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鐵甲艦!鐵甲艦!

字數:3957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陳濟方是說話算數的。
    當大清與沙俄間的局勢,愈發劍拔弩張時。他便開始對麾下的商團,進行了積極的布置。
    為了給李鴻章打氣,也是要加強京畿的防務。陳濟方將塘、沽的駐軍,增加至兩個團。
    還派出兩艘“滄海”級巡洋艦,四艘“廬山”級巡航艦,巡防大沽口外。
    在那裏,當水師營六艦與北洋的戰艦會合後不久,還真就遇到了,竄來此處的沙俄艦隊。並且與之對峙了多日。
    隨著緊張程度持續升溫,陳濟方真就開始了出兵西域的準備,而且與左宗棠進行了前期溝通。
    眼見著局麵愈發朝著不可收拾的方向發展,一直冷眼旁觀的其他列強,終於按捺不住,紛紛跳出來刹車滅火。
    最積極的當屬英美兩國,他們擔心大清與沙俄的衝突,損害他們在遠東的利益,更不希望沙俄擴大其勢力範圍。便極力行打壓之能事。
    而原本希望大清卷入戰火,好坐收漁翁的法國,也被英美裹挾著,向沙俄施壓。要求其不要得寸進尺。
    各國在遠東的艦隊,還結成聯合之勢。在沙俄戰艦駐泊海域附近,頻頻舉行演習。
    就連日本,都明確表態,反對沙俄動武。盡管沒有誰,會把它的意見當回事。
    在此情況下,聖彼得堡的沙皇,及其屬下的權貴們,似乎又看見了當年“克裏木戰爭”的殘影。
    無奈之下,沙俄人隻得收手。他們撤回了軍隊和艦隊,也撤出了伊犁城。
    但對伊犁周邊地區的侵占,卻並未完全消除。
    沙俄人期待的條約,也沒能簽訂。事情又回到如從前那般,沙俄無約強占大清國土的狀態。而大清也無力驅逐,隻能暫時這樣繼續耗下去。
    一場幾乎已經燃起的烽煙,就此消散。
    而在這個過程中,近距離的與沙俄遠東艦隊鐵甲艦對峙,卻給水師營和陳濟方帶來了極大的觸動。
    不過好在,水師營自己的鐵甲艦計劃,已經在實施當中。這讓陳濟方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先試造鐵戰船十數隻,可邀擊敵於海上。快船數十隻,能巡弋萬裏海疆。另輔以其他若幹,以鎮海口。”
    這是當年四弟陳濟懷,在給他的《籌建海防書》中,勾畫出的,其心目中水師艦隊的樣貌。而鐵甲艦,便是這支艦隊的絕對核心。
    不僅是陳家兄弟,在當時,清廷上下其他的“洋務派”也都是一樣,對鐵甲艦情有獨鍾。
    光緒五年,久病不起的沈葆楨,便是在留下了“鐵甲船不可不辦,倭人萬不可輕視”的囑托後。帶著未能辦好鐵甲艦的遺憾,離開人世的。
    當水師營已經擁有了巡航艦和巡洋艦,這類的“快船”後。陳家兄弟對於鐵甲艦這類的“鐵戰船”,也是更加期待,以至癡迷。
    特別是,日本已經購買了“扶桑”號鐵甲艦。而沙俄等列強的鐵甲艦,又常常耀武揚威在大清海岸。
    這種受到刺激的“癡迷”,也幾近變成了一種偏執。
    現實的壓力和威脅,總能產生最佳的促進作用。訂造鐵甲艦的活動,亦是如此。
    與清廷曲折的購艦過程不同,水師營因為經費獨立,購艦更具效率。
    借助已有的商貿渠道,他們早已對歐洲各大造船廠進行過探訪。因此購買鐵甲艦的決心定下之後,很快就有了實質的進展。
    因為更合適的大小和價格,水師營最終選擇了,新興工業強國德國的造船廠。
    以該國“薩克森”級為母版,改進訂購了兩艘鐵甲艦,“玄鳥”號和“白駒”號。這個結果與北洋後來的選擇,可謂殊途同歸。
    不過,雖然都是在“薩克森”級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但水師營和北洋的改造方向,卻是大相徑庭。
    或許是建造時間更為靠前,“玄鳥”級對原型艦的改進相對較少。艦體結構更多的,沿用了原來的設計。
    主要的變化則集中在艙麵布局上。保留了原有的,前部露炮台式主炮的設計。去除了船腰炮房,改為後部露炮台式主炮。
    並將原來“水泥廠”般的四座煙囪,改為了縱列雙煙囪。同時調整了指揮塔的位置。
    “玄鳥”級鐵甲艦,艦體全長94.6米,最大寬17.7米,吃水6.5米,正常排水量7,350噸,滿載排水量7,800噸。
    艦體為鋼鐵混合結構,艏艉樓船型。艏艉樓間的主要上層建築,從前向後依次為,帶橫跨艦體飛橋的裝甲指揮塔、縱列雙煙囪和單桅杆。
    裝甲防護形式采用了,集中防禦模式的鐵甲堡設計。主裝甲為鋼麵鐵甲,也稱複合裝甲。水下防護采用雙層底,並有水密隔艙的設計。
    鐵甲堡的範圍,涵括了前後主炮台底座,及其之間的兩舷。其側舷裝甲,水線以上部分為12英寸厚,水線以下部分為8英寸。
    鐵甲堡的前後端,為10英寸厚的橫向裝甲防水隔艙壁。主炮台及底座的裝甲為12英寸,指揮塔裝甲最厚處為10英寸。
    鐵甲堡以外,艦體的艏艉部分,有3至2英寸厚的水平裝甲甲板,並與鐵甲堡相連。其中艦艏的裝甲甲板,一直延伸並支撐著水下的撞角。
    “玄鳥”級完全取消了風帆,動力係統采用2台臥式雙汽缸複合往複蒸汽機,配有8座圓形火管鍋爐,雙軸推進。
    蒸汽機最大輸出功率為6,800馬力,設計航速14.5節。煤艙滿載時,以10節航速航行,可以續航5,000海裏。
    主炮為2座雙聯裝阿姆斯特朗式25倍徑12英寸後裝炮。安放在前後兩座露炮台中,露炮台沿中軸線布置,位於艏艉樓末端處。
    副炮為6門阿姆斯特朗式25倍徑6英寸後裝炮。分列舯部兩舷的上甲板。
    另有10部霍奇基斯式23倍徑37毫米五管旋轉機關炮,分別布置在艏艉樓、上層建築以及戰鬥桅盤內。
    在艦艏兩側,還各裝有一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刷茨考甫磷銅魚雷。全艦編製為430人。
    1879年底,商團軍水師營的代表,與位於東普魯士的伏爾鏗公司斯德丁造船廠,正式簽訂了,訂造兩艘“玄鳥”級鐵甲艦的合同。
    單艦的建造、武備、運費以及保險等各項費用,總計約合44.1萬英鎊。並在合同中,約定了工期和各項技術指標。
    1880年5月,“玄鳥”號正式開工建造。同年9月,“白駒”號在相鄰船台開工,兩艦分別於1882年底和翌年初建成。
    水師營為了鍛煉人才,除了監造人員外,還首次專門派出了接艦官兵,遠赴德國接收新艦。
    在經過測試檢修後,兩艦在水師營官兵的駕駛下,結伴返航,並於1883年4月抵達上海,正式加入了艦隊。
    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鐵甲艦,兩江地區的海防事業,也將隨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