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西風狂舞

字數:3788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船政水師,是大清國內最早開始建設的近代化水師之一。
    船政局和旗下的這支水師艦隊,也是除兩江地區之外,大清二十年來“洋務運動”中,最璀璨的成果,最耀眼的名片。
    至少在建成後的初期,船政的發展都是很成功的。其建有比較完整的配套設施,前後學堂,當然還有艦隊。
    以至於在西洋各國,船政都有著較高的聲譽。不少來到大清的洋人,都紛紛來船政參觀,一睹這裏的風貌。
    而在遠東地區,船政水師這支小艦隊,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船政局發展到光緒十年時,已經陸續建造了幾十艘大小艦船。
    其中除了一部分被北洋調用以外,餘下的都在了船政水師留用,占據了水師艦船中的絕大部分。
    在大清,有一個奇怪的的現象。船政建造的船隻,雖很多都已撥用他省,但在名目上仍歸船政所有,隻不過所需經費薪糧由他省承擔。
    到了這一年,船政水師實際可掌控的主要艦隻,共有15艘,總排水量13,000多噸,各艦所載火炮合計82門。
    其中包括,旗艦“揚武”號,係1,500噸級載13門火炮的二等巡洋艦。
    兵艦有5艘。分別為1,400噸級載10門火炮的“萬年清”號。
    還有1,200噸級配置7門火炮的“伏波”號、“飛雲”號和“濟安”號。以及裝有9門火炮1,200噸級的“元凱”號。
    大小炮艦共7艘。最大的是1,200噸級,裝備7門火炮的鐵肋艦“超武”號。
    500噸級載5門火炮的“福星”號、“靖遠”號和“振威”號。5門炮240噸的“藝新”號。
    以及從海外引進的,各裝有一門瓦瓦蘇爾式15倍徑10英寸前膛炮的,2艘由萊爾德公司建造的220噸“蚊子船”,“福勝”號和“建勝”號。
    1,200噸級的運船有2艘,分別為“永葆”號和“琛航”號。
    除此之外令人惋惜的是,還有兵艦“安瀾”號和運船“大雅”號,在同治十三年,因遭遇大風暴而沉沒於台灣附近海域。
    船政水師的主要活動區域,多在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以及台灣島的周圍。
    因此法軍若打算入侵大清東南,必然會同活躍於這一地域的船政水師,發生糾葛。也將其視為眼中釘,欲除之後快。
    而隨著清法間的衝突愈演愈烈,戰火有蔓延的趨勢,船政水師也將迫不得已的卷入其中。
    “觀音橋之戰”後,法國政府在輿論的裹挾下,已不僅僅滿足於實現《清法簡明條款》,而是要索取更多的賠款以挽回顏麵。
    由於在先前的談判中,清廷就對法國提出的賠償要求,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和抗拒。因此法國人心中明白,此議是不會輕易達成的。
    於是在“觀音橋之戰”幾天後,北圻遠征軍總司令米樂中將,就接到了法國政府發來的命令。要其立刻停止從越南的撤軍行動。
    接著,孤拔也接到指令,稱如果清國拒絕外交談判,他就可以采取必要的軍事行動。
    “先行知照別國領事及軍艦,然後在福州行動,摧毀船廠及防禦工事,占奪清國軍艦。並可前往基隆,從事你認為可行的作戰行動。
    “法國政府給予你廣泛的自由,盡可能的打擊清國。但要尊重中立國的利益,同時僅從事不需永久占領的軍事行動。”
    看來法國人已是氣勢洶洶了。
    而清廷方麵,此時卻失去了決裂的決心。他們一麵命北圻的清軍,後撤至涼山和老街一線,還提醒法軍不要輕易跟進,免再生衝突。
    另一麵請美國公使進行調停。但沒多久就得到了失敗的通知,美國人還勸告說,“斷不可允償無名之費”。
    既然局勢已經很難挽回了,清廷倒是很難得的以強硬的口吻,照會法國公使巴德諾,稱已仁至義盡,不會再作讓步。
    然而洋洋灑灑,鏗鏘長文,終無法產生任何實質效果。若僅靠言辭辯論,便可分清是非曲直,這世上早就不再有“武力”的存在了。
    考慮到此時已入夏季,在越南進行軍事活動必將困難重重。法國政府決定以海軍為主,先在大清東南奪占談判的籌碼。
    法國海軍和殖民地部,正式訓令孤拔,授權其開展行動。而在此之前,孤拔已被授予了,統領法國海軍在遠東所有支隊的指揮權。
    於是他分派海軍少將利士比,率領部分戰艦前往台灣,負責攻取基隆。既可以之作為質押品,又可利用基隆的煤礦為法艦提供補給。
    而孤拔自己,則率領艦隊前往馬祖和馬尾。
    光緒十年六月,也就是1884年8月,法軍的行動開始了。
    率先展開的,是利士比這邊。
    他將麵對的對手,則是淮軍宿將劉銘傳(字省三)。此時劉大人已提前帶領骨幹官兵,和一批裝備,趕到了台灣。
    當劉銘傳到台的第二日,排水量2,300多噸的法國巡洋艦“維拉”號,便已出現在了基隆海麵。開始在那裏進行偵查、警戒和封鎖活動。
    利士比本人,則先是隨孤拔一同前往了馬尾。隨後帶領4,600噸的裝甲巡洋艦“拉加利桑尼亞”號和500噸的炮艦“魯汀”號,也趕到了基隆。
    “基隆之戰”很快打響了。
    法軍攻擊基隆,其實可以算是不宣而戰。而且法國人也沒有打算宣戰——這樣可以讓他們保持政策上的靈活,並且避免因別國宣布中立而帶來的製約。
    雙方最初的戰鬥,出現在戰艦和岸上炮台之間。這場“決鬥”的結果是,法艦憑借火力的優勢,將港灣中的清軍炮台盡數摧毀。
    隨後法軍派出由水兵為主的陸戰隊,登陸攻占了炮台,結束了當日的作戰。
    從次日起,法軍這支臨時組建的小股地麵部隊,開始繼續挺進,試圖攻占港口周邊的要點和煤礦。
    而當深入陸上,並遠離艦炮掩護後,這些不足兩百人,又分散行動的法軍,遭到了數千清軍的圍攻。
    在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法軍官兵慘敗退回了戰艦。以此為收場,結束了第一次在基隆的戰鬥。
    清軍一方,主帥劉銘傳,在聽聞炮台失守後,便下令自行炸毀了煤礦的采礦設備。又在隨後的陸戰得勝後,向清廷發電告捷。
    不過在這份戰報中,妙筆生花,誇大甚多。而朝廷裏的人卻不明就裏,競相慶賀著“基隆大捷”。
    直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讓他們看清這場戰爭真正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