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外藩失據

字數:3717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這首唐朝大詩人王維的七律《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描寫了當年大唐帝國早朝時的景象。
    其中一句“萬國衣冠拜冕旒”,更是中原王朝強盛之時,萬邦歸服的真實寫照。
    這種“八方來貢,萬國來朝”的場麵,向來都是天朝曆代的統治者們,崇高的追求。
    自古以來,“封貢體係,宗藩關係”,既是中原王朝唯一認可的,東方國家間的基本關係模式。也是保護著天朝疆域安全的,重要緩衝。
    至有清一代,前朝的宗藩體係依然得到延承,更是一度發展到了頂峰。大清的藩屬國,在最多的時候曾達到近二十個。
    這些屬國,環繞在大清的邊塞和海疆之外,成為屏護中原的重要藩籬。
    外有藩屬遮護,內又設有如土司、盟旗、諸藩部等以作羈縻。大清在這樣一層層的拱衛之下,也才看似安穩。
    然而,當西洋強勢崛起,東方的天朝也日漸沒落。此消彼長之下,西風也逐步開始向東侵蝕。
    最終東方原有的秩序被徹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推崇的殖民體係。
    從十八世紀中後期,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大清的藩屬國,就逐漸遭到列強的入侵。相繼被控製,或直接被殖民。
    其中,西域之外的幾個藩屬,大多被沙俄陸續吞並。
    西南的幾國,也遭到英國勢力的侵襲。
    東南海外的蘇祿國,則早已淪為殖民地,斷絕了與中原的交往。
    對於發生在藩屬國的這些事情,內憂外困的大清朝廷,自顧尚且不暇,更是無法庇護。
    直到國內形勢略有好轉,朝中的有識之士,才又重新審視起了四下的情況。而此時周邊的屬國,也已所剩無幾。
    其中北方的朝鮮、東方的琉球和南方的越南,因與中原文化關聯久遠,其地理位置對大清的國防也更為重要,便受到了格外的關注。
    在這三國之中,東邊的琉球,經曆了日本侵台事,陳家兄弟果斷出軍,已然重得掌控。
    東北的朝鮮,雖久被日本覬覦,且已有所行動。但礙於日方與大清的實力差距,更加之其新敗於西南尚未恢複,暫取蟄伏,還算安穩。
    而在南麵的越南,此時出現的危機,也就由此凸顯了出來。
    越南,舊稱安南,後因大清嘉慶皇帝賜下國號“越南”,就此改稱。
    其古時本為中原國土,自宋代分出立國,此後也一直為中原藩屬。
    隨著西力東漸,越南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遠來的西方列強中,對越南影響最大的,是法國。
    自十八世紀,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時代起,法國的勢力就開始不斷滲入越南。
    後來雖因大革命,和爭霸歐陸等更重要的事情,法國人暫時減緩了在越南的腳步。但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後,他們對越南的興趣再度提升。
    特別是在敗於普法戰爭之後,法國人將擴大“黃金半島”的勢力範圍,視為挽回顏麵的最好方式。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蠶食,至光緒朝時,法國已經控製了越南大部。並通過多次與其締約,企圖在法理上實現排他獨占的目的。
    而越南君臣,在這一過程中,始終鼠首兩端。遊戲於清法兩強之間。還對境內的“黑旗軍”時而利用,時而防範。
    他們如此反複,自以為能在夾縫中遊刃有餘,結果卻是終嚐惡果。
    越南人在最初時,未能看清法國,既想把他們變為殖民地,還要以之為跳板進一步圖謀大清的本質。
    他們隻是認為,此時大清勢弱,幻想著可以倚靠法國,借機擺脫與大清的宗藩關係,得以自立。
    也是因為懷有這樣的不臣之心,他們在未向宗主國報告的情況下,就擅自與法國簽訂條約。
    而當隨著法國的侵略一步步加劇,吞並之心盡顯,越南君臣才回過神來。為了避免亡國,他們又轉過頭來,開始不斷向清廷求助。
    僅在光緒八年至九年間,越南阮氏王朝就通過各種渠道,向大清發出了數十次請援的要求。
    與此同時,越南人也在尋求,駐於其北圻境內的“黑旗軍”的幫助。並正式授給其合法地位,用於抵抗法軍。
    而在更早的光緒四年時,清越邊境曾發生過的一場平亂事件,也對越南的局勢產生了微妙的影響。
    那一年,清將李揚才在叛亂後,竄入越境,危害一方。使得越南北圻地區,原本就叢生的匪亂,更為加重。
    麵對這些亂象,越南方麵無力進剿,遂請清軍入越剿匪。大清隨後派出淮係馮子材部入越,在出兵短短數月內,便迅速剿除。
    此事令越南君臣,深感震動。他們對清軍的實力刮目相看,由此轉向親近清方。重拾字小事大,以求庇護。
    清軍在平亂後,仍分有部分軍力留駐北圻,成為了覬覦北圻的法國人的眼中釘。越南的形勢,也變得愈發緊張複雜。
    其實清廷這邊,在正式接到越南的求援之前,就對法國在越南的擴張,有所警惕。
    但當接到越南的屢番求援時,該如何應對,卻在大清朝野出現了爭議。
    不出意外的,在朝廷裏麵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提倡出兵援越的主戰派。另一種是,主張棄越自保的主和派。
    主戰派,以清流黨居多,也間有許多洋務派人士。
    他們以“唇亡齒寒”為道理,從大清的外圍防禦主動權作考慮。甚至有人提出,應盡量多占越南國土,以增加大清的國防縱深。
    當然,宗主國對藩屬國的字小之仁,也是他們更在意之處。
    而主和一方看到的,則是越南素來政令不修,又久懷不臣之心,直至無力,才求助於我。大清即使出兵相助,也恐難對其維護,反惹非議。
    因此他們主張,與其勞師遠征,損傷自家國力,不如就此割舍,與法方劃清邊界,從此相安。
    朝中兩派意見,爭論一時,但主戰派占有上風。隨著其聲音愈發高漲,朝廷也終於做出了,出兵援越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