船。
這樣的規模,對於大清海防來說,確實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為了給清廷施壓,遠東艦隊在沙俄政府的命令下,全數離開了母港。四處活動,使得大清沿海地區的氣氛,一度極為緊張。
麵對沙俄的威逼,大清朝野出現了對抗與妥協兩種意見。而對抗的呼聲更為高漲。
僅從地方督撫來說,最有實力的三家,當屬陳濟方、李鴻章和左宗棠。其中陳、左二人皆主張與沙俄抗爭,不惜一戰。
李鴻章在一開始時,還有些猶豫,擔心沙俄若入侵京畿,淮軍難以抵抗。
後來,對外作戰常有勝績的陳濟方發聲,願意調派水路大軍增援直隸。甚至可以遠赴西陲,保衛國土。
李鴻章受其感召,信心大增,也開始極力提倡對抗沙俄。
有這三家實力派的表態,朝中的風向也就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麵。
由此,在大清國內,即將與沙俄開戰的風傳,已是甚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