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西風乍起

字數:3606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成功的簽訂《江法秘密協定》,讓法國臨時駐上海領事葛林德如釋重負。
    這份秘密協定,可以使法國在接下來的,很可能會發生的戰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至少也可以降低法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投入。
    這當然令法國政府感到高興。盡管高傲的法國將領們,並不認為這有什麽價值。
    但茹費理可是和那些,隻知道為了榮譽,就動不動要付諸武力的軍人們不同。
    作為第三共和國最成功的總理之一,他是一個標準的政客。
    在他的眼中,戰爭隻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而且,如果不能控製好戰爭的成本,議會的那幫老爺們是絕不會給好臉色的。
    在內閣更迭頻繁的第三共和國時代,茹費理擔任總理的時長,僅次於喬治?克萊蒙梭,排在第二位。這樣成功的執政經曆,就足以證明很多了。
    隨著法軍在越南北圻的不斷推進,與駐紮在那裏的,打著黑旗軍旗號的清軍,連續發生了多次衝突。
    幾乎與此同時,已經臣服於法國的越南小朝廷,又生突變,再次出現了權力動蕩。
    這些都讓法國人認定,越南人的反複是清國在背後搞的陰謀。目的是推翻越法間的條約,挑起對法戰爭,以圖重新恢複清越的宗藩關係。
    由此,法國政府越來越覺得,要想解決越南問題,必須要先迫使清國屈服。
    法國國內的強硬派們,更是叫嚷著要通過戰爭,奪占海南、台灣或舟山等島嶼,作為質押向大清索要巨額的贖金。
    但和平的大門,並沒有完全的關閉。法國對向大清宣戰,也還有外交上的顧慮。
    在十九世紀中葉,拿破侖三世為皇帝的第二帝國時代,法國曾與英國有過一段合作無間的“蜜月期”。
    在那段時期裏,兩國在國際事務上常保持同步,在行動上進行協作。共同發動了,對付沙俄的“克裏木戰爭”,以及同大清的那場戰爭。
    直到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拿破侖三世於色當被俘,隨之被廢黜。法國在經過短暫的巴黎公社之後,邁入了第三共和國時代。
    法國與英國,也從此重新回到了,雙方間傳統的,以競爭為主的關係當中。
    並且隨著列強瓜分世界的熱潮,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國家,不可避免的在擴張中不斷的發生著衝突。
    十九世紀的英國,是這個平行世界裏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列強中,在大清擁最多利益的國家。
    若法國與大清開戰,英國人是不會支持的,這將使得法國在行動上變得非常被動。
    因此,在此時仍略顯保守的茹費理認為,既然全麵戰爭的結果難料,就該繼續嚐試外交上的努力。
    大清與法國的談判,主要是由李鴻章操辦的。
    盡管朝中主戰呼聲甚高,但李中堂仍然堅定的希望走和平路線。
    而且在“甲申易樞”之後,朝中的新樞臣們,也沒有能力解決眼下的危機。與法方和談的重任,隻能落在李大人的身上。
    而談判的過程卻一波三折,又十分具有戲劇性。
    李鴻章最初幾輪的對手,先後是法國駐清公使德裏固,和後來的臨時公使謝滿祿。
    但由於法方漫天要價,導致了這些會談最終都無疾而終。
    李鴻章雖然主和,但麵對苛刻的條件,也隻能退避三舍。手握兵權,卻力主和談,已讓他在朝中備受責難,怎敢再有逾越。
    即便如此,京中仍有主戰的清流言官激昂上奏,參李鴻章“驕橫奸恣,罪惡昭彰”,說他有六條可殺之罪,要求對他“明正典刑”。
    眼看著和談之路就要走死,誰料陰差陽錯,又突然出現了轉機。
    福祿諾,法國駐於遠東的“窩爾達”號巡洋艦的艦長。他還有兩個特殊的身份,李鴻章的舊識,茹費理的好友。
    一次偶然的機會,福祿諾與李鴻章取得上了聯係。並且向李中堂轉達了,茹費理政府期望和平的訊息,以及一係列解決辦法。
    李鴻章將此認作是實現和平的天賜良機,應當把握住,並且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於是邀福祿諾來天津會談。
    法國政府對此也是十分高興,一麵授權福祿諾進行談判,一麵又為慎重起見,建議等新任駐清公使朱爾斯?巴德諾到達後,再來敲定最後的條款。
    但並非專業外交官的福祿諾卻為了攬功,還是急著與李鴻章簽訂了《清法簡明條款》。而他的不專業,也終究造成了後來的惡果。
    不過此時,在所有人的眼中,清法之間的戰爭陰霾已經煙消雲散。法方也開始向大清展示友好,並著手準備減少在越南的駐軍。
    就連遠方的歐洲,除了英國以外,在聽聞這個消息後都紛紛替法國感到高興。
    甚至視法國為“天主教衛道長女”的羅馬教廷,也由教皇利奧十三世發來了祝賀。
    然而和平,終究不會來得這麽容易。
    福祿諾非專業的操作,很快就讓清法之間再次發生衝突。
    光緒十年閏五月,法國駐北圻遠征軍依照《清法簡明條款》,要求清軍撤出越南,並由法軍接管防區。
    由於條約內容有諸多漏洞,甚至清法雙方的文本內容都不盡相同。因此雙方軍隊在交涉中難以達成共識,終於引發了“觀音橋之戰”。
    消息傳出,輿論嘩然。清法雙方各執一詞,皆指責對方違約。
    清法之間衝突再起,決裂已然形成,開戰似乎又將不可避免。
    在已經穩住了兩江總督之後,感到被清國戲弄了的法國政府,也是深為惱火。便愈發轉向強硬,開始加速戰爭的部署。
    在清廷拒絕了法方提出的巨額賠款要求後,法國已準備把戰場擴大到大清的東南沿海,以強迫清廷就範。
    法國政府訓令孤拔率領艦隊,入侵閩江口和台灣。並占領福州和基隆作為抵押,用以索取戰爭賠款。
    隨後法國向清廷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立刻履行《清法簡明條款》,並向法方賠款2.5億法郎。法艦也開始陸續進入閩江口。
    戰爭的烏雲,在狂風的推送下,已從西方緩緩的壓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