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從海上到陸地(本章有設定插圖)
字數:3914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海軍中將江伯忠麾下的戰艦編隊,共由12艘大小軍艦組成,至少可算得上是一支分艦隊了。
這支艦隊仍沿用著第一戰隊的編號。包含有四艘鐵甲艦,“鷹揚”號、“如雲”號、“玄鳥”號和“白駒”號。
四艘巡洋艦“太平”號、“池州”號、“鳳陽”號和“寧國”號。
兩艘巡航艦“廬山”號和“玉華山”號,以及兩艘炮艦“洪澤湖”號和“駱馬湖”號。
其中兩艘巡航艦被留在雷州海域,負責在那裏的巡弋戒備。餘下十艘戰艦,皆一並出發,浩浩蕩蕩的開往北圻海麵。
與這些戰艦同行的,還有十艘運輸船。
上麵載著,由少將劉茹昌親率的海軍陸戰隊第一聯隊,以及加強過來的第二聯隊的第六、八兩個大隊,共計將六千餘人。
如此安排,是準備在艦隊掃蕩完法艦後,就要遂行登陸作戰。
這支大編隊在到達唐灣群島附近的既定海域後,又分成了兩隊。
一隊由江伯忠帶領“鷹揚”號、“如雲”號、“太平”號、“池州”號、“洪澤湖”號和“駱馬湖”號六艦,掩護運輸船隊等候在集結海域。
另一隊則由中將楊雲昌,率領“玄鳥”號、“白駒”號、“鳳陽”號和“寧國”號四艦,繼續前往下龍灣的法艦錨地。
3月7日早8時過後,停泊在下龍灣北側的,鴻基港灣內的多艘法國軍艦,都發現有一艘,未懸掛任何旗幟的小型巡洋艦,出現在了灣口。
還未等法艦對其做出反應,那艘來艦又迅速的離開,不見了蹤跡。
法國人由此推斷,這很可能是兩江派來偵查的軍艦。
他們判斷得很對,那正是兩江前出偵察的“鳳陽”號巡洋艦。
而且為了“獎勵”法國人的正確,四十多分鍾後,已經確認了目標的“鳳陽”號再次回到了鴻基灣口。
而這一次一同前來的,還有其他三艘友艦。
發現敵人來襲後,已經有所戒備的法艦緊急行動起來,迎接著兩江戰艦射來的炮火展開了還擊。
可他們豈是兩江鐵甲艦的對手。
經過雙方近一個半小時的炮戰,兩艘法國巡洋艦“成功”號和“凱聖”號皆被擊毀,歪歪斜斜的坐沉在灣內。
法軍的其他小型炮艦,有一艘也已顛覆。餘下的不管帶傷還是完好,都逃進了上遊的淺水河道之中,寧可擱淺也絕不出來。
鴻基灣的上空,也被法艦燃燒產生的濃煙所籠罩,很遠都能望見。
而兩江戰艦一方,僅兩艘鐵甲艦被擊中了數彈,並無多大損傷。
見到襲擊的目標已經達成,楊雲昌留下兩艘巡洋艦繼續結隊在下龍灣內警戒。自己則帶領兩艘鐵甲艦,返回集結點與江伯忠匯合。
既然已經消除了海上的威脅,午飯後江伯忠便指揮艦隊,前往下龍灣口東北處的錦普,展開登陸作戰。
之所以把登陸地點選擇在了這裏,除了地理條件相對合適以外,還因為此處有大片的露天煤礦,盛產優質的無煙煤。
占據這裏,可以使兩江的戰艦得到燃料的補給。
兩江軍隊的登陸行動,進行得很順利。
法國人雖然也知道錦普煤礦的重要價值,但卻沒有派兵駐守。或許是他們確實手頭的兵力有限,無暇顧及這裏。
至這日天黑前,劉茹昌的六千名陸戰隊員已全部登岸,建立了防禦陣地,並開始向縱深發展。
江伯忠則留下兩艘吃水淺的炮艦,用以支援陸戰隊作戰。而他自己則帶著其他戰艦和運輸船,連夜趕回雷州,去轉運下一批登陸官兵。
等到了3月10日的下午,艦隊再次回到錦普時,護送來了陸軍第二團、第五團、第五十營、第九炮兵營和第二工兵營,共近一萬一千名官兵。
而在等待友軍的三天裏,劉茹昌他們也沒閑著,已經完全控製了周邊整個區域,其前哨部隊甚至到達了鴻基港灣附近。
隨著兩江軍隊登陸並整理完畢,這支共計一萬七千餘人的海陸軍地麵部隊,正式組成了兩江第二師。
由陸軍中將高賀擔任師長,開始全麵向北圻內陸挺進。
在第二師的編製內,除了登陸錦普的兵力以外,還有留在雷州的後備部隊。包括陸軍第四團,和陸戰隊第二聯隊的第五、七大隊等部,共七千餘人。
而在此之前,兩江於高平的駐軍,也已經組建了第一師。師長為陸軍中將吳傳超。
第一師包括第一、六、七、十團,第四十四營,第一炮兵團,第四騎兵營,第一工兵營,和第一憲兵營。兵力總計兩萬二千餘人。
他們身後的廣西境內,第八、十三團和第五騎兵營,九千餘人駐紮在龍州。第十二團則繼續守在憑祥。作為兩江入越作戰各部的總預備隊。
《陸上部隊編成演化(架空,後續會隨劇情發展持續更新)》
兩江軍隊在北圻,對法軍是占有兵力上的優勢的。為了發揚這個優勢,陳經恬要求各部,從多個方向展開同期攻勢,以求進一步分散法軍的力量。
按照這個方針,也就是在劉茹昌部登陸錦普的第二天。3月8日,第一師開始了他們的進攻行動。
第一師所在的高平,除了在西南隔著平江與越南別處相望外,其他方向都與大清國境相連。是處在北圻北部的一個三角地帶。
北圻北部多山丘林地,交通不便。而高平卻是這一地區,幾條本屬稀缺的道路的交匯之處。
其中算得上主路的,除了朝北通往大清的以外,還有往西南方向前去太原,和向東南方通往諒山,這兩條。
因此第一師要進攻的方向,便是從太原或諒山這二者中選取。而法軍在這兩路也都有布防。
法軍駐紮在諒山的,為第2旅,共四千餘人。其中法國本土士兵、北非外籍軍團和北圻衝鋒兵,各占三分之一。
法軍在清軍已經宣布退出戰事後,仍在鎮南關當麵集有重兵,既是對廣西邊境的數萬清軍仍然不夠放心。
更是因為兩江在龍州至憑祥一帶,駐有萬餘大軍。這讓法國人很是擔心,兩江軍會借道鎮南關進攻北圻。
而在太原方向的法軍,兵力還要更雄厚一些。主要為第1和第3旅,共八千餘人。
這是因為太原位於諒山的側後,又是北圻首府河內的北方屏障。
太原若有失,整個北圻都將為之震動。因此,法軍把能用於機動作戰的兵力,一半都放在了這裏。
出於與法國人相同的考慮,兩江第一師選取的進攻目標,也是太原。
雙方也將在通往太原的路上,展開一場硬碰硬的廝殺。