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長者漸去(本章有設定插圖)

字數:367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出於綜合考慮,水師營並未跟風購買“快碰船”。
    但這並不等於,他們對這一型戰艦不夠重視。
    既然已經花費大價錢,實施了鐵甲艦計劃。就絕不可能對任何,於鐵甲艦有威脅的情況,掉以輕心,哪怕僅是潛在的。
    而且除了北洋,海對麵的日本海軍,也對“快碰船”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據說正在洽談采購的事宜。
    遠東地區的海上軍備競賽,已經悄然開始了。那麽潛在對手的一舉一動,都應該加以研究,認真對待。
    為此,水師營決定,另外裝備一型巡洋艦,專以“快碰船”為克製目標。並要求其,既可以護衛鐵甲艦,又能遂行其他巡海任務。
    其應該配備有,大量中小口徑火炮及魚雷,以具備較高的火力投射密度。並且還要擁有更高的機動性,可以在海戰中壓製住“快碰船”。
    為了糅合近年來引進的造艦技術,這型戰艦最終被確定為,由兩江的船廠自行設計建造,其首艦被命名為“太平”號。
    “太平”號於光緒六年十月,正式開始建造。同級原計劃共造4艘,分別由水師營在江陰的造船廠,和在通州新建成的造船廠,各造兩艘。
    但這型巡洋艦在建成後,性能很得滿意。又隨著大清海疆再起波瀾,水師營便於光緒九年,在江陰水師營造船廠,再追加建造了2艘。
    “太平”級的其他五艘姊妹艦,也皆以安徽省所轄府來命名。依次為“池州”號、“鳳陽”號、“寧國”號、“廬州”號和“徽州”號。
    單艦造價三十九萬三千兩銀,約合9.5萬英鎊。艦上編員253人。
    “太平”級的整體布局設計,基本延續了“揚州”級的樣式。
    采用艏艉樓船型,衝角艏,三座主桅杆。但取消了艏斜桅,同時簡化了主桅結構,弱化了風帆的使用。
    艦體全長84.8米,最大處寬11.7米,吃水4.7米,正常排水量2,070噸。
    艦體雖然依舊是無防護,但采用了全鋼質結構,並設計有雙層底和水密隔艙。“太平”級也因此,成為兩江自建的第一型鋼製戰艦。
    此時兩江造艦選用的鋼材,仍然暫時需要依靠進口。不過隨著太平冶廠,引進的煉鋼技術日漸成熟,采用國造鋼材造艦,已然指日可待。
    主要火炮采用4門加奈特式m1870型20倍徑138毫米炮,8門光緒六年型35倍徑100毫米炮。這些火炮,皆由昆山軍械廠製造。
    其中4門138毫米炮,係從法國引進技術製造的。分別安放在艏艉樓頂,和艏樓與帶飛橋的指揮塔間的兩舷耳台上。
    100毫米炮則全部設在兩舷的上甲板。這型火炮是由昆山廠,依照法式火炮的特性,自己設計製造的。也是兩江第一型,自造的中口徑炮。
    此外艦上還配有,10部霍奇基斯式23倍徑37毫米五管旋轉機關炮。艏樓兩側,還各裝有1部14英寸魚雷發射管,可發射白頭魚雷。
    為在航速上壓製“快碰船”,本級艦的動力係統得到了重點加強。
    采用2台臥式雙汽缸複合往複蒸汽機,雙軸推進。配套安裝了,8座圓形火管鍋爐。所使用的兩座煙囪,縱列於中桅杆前方。
    艦上蒸汽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4,500馬力,設計航速17.1節。在最大載煤的情況下,以10節航速,可續航4,000海裏。
    “太平”級的建造,開創了水師營在造艦方麵的多項先河。等其陸續入役時,購於海外的四艘鐵甲艦,也已經全都建成歸來。
    水師營在經過這一輪的艦隊發展後,實現了“鐵甲艦數艘,巡洋艦十數艘”的階段性目標。
    其規模,已然成為遠東地區,各方艦隊中的翹楚。甚至在世界海軍界,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發展之迅猛,令人刮目。
    而有了這樣的海上力量在手中,陳家兄弟也更具自信。在麵對危局時,也將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從容應對。
    春換秋偃,世間更迭。
    當光緒朝逐漸穩步前行,同治朝的一切也終將成為往事。
    一個曾經被某些人捧為“同治中興”的時代,其締造者們也已日漸老去。
    光緒二年五月初,大清的股肱之臣,各項中興舉措在朝廷的實際執行者,武英殿大學士,瓜爾佳?文祥病逝,諡號“文忠”。
    光緒六年的最後一天,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擔任了十餘年樞臣工作的沈桂芬去世,諡號“文定”。
    兩位洋務派重臣相繼離世,無疑給大清的西學事業,蒙上了一層陰影。也使得朝中的奕?等人,漸感勢孤。
    轉過年來,到了光緒七年,更大的噩耗接踵而至。
    三月,慈安皇太後崩於紫禁城鍾粹宮!
    慈安是同治皇帝即位以來,大清國最高皇權的擁有者。
    她的死,無疑會造成權力動蕩,朝廷原有的格局也被打破。後續還將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
    而由於她是猝然崩逝,在其死後,各樣的說法也從此廣為流傳,成為清宮史上的又一大疑案。
    悲訊,同樣也從江南傳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無論在哪都終難違背。
    這年夏末,大哥陳濟雲,病逝於蘇州!
    陳濟雲的病,源自鹹豐四年,在同太平天國北伐軍作戰中,受過的重傷。
    此後雖外傷得愈,卻留下痼疾,時不時便有發作。待年紀漸長,愈發頻繁。至數年前,已然長臥病榻,遠離諸事。
    長兄離世,餘下的兄弟,都悲痛萬分。陳家上下,皆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哀痛。
    清廷隨後,也為陳濟雲頒下賜恤,並追諡“文忠”。其選取的這個“忠”字,也是飽含深意。
    可陳濟方卻顧不得琢磨這些。他沉湎於哀傷之中,長久不能自拔。
    其實陳濟方的身體,在近年來也是愈發不佳。
    畢竟在早年間的征戰中,他也曾負傷多次。當歲月逐漸侵蝕他的身心時,以往的傷病,也在加速著老化的進程。
    而過度的悲痛,又讓他一度病倒。即使病好後,身體也是大不如前。
    英雄遲暮,長者逝去,這本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但在朝廷裏,卻被某些人,視作期待,暗自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